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關于小學生的各種“負面消息”層出不窮:離家出走、自殘自殺、欺詐同學等。究其原因無不是在于學校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忽視。本文就小學生人際關系中的模仿、競爭、減壓等能力方面作粗淺探討,并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小學生 人際交往 關系處理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由于交往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關系,它主要表現(xiàn)在交際過程中關系的深度、親密性等心理方面聯(lián)系的程度。小學生一入學就從家中的“太陽”變成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因此在與老師和同學形成人際關系的同時,自我意識和對他人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實踐,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在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上存在許多不足,如考慮問題以自己為中心;自視清高或自閉、孤獨離群;是非不分、交友不慎,等等。原因很多:一是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低段學生更為突出),從小受到家人遷就溺愛,沒有集體或團結概念。二是部分學校、家庭對學生這方面能力不夠重視。小學生正處于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刻,是心理發(fā)展中的群體意識與自我意識處于矛盾交織的起始階段,如何幫助小學生處理人際關系中的種種困難,對學生進行優(yōu)化人際關系的策略指導,從而形成正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小學生心理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學會正確模仿,拒絕過分崇拜
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受到生理發(fā)展的制約,所以他們對老師或者能力強于自己的人比較容易產(chǎn)生敬佩并進行模仿,可是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幼稚、腦發(fā)育的不完善和是非分辨能力的價值觀念不足,這種敬佩和模仿很容易演變成盲目行動,導致悲劇發(fā)生。如去年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伊拉克前總統(tǒng)薩達姆被絞死的畫面后,世界各地發(fā)生了一些小學生盲目模仿而導致身亡的悲劇。還有個別低段學生看了一些充斥暴力的打斗動畫片后,模仿里面的情節(jié),結果對自身造成損害的報道也時常出現(xiàn)。許多犯罪分子也正是利用這點教唆青少年犯罪。一般來說,學生對這些現(xiàn)象行為的對錯往往分析不足,常常會把這些轉化成一種信任,進而不自覺地進行模仿。為了使小學生學會正確模仿,理清關系。我的建議如下:
1.抓住學生心理的可塑性,加強價值觀教育。
馬克思主義心理學理論認為,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是穩(wěn)定的,但在每個個體身上的作用是不同的,是可變的。因此,雖然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受到生理發(fā)展的制約,但對小學生的價值觀的教育仍會有一定效果。一方面,價值觀的教育能促進小學生生理發(fā)展,特別是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以加快心理年齡的成熟,另一方面,以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小學生,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學中的“先入為主”效應,促進小學生是非觀的確立。我班曾有一位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每當看到別的同學有新穎的文具、可口的零食時,總會流露出羨慕的樣子,從而陷入一種封閉狀態(tài)。我觀察到了這一細微的反應,及時在班中開展了以“勤儉節(jié)約”為主題的班隊會,了解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使學生學會合理使用零花錢,養(yǎng)成不吃零食的習慣,從小樹立節(jié)約光榮的意識,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2.教育學生學會自尊自信。
有材料研究證實,自尊心與個人魅力有較大的關系。所謂自尊心,可以說是人對自身所持的態(tài)度,特別是當自己的態(tài)度伴隨好的或差的評價時。教育小學生學會自尊,有利于讓學生正確區(qū)別敬佩與盲目崇拜的區(qū)別,有利于讓學生建立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幫助小學生建立自尊心,在教育中必須堅持以下幾點:其一,在教育學的雙邊活動中,正確建立教師和學生的互相尊重的關系;其二,在教育方法上,堅持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
二、學會公平競爭,杜絕不良妒忌
競爭是一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永恒的主題,是社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態(tài)。學生進入學校后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如同學間的成績、各種比賽及老師家長之間的教育,這些評比強化了競爭功能。小學生們也意識到這點,因此,他們在學習中總是以某位同學為榜樣激勵自己。適度的競爭是激勵學生們積極向上的動力,它與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社會是吻合的。但競爭如果過多,壓力過大,小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緊張、不安等情緒,如果不加以正確疏導,則會演變成挫折感、焦慮感,以致產(chǎn)生嘲笑、攻擊、謾罵等一系列的不良行為,特別是部分學困生。但是競爭又是不可避免的,該如何讓學生面對競爭又不會感到失敗呢?教師要善于調(diào)節(jié)和使用競爭手段,并輔之相對應的引導教育。
1.認識競爭的負面作用,提高挫折忍受力。
讓學生理解、認識競爭是檢驗自己力量和能力的機會,能更客觀地觀察、認識自己,正確面對競爭的失敗,認識“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如果不因此而氣餒的話,就能把失敗作為一種契機,這樣能使學生深刻檢查自己,找出克服困難之路。
2.團結合作,減少競爭的負面作用。
妒忌作為競爭的負面影響,對學生危害很大,而團結合作能切實減少妒忌。合作主要是為了達到目標而相互合作的事態(tài),為了達到合作,只能更多地和同伴有效地交流思想,協(xié)調(diào)一致。因此,學生會認識到自己到達目標的機會是在同群體其他成員的關系中彼此促進、相互依存的。而對同群體成員的依賴性,必定會大大減少妒忌作用。陳梅、梁曉意是我班兩個學生,她倆都喜愛繪畫,可梁曉意因為家庭比較富裕,有條件去課外學畫,基礎優(yōu)于陳梅,但陳梅并沒有氣餒,在三年級時就說過要在繪畫上超過梁曉意。在以后的學習中,她們相互促進、相互協(xié)作,取長補短,在繪畫上各具特色,上學期兩人都參加了全國小學生書畫大賽并雙雙獲得了銀質獎章。學生在協(xié)作過程中相互依存,將促進合作行為的發(fā)展,減少妒忌,減少競爭的負面影響。
三、學會自我減壓,輕松對待煩惱
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要使受教育者達到心理健康標準,而心理健康的簡明標準之一,就是個體生活空間充滿歡悅,積極向上。從這個意義上講,素質教育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快樂。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如果學習和與同學相處等在校時光絲毫沒有給他帶來快樂,那長此以往就容易導致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因此,對于學校、教師來說,讓學生學會減壓,使自己快樂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我認為可以從認識和行為兩方面進行教育。
1.認識自己,消除煩惱。
發(fā)揮教師的榜樣疏導作用。學生對于老師總是有一份信任,在家訪時許多家長都會反映學生不聽話,可在學校表現(xiàn)不錯,這就是老師的作用。老師應用好這個資源,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平時與學生多溝通交流,讓學生能暢所欲言。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老師、游戲的好朋友、煩惱時的知心人,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生日記或班級信箱來處理。
2.同學互助,傳遞快樂。
從快樂中淡化競爭意識,減輕心理負擔,讓班級中那些能時常保持快樂心情的學生去教會其他同學如何快樂,讓歡悅充滿學生的生活空間。平時可以在班級里開展各種活動來減輕學生壓力,通過學習、勞動或游戲時的互助體驗快樂。
小學生人際關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小學生心理發(fā)展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在實踐中教師一定要貫徹教與育并重的思想,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成為心理完善的社會棟梁。世界也許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班主任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中播種耕耘的事業(yè),這一職業(yè)是神圣的。讓我們以神圣的態(tài)度,在這神圣的崗位上,把屬于我們的那片園地管理得天清日朗,無愧于自己的學生,進而讓學生無愧于生命長河中的那段青春年華。
參考文獻:
[1]中國德育.2005,(2)(12).
[2]德育報.2006(合訂本).
[3]吳翠齡,余文森,邱永渠.公共教育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8.
[4]《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讀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5]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廣西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