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錢袋子,向來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在今年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收入分配改革”首超反腐敗成為熱議話題之首。
從去年開始就吸引了眾多關注的國家發(fā)改委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成為此次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標志。那么,應該如何解讀這一文件出臺過程中傳遞出的種種信號?每個人又該如何從個人角度理解我國收入分配現(xiàn)狀和此次收入分配改革?《職業(yè)》雜志專訪國家發(fā)改委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起草專家組成員楊宜勇,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解讀被大眾寄予希望的改革方案的核心內(nèi)容。
認為方案單純聚焦在增加勞動者工資收入上是有偏差的,那些被人遺忘、少有發(fā)聲的群體,更需要政府在改革中加以關注
談到收入分配,就不得不提到基尼系數(shù),它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jīng)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0.17~0.18上升至現(xiàn)在的0.47左右,收入差距在擴大,突出表現(xiàn)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qū)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面。
《職業(yè)》:您如何評價我國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現(xiàn)狀?
楊宜勇: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為“三分法”,即政府、居民、企業(yè)之間的分配關系。近兩年,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的大致情況是,政府占24%,企業(yè)占17%,居民占59%。這些統(tǒng)計數(shù)字包括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這一比例維持幾年不變,說明它有一定理由,但又不可能百分之百合理,因為現(xiàn)在意見不少。
當前的問題是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出現(xiàn)混亂,比如行政力量在初次分配領域仍發(fā)揮作用,壟斷行業(yè)以壟斷地位獲取壟斷利潤,國家在初次分配領域的宏觀調(diào)控缺失,稅收制度不健全,限制政府進行收入再分配,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都加速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職業(yè)》:此次收入分配改革和以前相比,基調(diào)有何不同?
楊宜勇:縱觀這么多年黨代會的報告,十三大是“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xiàn)社會公平”,十四大是“兼顧效率與公平”,十五大是“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十六大則進一步發(fā)展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了十七大就已經(jīng)變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從提法的變遷很容易看出,這次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就是解決公平問題。
《職業(yè)》:那么此次改革和國家發(fā)改委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著力點又在哪里?
楊宜勇:這一次的改革主要是調(diào)整國家、企業(yè)、居民三者的關系,居民收入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要擴大,同時適當壓縮企業(yè)和國家的收入。
制定中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就是做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限高、促中、提低”的要求,在初次分配中適當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改變目前初次分配中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的局面。但認為方案單純聚焦在增加勞動者工資收入上是有偏差的,那些被人遺忘、少有發(fā)聲的群體,更需要政府在改革中加以關注。重點還是在“提低”,比如涵蓋更多需要增加福利的人群,800萬臥床不起的老年人、每年100萬有缺陷的兒童、7800萬殘疾人等;又比如最低工資標準還會調(diào)高。
收入分配方案今年必須出臺。但是最后出臺的只能說是一個原則性的意見,不要寄期望于一個文件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分配問題
國家發(fā)改委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一直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其中的各種曲折也時常見諸報端。而作為此次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標志性文件,其出臺過程正好折射出改革的矛盾糾結和阻力重重。
《職業(yè)》:一方面,我們看到國家早就采取了一些舉措來調(diào)節(jié)收入分配,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感受卻是收入分配差距還在擴大,對于此次收入分配改革,老百姓的信心又從哪里來呢?
楊宜勇:收入分配問題得到了從上到下的關注,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收入分配已經(jīng)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當然,改革收入分配說了很多年,問題卻不斷出現(xiàn),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這也是事實。因為收入分配改革是有難度的,是連續(xù)不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如何找準關鍵再切入改革也很不容易。
但是老百姓應該抱有信心。無論是十七大的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政府官員的講話,從字里行間,我們都能感到政府改革的決心很大。
《職業(yè)》:您認為我國收入分配格局調(diào)整要取得初步成效,還需要多長時間?
楊宜勇:應該說收入分配方案今年必須出臺。但是最后出臺的只能說是一個原則性的意見,不要寄期望于一個文件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分配問題。
收入分配改革阻力大,情況復雜,具體還需要多長時間現(xiàn)在還不好說。雖然大家都說收入分配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這個共識是非常脆弱的,因為改革涉及全民和所有經(jīng)濟體,而各個利益群體對改革的訴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大企業(yè)和中小企業(yè)想法不同,國稅和地稅也有矛盾,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胃口不同,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態(tài)度也不一致,壟斷部門和非壟斷部門的立場也不一樣。所以,難度很大。
《職業(yè)》:收入分配改革的根本推動力量是什么?
楊宜勇:改革的主體是多樣的,除了政府,還有企業(yè),還有個人。比如大家說的灰色收入,醫(yī)生、記者不拿紅包,能做得到嗎?不送紅包,行不行?工人要漲工資,那自身也要付出努力,學會運用集體談判。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省政府、市政府和縣政府)、國有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壟斷行業(yè)、非壟斷行業(yè),窮人、中等收入者、富人都參與其中,大家對收入分配問題都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共同關注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每個人要參與行動,要較真,才能有力地推動收入分配改革。
除了目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的客觀原因外,每個微觀個體思考收入分配問題應該有更廣闊的視角,不只關注個體生存和利益,還要關注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否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公務員的工資、壟斷企業(yè)的員工收入,夾心層、偽中產(chǎn),個人所得稅,灰色收入,同工不同酬……這些都是收入分配領域的熱門話題,每個老百姓每天都會或多或少地被沖擊著、刺激著,有所感受,有所評論。蛋糕怎么分,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都各有訴求。
幾乎每個人都曾抱怨過,自己干得多掙得少。楊宜勇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除了目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的客觀原因外,每個微觀個體思考收入分配問題應該有更廣闊的視角,不只關注個體生存和利益,還要關注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否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職業(yè)》:現(xiàn)在夾心層、偽中產(chǎn)認為自己的日子是最不好過的,壓力很大,但又 “沒爹疼沒娘親”,不屬于社會保障、國家政策照顧的對象,這次收入分配改革會惠及他們嗎?
楊宜勇:在中國,有自己的中產(chǎn)階級的判斷標準,雖然目前這個標準還存在很多爭議。按照財政部的標準,三口之家戶均年收入(稅前)六萬就屬于中等收入,這和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正好吻合,八億從業(yè)者中那10%繳納個稅的群體就是中國的“中產(chǎn)階級”。
我們在國外調(diào)研的時候發(fā)現(xiàn),對于自己是否是中產(chǎn)階級的判斷,個體主觀認同比例都高于按客觀標準劃分的比例,但中國卻正好相反。我認為這就是不知足,沒有看到中國到底還有多少低收入甚至零收入者。我覺得不要把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想得過于輕松浪漫,肯定都是有經(jīng)濟壓力的。
說日子難過的,發(fā)出聲音的都是強勢群體,真正的弱勢群體連聲音都沒有。此次收入分配改革就是“限高、促中、提低”,但政策不可能扶持、照顧所有人,重在全面“提低”,中間的群體主要靠自力更生。例如要使企業(yè)職工的工資能分享行業(yè)和企業(yè)的發(fā)展成果,提高工資,改善福利,更主要的還是通過集體談判來解決,每個人都應該付出努力來改善自己的收入處境。
《職業(yè)》:灰色收入、公務員工資、同工不同酬、壟斷企業(yè)高收入等一直頗受詬病,不少人認為這其中存在著收入分配不公,對于這些現(xiàn)象,在此次收入分配改革中會有所涉及和規(guī)范嗎?
楊宜勇:先說公務員工資,我們要反腐敗,要高薪養(yǎng)廉,適當高點沒什么不好,要動態(tài)、全面地看,更何況不是全國所有公務員的工資都很高。
其次,體制內(nèi)體制外同工不同酬的問題由來已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會涉及,可以說這一問題到2020年將會而且必須得到基本解決。在壟斷行業(yè)高收入方面,這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會有相關的內(nèi)容。但我認為,壟斷企業(yè)不會自覺改革的,只能靠打破壟斷,在收入方面才可能出現(xiàn)公平的局面。
灰色收入,本來就不好界定,是文學化的概念。我認為合法獲得的、并且依法納稅的收入就是白色的,非法獲得的或者沒有依法納稅的收入就是黑色的,非黑即白,沒有“灰色”的收入。有一點我想特別強調(diào)一下,現(xiàn)在中國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覺得別人比自己拿得多,覺得別人拿的錢自己不知道的,就是灰色的、隱形的。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又在抬頭,這對收入分配改革是不利的。
《職業(yè)》:最新發(fā)布的福布斯全球稅務負擔指數(shù)顯示,中國老百姓的稅務負擔排在了全球第二的位置?,F(xiàn)在,民眾普遍認為稅負過高,認為收入分配結構調(diào)整中應該再提高個稅起征點的呼聲很高。這一提議會推動個人所得稅方面政策的松動嗎?
楊宜勇:中國現(xiàn)在有八億從業(yè)者,但其中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不到10%,個稅起征點還要怎么提高?個人的社會責任又在哪里?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
我在國外調(diào)研的時候,一位外國人很認真地告訴我他對個人納稅責任的理解,很樸素直白,卻讓我很受觸動,他說:“富人交稅,窮人才有體面和尊嚴,富人才安全?!?個人所得稅就是劫富濟貧稅,全世界都一樣,通過稅收的轉移支付功能,社會各階層都能獲得發(fā)展,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才能實現(xiàn)。
在國外個人所得稅是平民稅,但在中國是精英稅。所以我覺得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趨勢,是從精英稅向平民稅過渡。而國家未來在個人所得稅上的政策趨向,一方面是個稅起征點不調(diào)或緩調(diào),另一方面是可能通過制度設計、具體操作,適當降低稅率,或實行差別化稅率,來適當減低稅負。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改革的方向,比如征收模式是采用分類征收還是綜合征收等。每個人一定要有納稅意識。我們說收入分配改革,政府有政府的責任,企業(yè)有企業(yè)的責任,每個公民也有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