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百家講壇”無疑成功創(chuàng)立了“國學新說”的一個典型雙贏個案,自開播起各家便紛紛“著書立說”,恰似久旱逢甘霖,成為了一切才情得以施展的平臺。商業(yè)化、學術化甚為相宜地結(jié)合便成就了一個轉(zhuǎn)基因新物種,而受眾也見仁見智、情態(tài)各異。曾經(jīng)久久游離于學術和世俗間而為自己不平待遇怨天尤人的學者們,這下可終有用武之地了,如同失散的孩子找到了親娘。
而在這之中,于丹《論語》之說成為了眾矢之的,各種聲音不絕于耳,褒貶不一,其中不乏出于某些陰暗心理而投放的“生化核武”。但不論演員演技如何,終歸還是混了個臉熟,這不能說是件無益于學術的事。如同“吾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做法已使純粹的學術處于“皇帝的女兒也愁嫁”的尷尬之地,總要有媒妁之言才能有所婚姻吧,我想于丹最起碼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媒婆”。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xù)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相對于其他男性學者的剛健狷狂,于丹以端莊溫柔俘獲了大眾的心。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講述自己從《論語》中獲得的為人處事之道,而她在百家講壇的講稿,即圖書版《于丹〈論語〉心得》[1]也以60萬冊的驚人首印出版問世,超過了《易中天品三國》[2]的55萬冊首印量。觀眾評價于丹講《論語》,神閑氣定,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妙趣天成,觀之可以忘憂也。
《百家講壇》是個成功的舞臺,登上它的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的輝煌,從易中天開始,后有紀連海、閻崇年,而現(xiàn)在,則輪到了一位女性——于丹,這個以《論語》系列再次創(chuàng)下《百家講壇》收視高峰的大學教授。曾經(jīng)最早接受“百家講壇”是從金正昆、閻崇年開始,印象很深。后來又推出很多“續(xù)貂”之作,不免駁雜。但于丹已悄然用《論語》成功爭取為“百家講壇”的全新商標,而她也已經(jīng)以“新人”的姿態(tài)一夜成名,榮登學術界“當家花旦”。不論其初衷是怎樣設計的,整個過程有否享受折扣或VIP服務,可她已經(jīng)在此次購物中獲得很多超值贈品了。至于于丹所講《論語》的新內(nèi)容,確是起到了酷似“文化下移”的作用,讓識字的不識字的人都知道了有一部古書叫《論語》,有位老者叫孔子。從這一點看來,她又是一個合格的推銷員,把自己多年的庫存成功出售且供不應求。那些靠推銷知識為生的人,通過于丹知道了:原來《論語》還能這么推銷。其實,即使是一位學術工作者(簡稱學者),也不會在講大道理時有所創(chuàng)新,這其實很正常,除了有些人在濫竽充數(shù)地搞什么歪說、斜說、正說、反說、麻辣、水煮。有人刻意追求標新立異,卻落得個“學術畸形兒”。但倘若能因地制宜地根據(jù)經(jīng)典的具體情況,在每篇之后皆附上時代的新注腳,也會成為一種全新的詮釋經(jīng)典的模式和理念,使其舊貌換新顏,即使 “換湯不換藥”,無疑也是一種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分七大部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心靈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各章獨立成篇,銜接有道,育人于無形。書中的大道理自不必說,耳提面命二十多年,已經(jīng)疑似審美疲勞。但在書中用來闡述大道理的小故事意義卻更為深刻,也給了我更大的啟示。合上整本書,留在我腦子里的好像都是一個個故事中生動的片段、畫面,一個個活生生的寓言中的人物,有聲有色,活靈活現(xiàn)??梢赃@樣說,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于丹講經(jīng)——用例子說話。
說實話,對于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我不是太感冒,畢竟咱是中國人,更是文學院的中國人,以后要靠這糊口的,所以早在很久以前,公主、王子還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年代,就已從理論上掌握了,但要全部科學應用于實踐,可能下輩子也做不完美,但是于大師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古老而神秘的羊皮卷,便是用例子說話。她在全書中引用的例子很多,不論范圍、類型都使我折服,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xiàn)代的、物理的、化學的……無不為她所用,跨越了時空,跨越了學科的框錮,把一個個鮮活且妥帖有深意的寓言、故事甚至于笑話,都伏貼地牽連在了每一條《論語》的灰色理論上,讓它們各得其位,使理論與實際完美搭配。照于丹所說,所有真理皆灰色,那么所舉例子豐富多彩,加上“百搭”的灰,所構(gòu)成的圖畫該多美……孔老先生看見也許也會微笑吧。說到理論與實際的結(jié)合,這似乎又近了馬、恩二老的身了,在中國此二位可是相當吃得開,成為中國各行各業(yè)所標榜的金字招牌,有了這把尚方寶劍,于大師便可笑傲江湖了。
若說深刻,既然于大師用例子說話,那咱也用例子來表達。在眾多的實例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個和尚們的故事。通常在說理文章中,“和尚”都是個點擊率很高的詞兒,說家們總是喜歡拿和尚說事,一提和尚就必有玄機,這些佛門高人總是字字珠璣,點撥世人,許是他們沾了佛陀的靈光。這點于大師也沒能脫俗,她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老和尚背了一個姑娘過河,等過去了便放下了她,而小和尚甚為不解卻不敢詢問師傅原由,走了二十多里地后才鼓起勇氣問師傅為什么這么做,這難道不是犯戒嗎?師傅只淡淡一句:“我背過了河就放下了姑娘,可你背了二十多里地還沒放下……”故事戛然而止,留下的空白讓我不想填滿,只想享受如此停頓,讓我一下子覺得我的人生不能匆匆地只顧趕路,路上需要這樣一盞暖茶清酒濯去一身浮華與躁動;汲取一瓢清冽的泉水來滋養(yǎng)我們心靈的花園。
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于丹用她時而頓挫有力,時而溫婉柔和的話語給了我們一道心靈光芒來照亮你我的人生?!懊總€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彼]有用多少華麗的辭藻,也全無矯揉造作的表演來給我們描繪一個戲劇般的畫面,只有只言片語,閉上眼睛,心中一片充盈。坦白說,個人一直以來都不想去讀于丹的《論語》,這是需要勇氣的。感覺就好比喜歡的衣服都穿在別人身上,喜歡的人跟別人結(jié)婚了一樣,心里有些難過。不是嫉妒,是實在不想看見咱家里的寶貝古董被人拿去當煙灰缸……而真正手不釋卷地讀完了《于丹〈論語〉心得》,雖然身體疲憊但心里卻如沐春風,以前從未對某本正經(jīng)八百的書讀起來會舍不得放下,獨此一回。
參考文獻:
[1]于丹.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7.
[2]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東方出版中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