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怎樣的課堂,向學生灌輸怎樣的學科思想,讓學生在學化學的過程中學會什么,把學生帶到一個怎樣的境界,怎樣做才能成為一位真正出色的化學教師……這些問題是我們很多教師苦苦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真正解決必須經過長期的思考、不斷的實踐、嚴謹的論證。我在此談談我對化學課堂的理解,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教師要因學定教
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學情,根據學情來確定教與學的起點,設計層次目標和梯度練習。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化學學科課時大量減少,教學進度、教學任務落實的壓力很大。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提高新授課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與以往相比,學生擁有了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因此,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會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也就是“凡是學生能夠自己想出來的,就讓學生自己想;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說出來的,就讓學生自己說;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出來的,就讓學生自己做”。
化學學科有很多知識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掌握的。我們可以在講新課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整理出預習提綱,設計教材上的實驗,記住相應的定義、公式和反應方程式,同時,要求學生把疑難問題也一并整理在提綱上。教師要事先批閱學生的預習提綱,在講課之前還要通過提問或課堂小測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考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預習了,以及學生對具體知識的掌握情況。因為只有確切地知道學生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是學生不會的,才能夠真正實現課堂教學中的精講精練。這時的提問或小測內容應該是傾向于最基礎的知識,難度應該低,但提出的問題必須有思考的價值。對于個別難度偏大的問題,教師不妨把問題分解處理,為學生的思考提供幾個臺階,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路思考問題。目前,很多教師采用教師設計導學提綱的方式指導學生預習,這樣做可以將知識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克服學生預習的盲目性,但缺少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工過程,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fā)現,學生自主完成預習提綱比完成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導學提綱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因為自行設計提綱融入了學生自身的思考,學生能夠把學科內知識進行自我整合,初步形成知識網絡,并能夠體現知識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過程,真正減輕新授課課堂教學的壓力。
每當考試之后,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教師抱怨一道題目、一個知識點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可學生還是照樣出錯。教師往往會責備學生,卻不會去從自身找原因,不去想當初自己所講的內容學生是否真的聽明白了,是否理解了、學會了,是否給了學生思考、理解、學會的時間。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平日教學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作為課堂中的主角,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比以往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切忌唱獨角戲、滿堂灌,必須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并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對話,把住學生的“脈搏”進行有效教學。
二、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人教版必修模塊的教材中,幾乎每一章、每一節(jié)都有類似的初、高中知識銜接,教師如果不了解這些銜接點,容易導致學生知識的跳躍,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因此我們應該盡快熟悉初中新課程的知識體系的變化,處理好與初中化學課程的銜接,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生過于依靠接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科學探究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達到提高全體公民整體素質的目的。在實施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習方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于課堂教學。
對學習方式的分解有多種主張,我認為可以分為獨立的接受學習、合作的接受學習、獨立的探究學習、合作的探究學習等幾種。任何學習任務,都可以選擇以上適當的學習方式去完成,例如技能訓練,可以用獨立接受學習方式為主,輔之以合作接受的方式;又如實驗實踐,可以用合作接受的方式,也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關注的大多是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接受學習,用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去應對所有的學習內容,這不但可能浪費大量的個體潛能和群體智慧資源,而且會限制學生在創(chuàng)新層面和合作層面心智活動的完整性、豐富性與深刻性,會不同程度地降低學習效益。當前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組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要研究組合依據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huán)境的特征,要防止全盤否定某些學習方式和片面地采用合作或探究的學習方式去對待所有的學習內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