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綱,它像一根紅線貫穿于小說的全篇,成為整篇小說的中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課本中編選的小說,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談出來,無論學生從哪個角度去分析,只要學生的觀點符合時代背景,反映時代的主弦律,能體現(xiàn)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反映當代社會的性質,能表現(xiàn)作者的理想、愿望,教師都要給以肯定并予以鼓勵。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材 小說 主題 多元化思考
中學語文教材中編排有一定數(shù)量的小說,在教小說時,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小說的主題,并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小說的主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教師深究的很重要的問題。教師應借助小說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小說的背景,去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制度、社會的本質、社會中某階層的人的精神風貌,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悟作品的教育意義。
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在教學小說時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小說的主題,主題的作用是什么,所謂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綱,它像一根紅線貫穿于小說的全篇,成為整篇小說的中心。小說質量的高低,價值的大小,作用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題是否正確、集中、鮮明和深刻。因此,主題在小說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文章的核心。
其次,教師要明白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者在提煉小說的主題時總是要選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塑造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人物的思想活動、性格、外貌來揭示一定的社會實質,這里邊也滲透了作者的主觀認識。這些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應的產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和寫作材料認真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的得出,往往經歷著曲折和復雜的過程,馬克思的認識論認為,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因此,要使我們的小說寫得深刻,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就要對小說的主題反復研究、琢磨和提煉。作者在寫作前動了如此之腦筋,花了如此之功夫,他們的心思可想而知。那我們作為一個讀者怎么才能真正讀懂小說,真正理解小說的主題呢?同樣也需要下大功夫。
我認為教師在教讀小說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授課前翻閱大量的資料,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寫作小說的時代背景。對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探究,了解作者的審美觀、道德觀標準。對小說產生的時代背景要有一個明晰的認識。
二、在課堂上將自己獲得的作者的信息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對小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讓學生認真地、反復地閱讀作品,讓學生體會小說的主題。
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把握住作品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去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追根問底,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認識,并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元化地去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膽地展示給其他的學生。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的小說來談一談。
如在教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時,我結合小說的背景,抓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閏土、楊二嫂和“我”引導學生理解,讓學生來談。學生談出了自己的看法,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
1.有的學生認為,“故鄉(xiāng)”是中國人的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xiàn)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樣被扼殺的?!伴c土”這一人物是最典型的例子。
2.有的學生認為,小說表現(xiàn)了中國社會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從閏土父子和楊二嫂身上可以看出這種輪回的影子。
3.有的學生則認為,小說表現(xiàn)的是人們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再回故鄉(xiāng),“我”與閏土、楊二嫂等人已經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裂痕。我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系的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學生對小說主題理解有以下幾個觀點:
1.有的學生認為,這篇小說主要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沒有親情、沒有友情,只認金錢,不認人,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從小說中“于勒”這一人物形象足以說明問題。他由于亂花錢,不僅把父親留給自己的那部分錢財花完了,而且把哥哥的也花掉了,因此被哥嫂趕出家門。他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掙了一部分錢,在寫給哥哥的信中表示自己一定要掙大錢回來,償還哥哥,哥嫂一家人在期盼他的到來。誰料他竟然破產了,在船上做起了買賣,意外地出現(xiàn)在哥嫂一家人的面前時,被哥嫂當成陌生人,其原因是金錢主宰了人的靈魂。
2.有的學生從于勒本人的生活實際考慮,他認為從這一人物身上足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如在教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時,我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制度、社會制度,讓學生深入探究,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出自己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小說著力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潰的真理。在封建時代,人們受“讀書做官”論的影響,都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因此孔乙己也就毫不例外地陷入了如此深淵,以致被社會所淘汰。
2.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看,小說揭示了社會變革中小人物的無奈。在社會變革中,小人物根本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遵從固有的心態(tài)、習性,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終只能被毀滅。
3.小說批判了冷漠、麻木的國民劣根性:小說從民眾的角度,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人物本身的角度來分析,孔乙己是一個思想保守、僵化,死要面子,對悲慘的命運逆來順受,毫無覺悟和反抗的舊知識分子形象。這樣的國民性,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
又如在講述科幻小說《喂—出來》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探究這篇小說的主題,學生根據小說的內容、情節(jié)大膽設想,談出了自己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的學生認為,這篇小說提出了人類與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問題。人類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的是長遠的眼光,不能只顧一時,不考慮將來。小說中,城市垃圾源源不斷地倒進了一個無底洞,有相當長一個時期,海洋和天空是美麗的蔚藍色,晴空萬里,碧波如洗。這就是說,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一時給人們帶來了利益,人們也因此而歡慶“勝利”,得意洋洋,殊不知“勝利”潛伏著隱患,而且隱患顯露之初,人們還不注意,直到公害危及人們的生存,才會警醒,才會認識到這個無底洞終究會被垃圾填滿,最終禍及人類。人類要發(fā)展,但要科學發(fā)展。
2.有的學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面對一個無底洞,究竟如何處理它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表現(xiàn)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如村民要堅持修一座廟,這表現(xiàn)了他們的迷信思想;聽商人要修一個廣場就堅持把洞的專利權賣給了一位商人,這表現(xiàn)出村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足顯村民們無知、愚昧,商人見利眼紅。城市中的人們把生活垃圾傾入在無底深淵,追求著環(huán)境美,殊不知暗藏隱患。戀人毀掉當初的美好生活記憶,追求新的生活。犯罪分子消除各種犯罪證據,逍遙法外。
3.有的學生認為,這篇小說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結果就出來了。環(huán)境污染的因素不斷積累,到時就會造成嚴重的公害。世上所有事情都是這樣,不斷積累,量變到了質變,結果就“出來”了。起初人們丟進無底洞的小石塊最終又意外地返回給了人們,從這一點足以說明這一問題。
綜上所述,人們要想真正讀懂一部小說,就要對小說的主題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究,在教學中教師要解放思想,要鼓勵學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認識事物,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只要學生講得有道理,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