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給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qū)。本文客觀分析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與誤區(qū),旨在正確地辯證地運用多媒體,使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 優(yōu)勢 誤區(qū)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進入數學課堂,改善了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拓展了數學教學的空間,給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在應用過程中許多教師還存在著誤區(qū),盲目地將多媒體技術用于教學之中,產生了一些副作用?;诖?,教師應客觀看待多媒體,從而正確地辯證地將之運用于數學活動之中,發(fā)揮其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優(yōu)勢
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學習興趣往往源于好奇心,學生大多活潑、好動,喜歡多變、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靜態(tài)的文字、課本滿足不了學生比較活躍的心理需求,而多媒體則通過聲、像、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營造了眼、耳、腦、口、手多管齊下的良好氛圍,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如在勾股定理的引入時,利用幾何畫板工具動態(tài)呈現“勾股樹”,一方面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可讓學生初步感知勾股定理,感受數學的美。
2.增加課堂容量,節(jié)約教學時間。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最優(yōu)的教學過程應該在規(guī)定時間內,在教養(yǎng)、教育和發(fā)展三個方面獲得最高可能性的水平。因為提高活動效率和節(jié)省時間這兩個法則,是勞動活動的普遍法則。在傳統(tǒng)“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在抄題、畫圖、板書花費許多時間,相對而言,課堂的容量有限,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對信息進行優(yōu)化處理,可以提高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可以減少教師的一些不必要工作量,節(jié)約教學時間,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前提下,讓教師有更多的精力教學更多的內容,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學習時間,從而強化課堂的密度、容量與效率。
3.改變呈現方式,促進學生理解。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嚴密性、邏輯性等特點,而初中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如何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相對形象性之間矛盾呢?這就需要教學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展示知識的發(fā)生、形成過程。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化空間為平面,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同時能豐富數學探索的內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強學生觀察、實驗和研究的能力,特別是對一些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重點、難點的教學有獨特的作用。如,圖像的平移變換是初中函數的一個難點,而用幾何畫板通過拖動點的位置就可以形象、直觀地看到a、b、c對函數y=ax2+bx+c圖像的影響;可以看到函數y=ax2+bx+c的圖像如何由函數y=ax2圖像經不同變化所得,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望塵莫及的。
4.提供實驗平臺,促進學生思維。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開展數學實驗,讓學生主動發(fā)現、主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數學運算能力得到較好的訓練,而且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直覺思維。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開展實驗的,可運用計算機模擬數學實驗,這樣可以不受場地、時空的限制,如“幾何畫板”是一個動態(tài)研究數學問題的工具,有平移、旋轉、縮放和反射等圖形變換功能,可以按指定的值和動態(tài)值對圖形進行變換,從而研究運動變換等幾何問題。又如在統(tǒng)計與概率教學中,可利用計算機產生隨機數,利用Excel繪制統(tǒng)計圖表,在用頻率估計概率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可模擬大數量“擲硬幣”、“摸球”等實驗,這樣既可以節(jié)約時間,又可以讓學生體驗活動本質。
二、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誤區(qū)
1.重視演示過程,忽視消化吸收。
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許多教師利用現存的“課件”而不是“積件”。目前的課件,大多數是按固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預設好的課件,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受課件的束縛,有時難以應對教學中一些事先沒有預料的突發(fā)事件(如學生解法有異于課件所有的解法,解題順序有異于課件設計的順序)。多媒體輔助教學一般來說課件信息量大,許多教師往往在演示課件,雖然節(jié)約了板書時間,但學生掌握知識點所用單位時間明顯縮短,學生反映跟不上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基本來不及消化和吸收,可以說是教師忙于“點鼠標”,學生忙于“看屏幕”,造成課堂教學中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弊端。因此,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控制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讓學生有足夠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2.重視形象思維,忽視抽象思維。
數學教學需要通過學生的實踐和感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使靜態(tài)問題動態(tài)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為學生提供恰當的直觀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內容。但是教師如果處理不當,過于直觀,過于展示過程,也會降低學生思維水平,影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圓周角定理的推導過程,本應是通過學生先動手操作——畫圖,分圓心在角的一邊上、角的內部、角的外部三種情況進行討論,之后再以課件演示圖形的變化過程,而有的教師則運用“幾何畫板”直接動態(tài)呈現三種情形,然后讓學生證明,這樣降低了學生思維層次,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而不是所有內容都具體化、形象化。
3.重視多媒體運用,忽視其它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實現板書屏幕化、自動化,在實際應用中許多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以“電子板書”代替“黑板板書”,以多媒體取代其它媒體。多媒體固然有其它媒體所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其它媒體和手段的許多特色功能它都無法完全取代,如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另外,數學的“黑板板書”具有簡明、直觀、概括等特點,學生學習數學經歷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速度與教師板書的速度基本同步,所以優(yōu)秀的板書不僅能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內容,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能使學生有模仿的參照物,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科學規(guī)范的學習態(tài)度,而且能發(fā)揮審美對數學教學指導作用。因此,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必須處理好媒體演示與板書的關系,使二者有機結合,收到最佳效益。
4.重視課件制作,忽視教學設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現在課程資源相對豐富,教師制作課件相對方便,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需要進行課件二度開發(fā),使之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與教學風格;但也有一部分教師簡單處理,把別人的課件直接用于自己的課堂,使之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另外,現在還存在這樣一種趨勢:許多教師把課件制作當作課前準備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從而縮短了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時間,沒有從整體把握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因此,教師要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思考哪些內容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而不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花在課件制作上。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多媒體是輔助教學,而不是主宰教學。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注意自身在教學中角色和地位,要注意學生實際和內容的需要,要注意與其它媒體有機整合,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力,為改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發(fā)揮強有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涂榮豹,季素月.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余素娟.試論多媒體輔助教學存在的不足[J].保山師專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