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xué)習(xí)日語的人都能發(fā)現(xiàn),日語語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在很多表達上都有一定的曖昧性,這個曖昧性的產(chǎn)生同日本的地理、社會習(xí)慣、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關(guān)系,同時,在日本人的人際交往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本文就從日本的曖昧語的產(chǎn)生原由開始,研究其與日本人的生活、交往關(guān)系,從中發(fā)現(xiàn)曖昧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 日語 曖昧 人際交往
引言
每個國家,受其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生活習(xí)慣等的影響,其語言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和一個國家的人打交道,不懂這個國家的語言是很麻煩的,但是不了解這個國家的禮儀、風(fēng)俗特色,也會產(chǎn)生諸多的問題。本文就從日本語的特色之一——“曖昧”來研究日本人的社會交際、日本禮儀的一些特色及內(nèi)涵。
“曖昧”一詞源于中國,曖昧在中文字典里是這樣描述的:1.立場和態(tài)度含糊,不明朗;2.不光明,見不得人的。這個詞應(yīng)該屬于貶義詞。那么到了日本,這個詞的含義是什么呢?幾本日語詞典的解釋如出一轍,如《新明解國語辭典》中對“曖昧”一詞的解釋為:“手順が確立していなかったり、規(guī)模がはっきりしていなかったりして、明確さを欠く様子?!逼浣忉屗坪鹾椭形脑~典的解釋相同,也該是個貶義詞,但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這個詞卻大受歡迎,似乎頗為讓人不解,但與日本人的性格特點、交往習(xí)慣相聯(lián)系,就不難明白日本人為何喜歡“曖昧”了。
一、日本曖昧語的形成背景
(一)島國環(huán)境的影響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四周被海包圍,氣候溫和,環(huán)境優(yōu)美,水產(chǎn)豐富,四季分明。這種平靜而安閑的生活中產(chǎn)生的語言也自然是平靜的、安閑的、溫情脈脈的。但同時,缺乏礦物資源,加上多發(fā)臺風(fēng)、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也使生活在當(dāng)?shù)氐娜嗣裼蟹N不安全感及對生活、大自然的恐懼和恩賜感,日本人身處這種環(huán)境之中,必然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從而引發(fā)一種強烈的“適者生存”的處世態(tài)度。
正如日本文化研究專家李兆忠在《曖昧的日本人》中所說:“東瀛島國本身就是一個暖昧的存在。包圍在遼闊的海洋中,它介于封閉與開放、狹窄與遼闊之間;位于極東,使它在東亞冊封體系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與大中華帝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國際地位介于宗主國與藩國之間?!?/p>
矛盾的環(huán)境因素,造就了日本人以“和”為信念的處世方式,試圖從語言和行動中來尋求和大自然的和諧之法。從古代開始,為了對抗自然災(zāi)害,村民采取團隊合作的方式,這也使得日本人十分注重團隊,說話之時也就努力使得上下得體,左右逢源,既有序有別,又渾然一體。島國心理在語言現(xiàn)象中的一種折射,構(gòu)成了獨具特色的語言習(xí)慣。
(二)宗教思想的影響
日本的宗教十分復(fù)雜,屬于多宗教國家,受其他國家的影響,各種性質(zhì)不同的宗教文化混合并存于一體,彼此安然相處,互不騷擾。這本身也反映出日本社會的矛盾性。
1.佛教
在日本的宗教中,佛教思想淵源頗深,對日本的影響也最大,日本禪宗思想中有句十分有名的句子:“以心傳心”,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有靈犀,心靈相通。我們都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日本人則是說:“如同樹木長葉子一般,語言是從心里長出來的。”用語言表達,倒不如用心去體會。日本的茶道等也都講究在較少言語的同時進行思想交流,靜思使人的心靈澄凈,在“沉默是金”這點上,日本人比中國人似乎更有體會。
2.儒教
儒家文化于公元4、5世紀傳入日本之后,在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的德川幕府時期,其影響力超過佛教成為主導(dǎo)思想?!翱思骸?、“中庸”、“和諧”等儒家倫理思想至今在日本社會根深蒂固,成為存在于日本人精神層面的律政法規(guī),孔廟在今天也依然矗立在日本大小城鎮(zhèn)的街道旁。日本稱為“大和民族”與講究和諧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為了和諧,日本人盡量減少言語沖突,語言也就因此變得曖昧起來。
3.神道教
神道教(簡稱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公元5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jīng)韓國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chuàng)造了「神道」一詞來區(qū)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
根據(jù)日本古神道的理論。宇宙由三個世界組成?!吧咸臁奔刺靽侵T神居住的地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暗叵隆奔搓庨g,是惡鬼們居住的黑暗世界。處于兩者之間的“地上”即人間,是光和暗、野和晝、吉和兇、善與惡相互交錯存在的世界。
日本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神所創(chuàng)造的,對各個神明心存感激,神明賜予人們種子,使人們不至于餓死。天氣發(fā)生變動,是神明在發(fā)怒,自古以來在不同的日子會日本人民都會進行不同的祭祀活動,很多習(xí)俗,延續(xù)至今。
二、曖昧語的特點
日本的曖昧語使用極其廣泛,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對學(xué)習(xí)日語的人來說是個很大的難題。比如一個最簡單的けっこうです(好的,可以)在日語中是個非常好用的詞,當(dāng)別人問你“もういっぱいいかがですか?!钡臅r候,你回答“いいです。”,通常在中國,回答好的,那必定表示“是的、要的”,但在日本,可能就是“夠了、可以了”的意思。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樣的回答等于沒有回答,真正的意思,要從對方的表情、動作等來進行推斷,才可以明白。
當(dāng)年川端康成翁喜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在瑞典科學(xué)院發(fā)表他的得獎演說。一開始,演講的題目就徹底擊敗了他的美國翻譯,要知道后者是有著深厚日語造詣的日本通。這個題目就是《美しい日本の私》(《美麗的日本的我》)。究竟是日本美麗,還是我美麗?很遺憾,兩種理解都行得通。川翁繼而引用了幾位古日本高僧的詩詞,來抒發(fā)自己對于日本的審美體驗……這個得獎感言,據(jù)說是史上最華麗、最晦澀也最曖昧的,至今也沒有很準確的翻譯。
(一)省略人稱
日本人說話經(jīng)常會省略一些東西,常常省略人稱,比如わたし(我),被認為沒有必要說,在對話中使用得很少。而あなた(你)由于這個詞也有親愛的意思,所以平時也盡量少用,かれ(他)又會有男朋友及不太禮貌的感覺,因此在日語中常常會把主語省略掉,看對方的語氣態(tài)度及方向,基本能夠判斷出在說誰,相對而言還不是很難。
(二)省略句尾
句尾部分,考慮到說話要留有余地,日本人也常常會進行一些省略。常常會在聽力及閱讀中出現(xiàn)這樣的一個對話:
「李さん、明日映畫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
「あ、明日はちょっと...」
句子最后用個“稍微……”,就足夠表示不能去了,但又沒有直接把不能去的原因說出來。對方也會明白,不會多追究的。
(三)一詞多義
日語的曖昧性很大程度體現(xiàn)在一詞多義上,有不少詞語本身就具有很多意思,有些意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比如結(jié)構(gòu)(けっこう),這個詞,根據(jù)解釋既有“好的,要的”的意思;也有“夠了”的意思。如下面兩個例子:「相談はいつでも結(jié)構(gòu)ですよ、待ってますから?!埂袱猡Y(jié)構(gòu)です、ほっといてくれ?!骨懊嬉痪湔f什么時候都可以商量,這句中的けっこう表示的是好,而下句是夠了,甚至有不要多管閑事的意思。兩個意思截然相反,這就需要通過語言所使用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正確理解了。
(四)常用寒暄語本身也具有曖昧性
日語中寒暄語十分多,日本人喜歡客氣,見面總要寒暄幾句,但日本人又非常注重隱私,寒暄的時候有許多詞語的意思模棱兩可,讓人猜不出真實意思。
比如出門的時候遇到隔壁鄰居,鄰居常會很客氣地問:「やあ、どこへ行くの?!梗闳ツ难??)回答:「ええ、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梗ǘ?,稍微去一下那。)簡單的寒暄,在日本街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其實并沒有回答,而鄰居也不一定真的想知道你去哪,只是彼此客套一下而已。
再比如:「すみません?!惯@句常用的表示道歉的句子。有個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在電車上,當(dāng)你給別人讓座的時候,對方不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而是說すみません(對不起)。因為他覺得占用了你的位置,內(nèi)心十分過意不去,所以比起“謝謝”,日本人更會使用“對不起”來進行寒暄。
日語中有個詞「さあ」,表達語氣,在思考的時候經(jīng)常會使用,比如別人問你「李さんのこと、どう思う?!埂袱丹?..」別人問,你覺得小李怎么樣,你用這個詞回答,其實等于什么都沒回答,保留了余地及隱私。
(五)少用斷定句,常用推測句
日本人說話時往往會在許多生硬的語言上加上一些推斷的語氣表達,因為他們認為過于肯定的表達會給人一種自傲不謙虛的感覺,而用委婉、含蓄的表達形式不意味著說話人不堅持自己的主張,僅表示不把個人看法強加于他人。
從《日語概說》中可以了解到能使謂語語氣柔化的終助詞、助動詞有很多。如表示不確定語氣的助動詞“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でしょう”等,再加上很多的句形如“かも知れない”“恐れがある”“じゃないでしょか”等。日本人的句子很少用十分確定的語氣,而多半是在最后再來個“大概,可能,看情況是這樣的”等。
三、日本人的交際特點
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混合型。美國人類學(xué)家本尼迪克特曾經(jīng)這樣描述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范圍內(nèi),日本都絕對屬于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國家,日本人的交際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他們交際態(tài)度與方式,與粗獷隨便的美國人不同,與樸實熱烈的中國人也不同,日本人似乎總是以謹慎小心、謙虛和善的態(tài)度與他人打交道,決不性情魯莽、盛氣凌人。
日本人在幼年的時候就受到大家庭及村落等的影響,習(xí)慣于共同勞作及對抗自然災(zāi)害,深刻感受到了所謂“內(nèi)部團結(jié)”的力量,集體觀念之強,可能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長大后的日本人,承擔(dān)著照顧家人的責(zé)任的同時,也深刻懂得內(nèi)外和諧的重要性,強大的依賴心理使得日本人喜歡選擇一些曖昧的人際交往方式,這樣可以使大家都不會受到傷害,做到“和諧相處”。
比如日本人與陌生人初次見面的時候,他們總是首先通過交換名片等,盡可能了解對方的身份、地位、來歷等,然后再來確定自己該如何接應(yīng)。在交際過程中,他們言談舉止溫文爾雅,禮儀周全。他們始終保持著冷靜思考、審時度事的頭腦,交際維持到什么程度,嚴格把握分寸,決不輕易越過雷池。善良的心地,謙和的態(tài)度,彬彬有禮的樣子,使日本人看起來比較容易接近;謹慎、纖細、穩(wěn)健、扎實,使他們辦事牢靠,富有信譽。不過,也常常由于過分謹慎、多慮,使交際進展緩慢不易深入,小心翼翼,缺乏魄力。
日本人在面對面交談時,往往是默默地低著頭,或者視線游移不定,漠然注視前方。如在開會的時候,日本人常常會抱著胳臂,或低著頭,或閉著眼睛。這并不表示日本人對會議內(nèi)容不感興趣或不同意對方的見解,而是表示他在認真聽取對方的談話。哪怕在商務(wù)談判的時候,日本人也不喜歡非常明確地表明立場,常會使人覺得模棱兩可,模糊不清,在簽協(xié)議之前,他們也會花很長時間來進行斟酌和考慮,但一旦簽約,日本人會非常認真、盡責(zé)地去完成工作。
在其他國家,是或者不是,常會表達得比較清楚,以防對方搞錯,但在日本則不同,日本人怕傷害對方的情感,很少會有明確表示不要或者拒絕的,他們常會說「ちょっと考えて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請讓我考慮一下),以這種方式來進行委婉的拒絕。同樣,肯定回答也十分曖昧,常會看到日本人不斷點頭,并說「はい、はい」,但其實,他只是表達在聽你說話,并不一定是贊成你的說法,這一點常會讓外國人覺得十分困擾。
日本人喜歡客氣,平時送禮物的時候,日本人常會說:「つまらない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一點小意思,請笑納);請客的時候喜歡說:「何もあり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梗ㄊ裁匆矝]有,請吃);在介紹自己女兒的時候,可能會說:「ふつつかな娘です?!梗ㄊ莻€不懂事的女兒)。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似乎有點過分客氣,顯得比較奇怪。事實上,日本人是充分考慮了對方,體諒對方,比如說禮物小,就是希望對方不要推卻,收下。說沒什么吃的,是希望對方放心吃,但吃了也不用覺得要回請等。
總之,日本人在人際交往的時候,充分考慮對方,考慮形勢,通過語言、動作等來求達“和諧”。
結(jié)語
語言是心靈的窗戶,透過語言現(xiàn)象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背后所蘊藏著的更深層的文化本質(zhì)及該地區(qū)人民的復(fù)雜而微妙的心理。日本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及宗教影響等促成了日本民族內(nèi)斂、含蓄、不愛張揚的個性特點和“以和為貴”的文化意識。這些特點表現(xiàn)在語言上面就是大量使用委婉、曖昧的表達形式。如果不熟悉日本曖昧語的特點,就無法與日本人很好地交流、交往。所以我們在學(xué)習(xí)日語的同時也一定要了解日本的曖昧表達方式,以及該語言習(xí)慣背后的生活、禮儀習(xí)慣,幫助我們更好地和日本人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金城出版社,2005.
[2]金田一京助等.新明解國語辭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3]金田一春彥.日本語の特質(zhì).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1994.
[4]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論.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