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而如今的課堂教學中,更多是以“聽”“說”為主的教學模式。如果是新授課,則先聽課文錄音,看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圖片,制作精美的Flash,然后是說,回答問題,討論問題,做和課文內(nèi)容有關(guān)的題目,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xiàn)或是填空題。最后,到布置作業(yè)時,會涉及“寫”,寫幾個翻譯題,寫一個指定題材的書面表達。而“讀”這個步驟,在課堂教學中則被簡化掉了,似乎聽一下課文,就是讀過,找?guī)讉€問題的答案,口頭回答一下,也算讀過,而反復(fù)朗讀課文去體驗語言,似乎不再需要。這樣的做法,其實遠遠偏離了語言教學的實際情況。模仿、朗讀、邊聽邊讀和背誦是語言學習的最基本形式,有助于學生積累大量詞匯和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對于口語和寫作具有模仿和借鑒作用(葛文山《語文教學給英語教學的三個啟示》,《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10)。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讀”。
一、讀的作用
1.多讀,有利于文意的理解。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強調(diào)“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fù)誦讀的基礎(chǔ)上,自然地領(lǐng)悟到文章的含義。英語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教學,自有和語文教學的相通之處。大量地讀,反復(fù)地讀,讀得爛熟于口,語言自然儲存于心中,需要使用時可隨口拈來。
2.多讀,有利于詞匯的積累。
反復(fù)誦讀單詞的過程,就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讀的時候,眼里見到詞,耳中還聽到這個詞,多個感官幫助學習者記牢了這個詞。同時,學習者并不是單獨地讀這一個詞,讀到的是句子,到需要運用某個詞的時候,學習者的腦海中會清晰地呈現(xiàn)整個句子,甚至于相關(guān)的段落,要說或是要寫都變得輕輕松松。
3.多讀,有利于語感的培養(yǎng)。
課堂上,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雖然說不清“其所以然”,都能“知其然”。其實,這都是熟讀培養(yǎng)起來的語感所起的作用。喬姆斯基認為,語感,就是一種直覺,我們“能憑直覺知道哪些是符合英語語法的句子”。幼兒學會母語,從不需要單獨學語法,那么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也需要這種直覺,而這種直覺的獲得,就可以通過反復(fù)大量的讀去完成,當讀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覺得所讀句子很是順口、入耳,那么到說和寫時,自然就順利了。
二、讀的過程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在“讀”的過程中,拋棄過于繁瑣的語言點、句法分析。
中學英語教學中,花時間最多的可能就是在知識點的“講”和“練”上了。教學中,讀的常常不是文章,而是句子,甚至不是句子,是詞、詞組。教師會用很多時間來講一個動詞的各種搭配,一個詞引出一堆詞組去記憶,似乎基礎(chǔ)打得很扎實,可是到用的時候,詞卻無法融入到新組成的句子中。那樣的“讀”,對于我們最需要的東西——語言,并無收獲。
聽李陽的瘋狂英語,就是一種暫不考慮語法的讀。瘋狂英語中有很多長句,讓學習者大聲地、連貫地喊出來,要求喊出長句,長長的段落,甚至是篇章,不停頓,不多思考,大聲讀的人充滿了一種讀的激情,瘋狂英語所取得的成績,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大聲的喊讀中得到的。所以,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該放棄自以為頭頭是道的分析,改變學生昏昏欲睡的尷尬狀態(tài),讓學生有激情地進行連貫的讀。
2.在學生讀的時候,教師要適當?shù)亟o予指導(dǎo),切忌“念經(jīng)”式的讀。
“讀”需得法。因此,在學生讀前要作指導(dǎo),讀時要有點撥。如一些長句,教師可以先示范性地讀,讀出句中的停頓,有節(jié)奏地讀。比如:
When I was a young man I observed that nine out of ten things I did were failures.I didn’t want to be a failure,so I did ten times the work.(George Bernard Shaw)在讀這個句子的時候,應(yīng)提醒學生從句和主句間可以喘口氣,如在man后,稍頓一下,在that后的賓語從句也可稍有吸口氣再說的感覺,最后的兩個詞were failures又是一體。當然,那些停頓只是很微小的幾乎聽不出來的,但如有那種間隔感,那就表明學生對句子把握住了,讀順暢了,也就有語感了。
如果是整篇整段中,則要提醒學生更多地放入感情去讀。用了心,帶了感情去讀,加上一點點讀的技巧,就能讀出文章的神韻,學生就更愿意投入文章中,讀的效果會更好。
3.多讀,記住一些經(jīng)典的句子、段落。
很多學過老的英語教材的人,現(xiàn)在說起來還都記得高一教材中的第一課“Karl Marx”的課文內(nèi)容,甚至隔了十多年,還背得出文章中的段落: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In 1849,he went to England and made London the base for his revolutionary work...這種經(jīng)典句子牢記在心的話,教師根本不必去分析 German,Germany的詞性,不需要解釋native和nation,nationality的區(qū)分,不需要一再叮囑學生死記硬背“make+n.(賓語)+n.(賓補)”的語法規(guī)則了。經(jīng)典的句子讀得越多,記得越多,到用的時候就會自然地從口中說出來,從筆頭表達出來,而不是寫句子時還想著老師說的句子得有主謂賓語,硬擠牙膏似地擠出一個句子來。
現(xiàn)在英語教學中,詞匯量越來越多,課上學生記筆記,手中忙個不停,記下那么多語言點,課后再去背,再默寫,工夫花了一大堆,效果卻并不見好,常常是能做做選擇題,卻說不出也寫不出完整的內(nèi)容。有人研究過我國中小學和大學英語頂級賽事、CCTV杯、21世紀杯,發(fā)現(xiàn)那些優(yōu)勝選手有著注重讀的相同的學習方式。誦讀過多位名人演講稿;背誦過大量優(yōu)美文章;注重背誦時的語音語調(diào)與錄音一致;聽和模仿英語廣播或錄音磁帶(丁言仁,2008)。語言是鮮活的,語言點是死的,語言點需要在讀的過程中,融入到上下文中去感悟。
參考文獻:
[1]葛文山.語文教學給英語教學的三個啟示.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10).
[2]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張春星.語音學習與外語閱讀、聽力理解能力的美學.科教論壇,2002,(1).
[4]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