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鄧小平是當代中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確立,黨的基本路線的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無不與鄧小平同志的實踐品格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弘揚鄧小平崇尚實踐、堅持實踐標準不動搖,大力倡導身體力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在新的實踐中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的實踐品格,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向前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鄧小平 實踐品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無論是撥亂反正還是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都大力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此澄清理論上的是非,統(tǒng)一全黨的認識,為正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梢哉f,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歷程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關鍵時刻做出的每一項重大決策,每一項理論成果的取得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產(chǎn)物。而這一條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欣欣向榮,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指明前進方向的偉大理論成果的創(chuàng)立,無不與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緊密相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我們學習和弘揚鄧小平同志的實踐品格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前進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堅持實踐標準不動搖,不斷推動和促進思想解放
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實踐性。鄧小平作為當代中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面對教條主義堅決捍衛(wèi)實踐的權威,堅持實踐標準不動搖,并且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1976年“文革”結束,國家面臨向何處去的歷史關頭,但在黨內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個人迷信仍壓制和取代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鄧小平置個人進退于不顧,旗幟鮮明地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發(fā)表,在全國引發(fā)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支持這場討論,充分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在鄧小平的領導和支持下,真理標準的討論深入發(fā)展,它既是我們黨新時期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是對中國發(fā)展方向的校正;既在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引向了正確的光輝大道,這充分體現(xiàn)了鄧小平同志崇尚實踐,堅持實踐標準不動搖的實踐品格。
1992年春,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的重大歷史關頭,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和立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鄧小平發(fā)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又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而正是扎根于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在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過程中,推動了鄧小平理論的創(chuàng)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一代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繼承和弘揚鄧小平的實踐品格,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實際和中國的國情,緊密結合新的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地推動思想地解放。在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些重大理論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fā)展觀。這些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chǎn)生的偉大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然,實踐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還在繼續(xù),堅持和弘揚鄧小平的實踐品格必然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
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大力倡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在堅持實踐標準的同時,鄧小平同志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力行實踐,大力倡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他一生不平凡的經(jīng)歷就是他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的真實寫照。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探索中,鄧小平多次強調實事求是的重要性。1992年他在視察南方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xiàn)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1]P382鄧小平在談到毛澤東倡導的工作作風時說過什么是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呢?“我看大慶‘三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2]P45其實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指出:“我們說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是不是正確,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否善于總結經(jīng)驗,針對客觀現(xiàn)實,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我們只有這樣做了,才有可能正確或者比較正確的解決問題,而這樣解決問題,究竟是否正確或者完全正確,還需要今后的實踐來檢驗”。[2]P113—114在他的各種講話、發(fā)言、報告和指示中到處都可以看到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的話。這是因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項事業(yè)是一項嶄新事業(yè),馬恩沒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也沒做過,因而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學。所以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探索,對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鄧小平始終堅持由實踐來檢驗。同時對屬于手段層面的東西也堅持要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探索。在過去十幾年的改革過程中,每發(fā)展一段時間,他總要提出,現(xiàn)在需要回顧一下,看看哪些做得對,哪些做得不對,哪些做得還不夠,以決定下一步的改革。一切經(jīng)過實踐檢驗,實踐證明是對的,我們就堅持;實踐證明是錯的,就加以改正。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力行實踐,具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與工作作風的實踐品格。
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而作為科學理論,它總是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這就是認識運動總規(guī)律決定的且必須遵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鮮明的特色,正是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黨的一代代領導集體秉承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直面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在實踐中探尋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新經(jīng)驗,實現(xiàn)理論的創(chuàng)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產(chǎn)生新的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都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實踐中持之不懈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中產(chǎn)生的偉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需要一輩又一輩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斷地實踐努力和奮斗,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必然在偉大實踐中不斷推動其前進和發(fā)展。
三、立足“三個有利于”,在實踐中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fā)展
人類的實踐總會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史無前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前進的道路上充滿了風險和艱辛。我們既要大膽地試,又要擔風險怎么辦?鄧小平提出一句名言:摸石頭過河。從鄧小平同志的這一句名言中我們領會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發(fā)展變化的。我們要善于抓住機遇,勇于實踐。只有深入的實踐,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找到新的答案,從而確立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并使之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完善。
鄧小平的實踐觀告訴我們:一事當前首先是行動,是實踐,而不是無謂的爭論和空談,特別是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yè),馬恩沒講過,列寧也沒有講過,我們自己也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確的態(tài)度和作法就是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是抓住機遇,勇于實踐,在改革實踐中逐步完善理論,統(tǒng)一認識,干出新事業(yè)。我們唯有真抓實干,立足實踐才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jīng)驗,最終形成新的正確的理論。因此當我們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時首先要有求真務實之心,少造聲勢、做姿態(tài)、搞形式,防止和克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許多方針政策提出后,鄧小平同志都不是急于公開表示肯定與否定,支持與反對,而是在實踐中先看幾年,如辦經(jīng)濟特區(qū),不是去爭論,而是經(jīng)過5年的實踐,他親自去實地考察后,才加以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進一步擴大沿海城市開放的決策。在其他一些重大的問題上他都采取這種態(tài)度,既允許人們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統(tǒng)一認識的辦法就是實踐,用事實來說話。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鄧小平一貫的思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也必須靠實踐來檢驗。然而實踐檢驗真理是一種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實踐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而且這些內容和要求也是發(fā)展變化的,以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實踐,在檢驗一切思想、理論、方針、政策時就必須把實踐標準本身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要使實踐標準具體化、就必須走出認識論的一般原則的層次與唯物史觀相結合,提供出較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這樣才能更好更大地發(fā)揮其作用,也才能適應實踐檢驗真理過程發(fā)展的需要,才能回答人們在新實踐、新矛盾、新情況、新問題下產(chǎn)生的困惑和疑慮。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鄧小平在堅持實踐標準普遍性的前提下,結合新時期的實際,一直在思考實踐標準具體化問題。1992年他在南方講話中對實踐標準具體化作出了回答,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他講:“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P372“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是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做出的新的科學概括。這是實踐標準在社會實踐領域的深化和具體化,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所做出的豐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他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活生生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認識標準、行為標準,從而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的深化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生機盎然,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發(fā)展。
總之,鄧小平同志的實踐品格是崇高的,持之以恒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充分證明,解決中國的問題,離開了馬克思主義不行;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照抄照搬別國的模式同樣不行。這就決定了對待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確的態(tài)度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確立,黨的基本路線的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無一不與鄧小平同志的實踐品格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弘揚鄧小平的實踐觀,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p>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