我的家鄉(xiāng)離山西省是很遠的,但在我們那一條街上,就有好幾戶人家,以長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們多是挑貨郎擔的,春節(jié)也不回家,因為那正是生意興隆的季節(jié)。他們回到家來,常常是在夏秋忙季。到家以后,總是叫他們的女人,挨戶送一些小玩意或是蠶豆給孩子們,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個人,我叫他德勝大伯,那時他有四十歲上下。
每年回來,如果是夏秋之間農(nóng)活稍閑的時候,我們一條街上的人,吃過晚飯,坐在碾盤旁邊去乘涼。一家大梢門兩旁,有兩個柳木門墩,德勝大伯常常被人們推請坐在一個門墩上面,給人們講說評書,另一個門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紀大輩數(shù)高的人,和他對稱。我記得他在這里講過《七俠五義》等故事,他講得真好,就像一個專業(yè)藝人一樣。
他對評書記得很清楚,講得也很熟練。我想他在山西做生意,長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人也有,夜晚沒事,也許就請會說評書的人,免費說兩段,為長年旅行在外的人們消愁解悶,日子長了,他就記住了全部。
德勝大伯說的是評書,也叫平話,就是只憑演說,不加伴奏。在鄉(xiāng)村,麥秋過后,還常有職業(yè)性的說書人,來到街頭。其實,他們也多半是業(yè)余的,或是半職業(yè)性的。他們說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經(jīng)管人給他們斂些新打下的糧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買賣,比如賣針,在他說唱中間,由一個管事人,在婦女群中,給他賣完那一部分針就是了。這一種人,多是說快書,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騎著一輛自行車,車后座做鼓架。他們不說整本,只說小段。賣完針,就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還有一種人卻能在村里安營扎寨,用說書來推銷他們的生意。
一年秋后,村里來了弟兄三個人,推著一車羊毛,說是會說書,兼有搟氈條的手藝。第一天晚上,就在街頭說了起來,老大彈弦,老二說《呼家將》,真正的西河大鼓,韻調(diào)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書迷,大為贊賞。第二天就去給他們張羅生意,挨家挨戶去動員:搟氈條。他們在村里住了三四個月,每天夜晚說《呼家將》。有時老二回老家運羊毛,就由老三代說,但人們對他的評價不高。另外,他也不會說《呼家將》。眼看就要過年了,呼延慶的擂還沒打成。每天晚上預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書中又出了岔子,還是打不成。
人們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兒聘婦要搟氈條的主,也差不多都搟了,幾個老書迷,還在四處動員:“搟一條吧,冬天鋪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說,你不搟氈條,呼延慶也打不了擂呀!”直到臘月二十老幾,弟兄三個看著這村里實在也沒有生意可做了,才結束了《呼家將》。他們這部長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兩塊大磚頭那么厚吧。
(選自《孫犁選集》,有刪改)
■
文章記敘了兩類說書藝人的情況,作者通過四處過渡,將不同的人物和內(nèi)容巧妙地銜接在一起。第一處過渡“其中有一個人,……上下”緊承上文“他們”,同時又引出下文對“德勝大伯”的描寫,屬于敘述方式的轉換。第二處過渡“德勝大伯說的是評書,……來到街頭”既是對上文德勝大伯說書風格的總結,也引出對職業(yè)或半職業(yè)說書人的描述,屬于人物場景的變換。第三處過渡“還有一種人……他們的生意”是由“游擊式”的職業(yè)或半職業(yè)說書人轉入對長期駐扎在村里的說書人的描寫,屬于事件更換時的過渡。第四處過渡“人們盼呀,……都在盼”則是從人們對說書人的渴盼中暗示了時間已過去很久了,從而引出下文對故事尾聲的記敘,屬于時間跳躍時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