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代詩歌遺產輝煌燦爛,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可以說每讀一首詩就是讀一本厚重的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審視的角度也不應拘于一人一物,一時一地。入選高考的試題也是眾彩紛呈,體裁各異,有詠史、思鄉(xiāng)、念友、送別、閨怨、軍旅、邊塞等。面對眾多詩歌,我們在教學時應該如何入手呢?
詩歌教學是中學一個重要的板塊,也是高考中必考內容之一。老師如何教,學生怎么學,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老師歸納總結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則,恐怕會“吃力不討好”,收效甚微。盡管前人在這方面已有很多敘述,但筆者還是想把自己最近幾年的教學感想寫出來,那就是“詩歌教學中的橫向聯(lián)系”。
那么什么是詩歌中的橫向聯(lián)系呢?所謂“橫向聯(lián)系”意為詩歌中面的聯(lián)系,即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的聯(lián)想,換言之就是指教學賞析中不要只重本 詩的賞析,要聯(lián)系其他有關的詩歌(意境相似,題材相似,寫法相似)來做比較分析。這樣不僅能夠大大豐富教學的內涵,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如何做好這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積累一定數(shù)量詩歌,力求能在賞析時得心應手
詩歌絕不是僅僅分析我們在考試或者教學中所碰到的單獨的一首,應該是一個面的賞析,單純的見招拆招的方式已遠不能適應現(xiàn)今的考試要求了,而應從更多的詩歌中去找一些相應的,包括思想內容,寫法等相似或相近的來比較其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例如:
鄉(xiāng)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簡析這首試如何利用時間空間來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的。
要分析這首試的寫法,可以聯(lián)系錢鐘書的觀點:“詩歌有兩種寫法:一是天涯雖遠,而相望的人更遠;二是相望的人雖近,但比天涯還遠?!?/p>
該題涉及相思,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由此聯(lián)想到其它的 有關詩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詩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遠在天涯,卻都牽掛著故鄉(xiāng),借云寫家,借家襯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保ㄍ蹙S《憶山東兄弟》)借佳節(jié)寫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涼與無奈;“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保ㄑΦ篮狻度巳账細w》)“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等無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的思念,借時光的飛逝表達出離家之久遠;而張九齡則在《望月懷遠》中則以一句話表達這種對故鄉(xiāng)親人和對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而成為詩歌千古絕唱,至今讀來,猶覺雙淚盈眶。
再回頭看前面那首詩的寫法:借天涯寫人,天涯已遠,而想見的人卻被重山層層阻隔,顯屬第一重寫法。
二、由點到面的聯(lián)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謂的點就是手中這首詩,而面則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題思想而內容又不盡相同的詩。比如我們學習李白的詠古詩《越中覽古》就可以聯(lián)系其他的詠古詩,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蘇軾的《戀奴嬌·赤壁懷古》,它們的題材都不盡相同,但所表現(xiàn)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過懷念古人,憑吊古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懷。其他詠物也好,邊塞也罷,都 大同小異,在此就不贅述。
三、要善于給詩歌的內容歸類,最好明白什么樣的形象在詩歌中代表什么樣的意蘊,這樣做有章可尋,有據(jù)可托
現(xiàn)在詩歌試題往往是比較閱讀,因此我們得有所準備。下面把一些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歸納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關于“月”的描寫。
月是詩人們喜歡用來表達思鄉(xiāng)、離愁別恨、寂寞無聊之情的。如“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謠有此寄》)等等,關于月亮的描寫都是表達的上述情感。
(二)關于“流水(水)”的描寫。
而流水多則表達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感嘆。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等都是表達世事滄桑,人生無奈的感慨。
(三)關于“梅”、“菊”的描寫。
至于梅、菊通常被詩人們賦予高貴、堅貞的品質,如:“已是懸崖百仗冰,猶有花枝俏”(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不愛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高明《琵琶記·旌表》)。“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游《梅花絕句》)。她們或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或抒寫自己堅貞的性格,或展現(xiàn)自己甘愿清貧的志愿。
關于寫梅的詩句如“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陸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題菊花》),“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菊花》),“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鄭谷《菊》),“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劉克莊《菊》)等無不表達生性高傲之態(tài)。
(四)關于“楊柳”的描寫。
至于楊柳的意象,表達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論述過“柳”者,“留”也?!傲薄ⅰ傲簟倍粝嘀C,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自《詩經》有語“昔我往也,楊柳依依”開了寫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狈从沉四菚r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劉禹錫的《楊柳詞》“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楊柳管別離”,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里也寫道:“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而描寫“關中八景”的李白的《憶秦蛾》詩句“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可謂哀怨動人,把送別人依依不舍的心態(tài)描繪得淋漓盡致,而柳永在《雨霖鈴》中所寫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遂成絕唱。
此外詩歌的各種意象還有山川、蟲魚、落日、馬、烏鴉等。
四、歸納總結詩歌中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師歸納總結好詩歌中的表現(xiàn)手法,每一手法舉出一至二個例子,讓學生仔細品味,做到舉一反三,心中有數(shù)。
這些表現(xiàn)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欲揚先抑,等等。這里以動靜結合為例,說說這些手法的好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靜的是“大漠”、“落日”,動的是“煙”,而靜靜的長河暗含了“流動”之意,這樣一動一靜,卻刻畫了沙漠上特有的景致?!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冥》),以動的流水襯托靜的 明月、青松,描繪了一個清幽的環(huán)境,此外如戴叔倫《蘭溪棹舟》中“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币彩呛芎玫膭屿o結合的典范。至于其他表現(xiàn)手法則大體相似,在此就不再多言。
總之,在教學和閱讀中只要我們多一個心眼,多積累,多聯(lián)想,那么,詩歌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