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提出了一整套建軍思想,為人民軍隊的建立、發(fā)展乃至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今天,我們重溫當年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那段崢嶸歲月,重溫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人民軍隊建設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則,對于加強新時期的人民軍隊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
必須始終牢記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任務。軍隊的性質是指軍隊的歸屬問題,軍隊的宗旨是指軍隊為誰服務的問題;軍隊的宗旨是軍隊的性質決定的,同時又是軍隊性質的集中表現(xiàn)。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就提出,紅軍建軍的目的是“挽救民眾疾苦”、“為工農群眾打仗”。圍繞這個性質和宗旨,紅軍確定了自身的“三大任務”,即打仗、做群眾工作、籌款子。由于紅軍時時處處、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因而深得民心,根據(jù)地出現(xiàn)了一片魚水情深的軍民關系:紅軍除了幫助根據(jù)地人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發(fā)展地方武裝、建立紅色政權外,還擠出時間幫助群眾生產;人民群眾則把紅軍看成是大救星,不管家里有什么,都要傾其所有送給紅軍,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送糧、送鹽,支援戰(zhàn)爭。198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軍隊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敝袊嗣窠夥跑娮鳛辄h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唯一宗旨;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當今時代,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仍然是人民軍隊生存發(fā)展的基礎和力量源泉;始終不渝地貫徹實現(xiàn)這個宗旨,人民解放軍就無往而不勝。
必須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建軍的基本原則,是人民軍隊的靈魂,也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就是從井岡山斗爭時期開始的。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參加秋收起義后的部隊達到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三灣改編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針對部隊成員混雜、思想混亂的狀況,大力整頓黨團組織,成立黨支部,并且發(fā)展新黨員,將黨團員分配到各連隊中去,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三灣改編第一次從組織上和體制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新型的人民軍隊的基礎,是把以農民和舊軍人為主要成份的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開端。從此,紅軍真正開始成為理想信念堅定、組織紀律嚴明、無堅不摧的人民軍隊。新的歷史時期,人民軍隊仍然肩負著對外反侵略、對內保安定的雙重任務,承擔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的歷史使命。只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能保證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才能保證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軍隊才能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職責。人民軍隊要把對黨的忠誠轉化為對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行動,一切聽從黨的指揮,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覺把科學發(fā)展觀貫徹落實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實現(xiàn)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必須始終重視軍隊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三灣改編,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確定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1927年10月上旬,毛澤東在連隊中發(fā)展了6名骨干分子加入黨組織,并親自主持了他們的入黨宣誓儀式,史稱“水口建黨”?!八诮h”,不僅為部隊黨組織增添了新鮮血液,而且為初創(chuàng)時期紅軍黨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羅榮桓是井岡山斗爭時期軍隊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的典范。“八月失敗”期間,羅榮桓率領的一個連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在部隊被打散后,經過清點,全連只少了一個擔架兵,后來才知道,擔架兵早已自行回到井岡山。可以說,正是由于基層黨組織十分有力,使得紅軍成了摧不垮打不爛的鋼鐵隊伍。今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肩負的歷史使命,人民軍隊更加需要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純潔黨的隊伍,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要發(fā)揮干部、士官黨員在基層組織建設中的骨干作用;要加強對人民軍隊中黨員的教育管理,教育引導黨員保持先進性。
必須始終注重軍隊中的民主建設。從井岡山斗爭時期開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領導根據(jù)地軍民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就創(chuàng)造性地在部隊連以上各級成立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有權監(jiān)督軍官,有權參加軍隊管理,維護部隊紀律,監(jiān)督軍隊經濟開支,做士兵教育與群眾工作,真正實行了軍隊內的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軍事民主。當時,“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一個樣,沒有人來壓迫人”的歌謠,生動地反映了軍隊官兵平等的新型關系。人民軍隊正是靠著這種民主主義制度,從而實現(xiàn)了上下一片祥和的景象。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十分精辟地指出:“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zhàn)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毙碌臍v史時期,發(fā)揚民主仍然是加強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要維護官兵正當?shù)拿裰鳈嘁?,加強新形勢下軍隊內部的政治民主、經濟民主、軍事民主建設?!敝醒胲娢苍凇督⒔∪婈爲椭魏皖A防腐敗體系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制定旅團以下單位實行辦事公開的辦法”的任務。這些為新時期加強人民軍隊的民主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必須始終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我軍的靈魂。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就系統(tǒng)地提出了紅軍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包括加強政治教育,用無產階級思想武裝頭腦;加強紀律教育,保證一切行動聽指揮;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與廣大士兵同甘共苦;領導干部要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享受在后。紅軍中的士兵委員會、政治部、黨代表和各級干部都肩負著在軍內外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的重任。1934年2月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更是第一次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口號,并且逐步建立健全了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機構,通過創(chuàng)辦各種夜校、識字班、掃盲班,在部隊開設政治課程。當前,我國正處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國際社會的大氣候、國內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對部隊官兵的思想帶來了一些沖擊,官兵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新時期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部隊各項建設的首位,充分發(fā)揮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為未來高技術戰(zhàn)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為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本色和作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必須始終堅守嚴明的紀律。紀律是軍隊的命脈,紀律不嚴,軍隊就會成為一盤散沙,甚至成為烏合之眾。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就說過,李自成這樣一支農民武裝都講紀律,我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更應當講紀律。針對部隊初上井岡山時少數(shù)士兵身上存在的一些侵犯群眾利益的現(xiàn)象,1927年10月,毛澤東在荊竹山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1928年2月,毛澤東又在遂川宣布了工農革命軍“六項注意”,1928年4月,毛澤東在湖南桂東正式頒布了工農革命軍“三大紀律、六項注意”;1929年,毛澤東在贛南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同時,為了督促廣大指戰(zhàn)員認真執(zhí)行群眾紀律,工農革命軍前委還專門成立了“紀律檢查組”,負責檢查部隊遵守群眾紀律的情況。當部隊離開一個地方時,“紀律檢查組”的成員就分頭到群眾中去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查漏補疏,以此來推動部隊嚴格執(zhí)行上級決定,切實維護群眾紀律。毛澤東同志更是以身作則,經常教育干部戰(zhàn)士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根稻草、一個雞蛋、一針一線都不能拿,使大家懂得工農革命軍來自人民、屬于人民的道理。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人民軍隊更要把加強紀律性放在軍隊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我們軍隊中進一步養(yǎng)成嚴守紀律、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風,確保政令、軍令暢通。
必須始終重視軍隊的內部團結。團結出力量,團結出智慧。加強軍隊內部的團結,是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井岡山斗爭時期,部隊的構成十分復雜。從力量來源看,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袁文才、王佐率領的綠林軍,二是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三是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四是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平江起義部隊;從官兵原來的身份構成看,既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又有游勇、散兵,成份各異,由于他們的生活經歷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在部隊中難免會產生山頭主義、分團主義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針對這些問題,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軍采取了許多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比如朱毛會師后,就對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部隊各營團黨代表進行對調,開始了人民軍隊中最早的干部交流,也實現(xiàn)了軍隊內部的團結。新時期,更加需要發(fā)揮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加強人民軍隊的內部團結,不斷凝聚軍心、穩(wěn)定部隊、增強戰(zhàn)斗力。
必須始終注重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關系到戰(zhàn)爭的勝負,關系到一支軍隊的生死存亡。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了戰(zhàn)勝敵人,積蓄和發(fā)展紅軍力量,為了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jù)地,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敢闖新路,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以及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最終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的“十六字訣”。“十六字訣”的本質,就是充分利用客觀形勢的有利因素,避實擊虛,避強擊弱,出敵不意,各個擊破,靈活運用和不斷變換戰(zhàn)術,充分發(fā)揮指戰(zhàn)員在戰(zhàn)場上的主觀能動作用,協(xié)同配合,巧妙制敵,等等。紅軍養(yǎng)成的這套戰(zhàn)斗作風,不僅對當時完成建軍、作戰(zhàn)和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的任務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后來的戰(zhàn)爭歲月中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對爭取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新時期,我軍面臨的歷史任務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的手段和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當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于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一系列指導性原則并沒有過時,我們仍然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實行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爭取戰(zhàn)爭的主動權,駕馭戰(zhàn)爭的全局?!?/p>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