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122”教學模式為例,從課程教學的內容、過程、目標、評價四個層次,闡述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觀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強調技術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應用,利用技術促進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將信息技術全面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觀 大學英語教學 “122”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發(fā)展趨勢,由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教學改革深入到了各個學科。國務委員陳至立曾經在講話中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卑殡S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信息化的推進,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徹底變革,信息技術全面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是,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仍然相對孤立,信息技術沒有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支持作用并不明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觀念沒有完全轉變,以培養(yǎng)各種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未能實現(xiàn)。因此,怎樣利用好信息技術這一工具,實現(xiàn)其與教學的真正融合,本文以“122”教學模式為例作了初步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觀念
課程整合是為了實現(xiàn)學校教育的目標,而對課程資源和知識利用進行綜合考慮的一種途徑,也是學校為了將教學與社會現(xiàn)實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革新舉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yōu)化。其實質是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技術的作用,利用技術來支持和加強學與教的過程,讓技術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tài)和主要的教學媒體。
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必須以建立全新的教育關系為前提。整合的過程中,在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教學以教為中心、教師灌輸、學生被動學的模式在信息技術作用下轉變?yōu)橐詫W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組織輔導的模式,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將大學英語教學由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轉變?yōu)閷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將“教師加粉筆”的課堂組織形式變成教師、信息技術、學生三位一體的課堂組織形式,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實現(xiàn)了由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到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轉變。由此可見,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顯著地改變了教育的哲學、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課堂的組織和管理方式,以及課程本身。
二、“122”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在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技術改變了社會的信息分布狀態(tài),人人都很容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利用技術,教師和學生都成為信息的擁有者。在這種情況下,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就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教的觀念和學生學的觀念,讓技術不僅成為教的工具,而且成為學生學的工具。
“122教學模式”是教育部第二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擴展項目(2005154),皖西學院項目組專家試圖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支撐點,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體系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嘗試?!?22教學模式”具體為:
1——每周1節(jié)讀寫課(原來為4節(jié)/周)。
2——每周2節(jié)的小班口語課(25人左右)。
2——每周2節(jié)網絡自主學習課。
由于高等院校學生的擴招,皖西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之比達到1:200,在傳統(tǒng)的精讀課堂中,教師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而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教師則能為學生講解教本中的文章段落、語法、句型等內容,圖文并茂地為學生呈現(xiàn)教學信息,加強了課堂互動,保證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高質量完成,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觀念的更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口語教學中,以口語小班為單位,利用小多媒體教室中的計算機、背投電視等設備,展示視頻、音頻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口語教學情境,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積極參與個人講演、小組討論和群體辯論,開展情景中英語的模仿和訓練,促進其語言的習得。在網絡課程中,學生利用在線的網絡資源和學習系統(tǒng),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然后由計算機軟件對學生掌握的知識與能力進行測試,及時給出學習結果的評價,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依據(jù)。
三、信息技術對“122”模式課程整合的層次
信息技術與“122”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整合是從四個層次來進行的(如圖)。
1.課程整合的內容層次
在課程內容的形成和呈現(xiàn)過程中,信息技術充當了優(yōu)秀的信息加工和傳播工具。教師在教學材料和內容的準備時,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對教學材料和內容進行篩選和組織,加工出優(yōu)秀的課件。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多層次、多維度的展現(xiàn)教學內容,給學習足夠的感官刺激,這些都很好地實現(xiàn)了課程資源的重構。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論壇等交流工具實行集體備課,共同研討,促進了教學反思,加強了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而學生在課后學習時,信息技術又充當了良好的資源工具,利用自主學習時間訪問數(shù)字圖書館、瀏覽英語學習主題網站、使用搜索引擎,不再僅僅接觸到課本上的內容,廣泛的資源大大開闊了學習思路,拓寬了學習視野。
2.課程整合的目標層次
在大學英語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教師依據(jù)課程教學目標,從不同的角度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功能,以聽說讀寫等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建立與信息技術的強大關聯(lián),實現(xiàn)多樣的課程目標。聽說領先是“122”教學模式的特色,改革試圖通過學生說、聽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強化來敲開大學英語學習的大門。根據(jù)這一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英語情境,反復地進行聽說操練,使學生熟練的掌握語境中口語的運用能力。而為了保證學生作文的質量,將學生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等資源放入自主學習網絡中,可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3.課程整合的過程層次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個體化、個性化的設計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式地學習英語,促進了學生口語能力的表達。同時,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探索式學習中,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問題解決和合作交流工具,提高了問題解決的效率,促進了學生情感交流,促進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
4.課程整合的評價層次
信息技術整合進來后,突破了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學習評價模式,從以一張試卷評價學生轉變?yōu)閷W生說聽讀寫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而在評價中不僅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谡Z能力既通過學期結束時,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來評定,又根據(jù)平時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定。利用多媒體設備記錄下課堂對話過程,教師仔細研究學生口語學習中的各種錯誤,給出糾正的方法,同時評定成績,學生對照評定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聽、讀、寫能力的考查從筆試和網絡學習系統(tǒng)考試兩個方面來進行,利用大學英語在線測試軟件對學生的每一階段學習進行形成性評價,而由筆試完成最后的總結性評價。四項能力的評定結束后,教師利用電子表格和學校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平臺,綜合分析學生各項能力,按權重給出學生的大學英語成績。這一評價體系客觀地記錄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各項活動,強調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從由對學生知識的評價轉向對學生素質和技能的評價。
四、結語
通過整合,“122”模式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系統(tǒng)各要素中,教師利用技術完成了從教學準備到教學反思的過程,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廣泛地開展了基于技術的項目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了團結協(xié)作精神。信息技術這一資源和手段,開創(chuàng)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Beane,James A.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Phiedlta Kappan,1995:616-622.
[2]顧小清.主題學習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張劍平,熊才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5]汪承平,曾必好,李乃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下的“122教學模式”[J].皖西學院學報,2007.12.
[6]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與方法.http://www. jswl.cn/course/kczh/IT/IIS/llxx/director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