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漢語的三個助詞:“的”“地”“得”的理論背景出發(fā),明確了三個助詞的語法功能和實際使用情況,同時也將三個助詞每兩個之間的使用情況進行了比較說明,最后提出了根據(jù)學生漢語水平的不同,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的” “地” “得” 理論背景 實際運用
漢語中的三個助詞“的”“地”“得”不僅給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增加了不少障礙,而且使得為數(shù)不少、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望而生畏。筆者就如何更有效地教會外國人正確使用“的”“地”“得”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理論背景
《新華字典》中關于這三個字的用法是這樣描述的:“的”(1)用在詞或詞組后:①表明形容詞性:美麗—風光、宏偉—建筑、光榮而艱巨—任務;②同“地”;③表示所指的人或物:賣菜—、吃—、穿—;④表示所屬的關系的詞:我—書。(2)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常跟“是”相應:他是剛從北京來—?!暗亍庇迷谠~或詞組后表明副詞性:勝利—完成任務?!暗谩保海?)在動詞后表可能:①再接別的詞:沖—出去、拿—起來;②不再接別的詞:要—、要不—、說不—。(2)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跑—快、急—滿臉通紅。
平時在以漢語為母語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采取較為簡易而實用的方法:名詞前面用“的”,動詞前面用“地”,形容詞前面用“得”,這樣在使用時,只要分清“de”后面是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就行了。正常的使用結構是:修飾限制+的+名詞;修飾限制+地+動詞;動詞(形容詞)+得+補充說明?!暗摹鼻懊娴脑~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說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代詞)+的+名詞,如:美麗的花、我的衣服;“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怎么樣,結構方式一般為:副詞+地+動詞,如:緊張地進行;“得”后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么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得+副詞,如:痛苦得想哭?!暗摹?、“地”、“得”附著在詞或詞組后面,在句子中起結構作用時,都讀作“de”,在書寫時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發(fā)生混淆。用得對,意思表達就明確,用得不對,就會產生意思的變化。如:
聽到這一切,她激動得哭了。
聽到這一切,她激動地哭了。
這兩句話從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強調“激動”,“哭了”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后一句主要是陳述“哭了”,“激動”是對哭的樣子的修飾。
“的”字一般用在修飾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時候,放在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詞語之間。如: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ji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可疑的情況、團結友愛的集體,等等。上面這些詞組,中心詞都在后面,都是名詞性的,因此,在修飾限制它們時,都用“的”。而描繪或限制某種動作、性狀的時候,描繪和被描繪之間、限制和被限制之間,則往往用“地”連接。如: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等等。上面這些詞組,中心詞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動詞性的,因此,在描繪、限制它們時,都用“地”。有時需要被說明動作的情況和結果,或補充說明事物性質的程度和變化,往往補充說明的部分放在被補充說明的詞語后面,這時兩者之間用“得”連接。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fā)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等等。
但是有時候這三個助詞之間的區(qū)別卻不甚明了。
(一)“的”與“地”
定語后面寫“的”,狀語后面寫“地”,一般不會用錯。但在偏正詞組中,修飾成分是雙音節(jié)形容詞,中心語是雙音節(jié)動名詞,也就是具有名詞作用的動詞就容易用錯?!皬氐譫e解決”就屬于這種情況。遇到這種情況其判定方法是,如果這個詞組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用“的”;如果處于謂語的位置,則用“地”。下面以“徹底de解決”為例來說明:
①徹底的解決,還需要一些時間。
②矛盾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③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難題已經徹底地解決了。
④我們必須徹底地解決這個阻礙當?shù)剞r村經濟發(fā)展的問題。
“徹底de解決”,在①中處于主語位置,②中處于賓語位置,故用“的”;在③、④中都處于謂語位置,所以用“地”,③中的“徹底de解決”不帶賓語,④帶賓語。應當注意,有的時候這種偏正詞組充當賓語的時候,“的”、“地”都能使用,但意思有細微差別。例如:⑤他喜歡劇烈的運動。⑥他喜歡劇烈地運動。體味一下這兩個句子會發(fā)現(xiàn),⑤是說喜歡很用力、動作猛烈的運動項目,表明的是喜歡的運動種類;⑥是說喜歡很用力、動作猛烈地進行運動,表明的是喜歡的運動方式。
(二)“的”與“得”
有的時候,句子里可以用“的”,也可以用“得”,不過意思有區(qū)別。如:①快得誰也追不上。②快的誰也追不上。③做得非常好。④做的非常好。①是述補結構,整個句子是說明“快”的程度。②是名詞性“的”字結構,整個句子是主謂結構。這里的“快的”是說話人所指的某個人或事物。例如,指跑步跑得快的人:“操場跑道上,慢的落在后面老遠,快的跑得像一陣風,誰也追不上?!庇秩缰概艿每斓钠嚕骸百愜嚨臅r候,快的老跑在前面,慢的總是跟在后面?!雹凼鞘鲅a結構,整個句子是對“做”這一行為的結果的說明,是對“做”的程度的判定。這種句子可以看作是“說明結果或程度”。④是主謂結構,“做的”是名詞性“的”字結構,這里是指某一事物。如可以用來指學生的手工習作:“街上賣的功能單一;同學們自己做的非常好,質量不錯,功能多樣?!?/p>
(三)“得”與“地”。
①高興得跳起來。
②高興地跳起來。
這兩個句子都能成立,但意思有所不同。①是說明當事人的心情,側重在“高興”。如:“劉敏聽說自己考上了市重點大學,高興得跳了起來?!闭f明“高興”的程度。②是說明“怎么樣跳起來”,側重在“跳”。如:“王東輝剛到操場,幾個同學就邀請他跳繩,王東輝跟同學們一起高興地跳起來?!闭f明“跳起來”時的狀態(tài)。
二、實際運用
對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來說,上述的區(qū)別方法太復雜,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采取如下實用簡潔的辦法。
(一)漢語助詞“的”相當于隱藏在英語形容詞或起形容詞作用的名詞
(結尾通常以’s的形式出現(xiàn))等的尾部的那個字,這個字連接著這個形容詞和名詞。更多時候,當被修飾的名詞是單個的字且不表示所屬關系時,這個“的”字就不用翻譯出來。如:a good book(“好(的)書”),a tall building(“高(的)樓”),a Children’s Palace(“少年(的)宮”),women’s clothes(“女(的)(服)裝”),a Chinese book(“漢語(的)書”),English grammar(“英語(的)語法”)。而此類結構中形容詞(或起形容詞作用的名詞)的字數(shù)多少并不影響該原則的成立。而如果表示所屬關系,則無論修飾詞是單個字還是一個詞,均需要用“的”,如:“我的書”(my book)、“我的英語書”(my English books)、“學生的校服”(students’school uniform)、“經理的車”(the manager’s car)、“校長的辦公室”(the principal’s office)、“中國人民的期盼”(the Chinese peoples’ expectations)。如果被修飾的是一個由至少兩個字組成的詞時,就需要用“的”,如“美麗的校園”、“友好的人民”、“干凈的教室”、“正規(guī)的幼兒園”、“激動人心的2008”。
(二)漢語的“地”和“得”則同時存在于英文里的動詞和副詞之間
如work hard,既可以翻譯成“很努力地工作”,也可以翻譯成“工作得很努力”;speak fast,既是“說得快”又是“快速地說”,判斷標準就是:如果動詞在前,就用“得”,反之就用“地”。
漢語中的三個助詞“的”“地”“得”的用法之復雜類似于英語中的冠詞:a,an,the,其用法可以寫成一本書。鑒于語言的主要功能是為人類交際服務的,在大多數(shù)人的日常交際活動中只要不影響交際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即不產生歧義或誤解,就可以對漢語水平不同的外國學員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是要適可而止,前提是保持學員的學習興趣,不讓這三個助詞成為他們學習漢語路途中的攔路虎,以免中斷他們的漢語學習。
參考文獻:
[1]曲鳳榮.助詞“de”的特殊語法功能.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第23卷,(4).
[2]王維賢,盧曼云.現(xiàn)代漢語語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馬真.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5]羅安源.簡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