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把主題定為“糖尿病的教育與預防”,再次突出了普及糖尿病知識的重要性。糖友們在各種形式的患教活動中拿到多種科普資料,書店里關于糖尿病知識的書籍更是多如牛毛。但是這些書籍和材料往往千篇一律,重復著相同的知識。我們覺得理論固然重要,但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來說,實用才是根本,他們最迫切需要得到的是簡單易行有效的方法。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副院長、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仝小林教授,是我國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的頂級專家,以中西醫(yī)結合的理論、三十年臨床經(jīng)驗鑄就一代“治糖宗師”。
在這個欄目里,仝小林教授將以一代宗師的身份向廣大糖友傳授最實際、有效的生活養(yǎng)生小訣竅,同時通過他對中醫(yī)理論以及儒釋道思想的深刻理解,闡述一套獨特的“養(yǎng)生哲學”,在治愈疾病的同時洗滌您的心靈,幫助您獲得全身心的健康!
粗茶淡飯隨緣過,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位我的前輩老中醫(yī)已經(jīng)年過八旬,仍然精神矍鑠,現(xiàn)在還能夠堅持出診,治病救人。別人經(jīng)常問他,是不是吃了什么好的補品,他卻說實際上恰恰相反,他的養(yǎng)生秘訣就在于粗茶淡飯。
他說,如今人們生活富裕了,吃得越發(fā)精細了。但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反而多了起來,這都是營養(yǎng)不合理造成的。只講究吃好喝好不等于養(yǎng)生。比如有的人平時生活已經(jīng)不錯了,經(jīng)常是大魚大肉,一旦生病,就認為是缺乏營養(yǎng),還要喝鱉湯、蜂王漿,吃花粉、人參,重金買什么養(yǎng)生液,大加進補,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中醫(yī)講究平衡,營養(yǎng)欠缺固然不好,營養(yǎng)過剩了,人的身體也會承受不了。因此這些人常常是事與愿違,吃得越精細身體越差勁。有些人粗茶淡飯吃得飽,倒覺得健康受用,快樂逍遙。實際上,吃粗吃飽,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秘訣。
老人一年365天,天天憶苦思甜。所謂“憶苦思甜”,是指自己清淡的飲食習慣。他喜好豆卷饃、黑窩頭和雜面條這類農家飯。雜面條是由綠豆、豌豆、黃豆、小豆、扁豆等8種雜糧磨成面后,自己親手搟的,吃起來有滋有味,而且綠色、健康。粗茶淡飯并不等于素食,也不是人們去酒店享受的所謂“農家宴”,而是一種樸素合理的飲食習慣。
老人的養(yǎng)生秘訣提示廣大糖友,粗茶淡飯對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保持健康也是有很大好處的,在我們年輕的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卻很少有人得糖尿病。比如那時候人們常吃的野菜,其實是很好的。因為野菜多數(shù)是偏苦的,我們說糖尿病是一個天然甜病,血糖也高、尿糖也高,這是一種甜病。這種甜病天然對著就是苦。所以多吃苦的。中藥里面治療糖尿病最有效的是黃連,黃連是最苦的。喝茶,茶里面最苦的是苦丁茶,苦丁茶對糖尿病好。所以在吃蔬菜里最苦的,蔬菜里最苦的就是苦瓜,所以要多吃苦瓜。糖尿病人不要怕吃苦。
另外生活習慣上,糖尿病人還是提倡吃粗糧,越粗糧的東西越好。盡量少吃那種特別精特別細的,尤其是富強粉,里面粗的纖維完全沒有了,那種不是特別理想,最好多吃粗糧,比如蕎麥、玉米、高粱米這些粗糧的東西多吃,不但熱量低,而且富含纖維,能延長消化時間,緩慢吸收。
最后把老人常念起的幾句詩送給廣大糖友讀者:“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是水中天,粗茶淡飯隨緣遇,退步原來是向前?!?/p>
掏耳小習慣,惹來大麻煩
血糖過高讓糖尿病患者仿佛泡在了“糖水”里,細菌容易滋生,小小一個創(chuàng)口都可能引起炎癥化膿。糖友在學習糖尿病知識的過程中,可能都會了解到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甚至口腔病變的知識,但是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細節(jié)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例如掏耳朵,很多人都有這個習慣,人們用來挖耳朵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門:挖耳勺、棉棒、火柴棍甚至曲別針……這個看似平常的小動作,卻可能為糖友們惹來大麻煩。
患有糖尿病的人是一種嚴重型耳道感染(稱之為惡性外耳炎)的高發(fā)人群。事實上,這種惡性外耳炎幾乎專門發(fā)生在糖尿病患者中。此外的“惡性”只表示病情嚴重,并非指的是癌癥。這種病癥往往是由于掏耳朵導致耳道損傷感染引起的,這種感染開始于外耳道周圍的軟組織和軟骨。隨著感染的不斷發(fā)展,可能擴展到耳道的骨頭。如不進行治療,有時感染會影響到伸入大腦內的顱側神經(jīng),或影響到大腦本身的各腦腔。防止這種可怕結果的最好辦法就是從改正掏耳朵這個“小習慣”開始的。
耳屎不是壞東西,如果不是患有“油耳”,挖耳朵絕對不可取。耳屎,學名為耵聹,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黏稠液體,里面其實富含許多人們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免疫球蛋白等。因此耳屎可以起到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干裂的作用,并能發(fā)揮抑菌和殺菌的生理功效。此外,耳屎還能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保護我們的鼓膜。
挖耳朵純屬多此一舉,這是因為人的耳朵有自凈作用,一般情況下,耳屎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下頜運動,借助耳道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再干燥成痂、自動排出。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的耳屎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因為少數(shù)人耳內耵聹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脫落較慢,耵聹不表現(xiàn)為塊狀,而是黏稠的液體,被稱為“濕性耵聹”,俗稱“油耳”。這種情況是生理性的,屬正?,F(xiàn)象,但有濕性耵聹的人如果長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形成耵聹栓塞,影響聽力,因此最好到醫(yī)院請專科醫(yī)生使用專門器械取出。
如果自己挖耳有以下幾個方面要注意:一是最好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然后耳朵朝下,讓耵聹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鐵扦等尖銳物挖耳。而且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間隔可適當短一點。最后,提醒糖友一下,如果“濕性耵聹”還伴有異味,就可能是耵聹腺細菌感染,最好到醫(yī)院就診。
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生活中我們很多不注意的細節(jié)可能會帶來大麻煩,要獲得健康的生活必須防微杜漸,從身邊的點滴開始做起。
(編輯/尹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