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評定是大學外語教師普遍運用的手段之一。在大學生外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表揚和批評尚存在一些潛在的危害,從歸因理論的角度看,外語教師應注意在學生評定中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合理地傳遞評價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有益地歸因。
關鍵詞: 歸因理論 內涵 外語教學 應用
完善、有效的評價體系能夠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指導、激勵、導向功能,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對大學生外語學習成績的評價,既對學生起到信息反饋和激發(fā)學習動機的作用,又是檢查外語教學計劃、教學程序及教學目的的手段,還是考查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途徑。在外語教學中,表揚和批評是一種最常見、典型的評定方式,也是外語教師管理學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關表揚和批評的利弊以及如何進行表揚與批評等問題,已有大量的論述,而且這些實證研究也充分證明此觀點的價值。然而,目前流行的或基本上成定論的有關表揚與批評的看法尚存在一些潛在的危害,而這些危害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1.歸因理論的內涵
歸因理論是說明和解釋人們的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學理論。歸因理論假設人是理性的,并且有一種理解環(huán)境的需要,為了滿足這種需要,人們就依據各種信息線索尋求所發(fā)生的事情或行為變化的原因,達到理解、預測、操縱和控制客觀世界的目的。因此,當知道一件事情或行為結果為什么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時,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能對未來的結果作出預測,對未來的行為作出考慮和規(guī)劃,從而影響其對周圍事物的反應。歸因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尋求理解”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解釋與推理,進而通過這種因果關系來認識、預測、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和行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Heider.F)是歸因理論的奠基人。海德的貢獻是從根本上把影響人的行為的原因分為兩部分: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按照海德的分析,人們對一種事件的解釋,不是歸因于個人的原因,就是歸因于環(huán)境的原因。個人的原因和環(huán)境原因的區(qū)分是:個人原因是個體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心境、態(tài)度、動機、能力、努力等;環(huán)境原因則是情境的原因,如運氣、工作難度等。然而,活動結果的內部和外部歸因還不是活動分析的終止,還會與其他心理過程相互作用,導致特定的情感體驗、對未來的期望和行為選擇。
海德把日常生活的事件提高到歸因的角度來解釋,認為每個人都要花費精力尋找人們行為的因果性解釋,他將活動結果設想為有效的人力和有效的環(huán)境力的函數,公式為:活動結果=f(努力·能力·環(huán)境),認為能否達到目標取決于努力、能力、環(huán)境三方面因素的組合。具體來說,能力和環(huán)境因素的聯(lián)系決定了能否達到一個目標。當然,在活動中能否達到目標還需要依靠努力。努力和能力的關系是:當我們說他能夠做到,但失敗了,這是因為他沒有盡最大程度的努力,如果他更加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努力和能力的聯(lián)系是倍增的,在有能力且努力的情況下,人們就能克服環(huán)境的障礙。一個人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就表明他有很高的能力。
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學生回答了簡單的問題老師給予表揚,則暗示學生能力低,不表揚學生則暗示能力高,學生反而高興。教師對學生的批評越嚴厲,暗示學生能力越高。因此,一味地表揚是不科學的。外語教師的嚴厲批評是應該的,特別是對應該完成而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學生,外語教師必須給予嚴厲的批評。當然,由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學生則應該給予表揚,對于能力真正低的學生,也應該給予表揚。
2.歸因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研究表明,外語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之間的最明顯差別不是智力水平,而是外語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他們對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有密切的關系。歸因理論在外語教學中應用的主要目標是:在外語課師生的交往過程中,通過外語教師的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反應作出適當的評定,鼓勵和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成敗的原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信心,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果。
2.1了解學生使其形成積極有益的歸因傾向。
每個學生對外語學習成敗的歸因傾向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學生首先評估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并對成功或失敗的行為結果作出主觀評價,這個評價是依賴于個人已經形成的內部標準、抱負水平、社會常規(guī)等信息進行的。然而,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生活史,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家庭教養(yǎng)、社會地位和性別不同,因此以往曾經出現(xiàn)過的行為結果、歸因、期望和情感都可以重復、改變、放棄或更新,從而形成個人獨特的歸因傾向。因此,學生對自己結果的歸因不論正確與否,都影響著自己的行為。外語教師應當首先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針對學生不同的歸因方式區(qū)別對待。尤其是外語成績差的學生,外語教師如果再強化他們學習能力低的信念,只會加深他們的自卑心理和無助感,進一步導致其減弱外語學習的興趣,造成惡性循環(huán)。相反,外語教師如果引導他們把失敗歸因于努力因素,并創(chuàng)設一定情景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學生就會逐漸改變原來消極的歸因傾向,從失敗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確定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從而增強自信心。
2.2把握好教學大綱的難度。
外語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歸因,而且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間接影響學生的歸因,其中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度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因為外語內容過難或過易,都會使學生對自己的成敗作出不切實際的歸因,并影響其后的期望、情感和行為。如果教學內容過難,則勢必使學生重復體驗失敗,而把失敗歸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經過刻苦努力后仍失敗再三,更易如此。研究證明,學生一旦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差,就會在外語學習中喪失自信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和堅持性。同樣,如果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很容易取得成功,就會沾沾自喜,認為不用努力也能學好,最終得出自己能力強的歸因,從而減弱學習的刻苦信念感,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因此,外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適當地把握外語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既使學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使其認識到只有經過個人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
2.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
歸因理論認為,不同的歸因會影響學生將來的期望、情感和行為。因此,外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信念:人的能力差異并不大,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不努力就肯定會失敗,并盡量引導學生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強和努力因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能力感。每個學生對外語學習成敗的歸因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已經形成了消極的歸因方式,這就要求外語教師運用一定的引導方法,改變原來的消極傾向,形成較積極的歸因方式。一般來說,要使學生把成功歸因于內部的原因,增強其自尊和自信心,而把失敗歸因于不穩(wěn)定的因素,希望以后能成功。
總之,歸因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就是通過外語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在外語教學運用歸因練習,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定,引導學生使用積極的自我歸因,從而提高其成就行為。
參考文獻:
[1]韓進之.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孫煜明.動機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于海霞.在校大學生自我價值和自我評價關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fā)展教育,1998,(4).
[4]王艷梅.初中生成就目標和總體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健康心理雜志,2002,(6).
[5]雷錠.外語專業(yè)學生能力的自我評價研究[J].山東外語學院學報,1994,(4).
[6]王樹明,祝蓓里.運動中的效能期望、歸因和情感反應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