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搬到市郊的開發(fā)區(qū)后,我上下班的路線完全改變了。以前單位在市區(qū),我每天乘公交車上下班,很是方便。而我家到開發(fā)區(qū)將近十里的路,卻沒有公交車貫通。同事們都同情地說:“老霍倒霉了,上下班只能徒步或打車了?!边€專門為我編了一句順口溜:“步行太累,打車太貴,又沒增加交通費。”
其實,同事們的交通費也沒增加,但他們上下班確實比我方便:有騎摩托車的(我一直沒有駕照),也有乘環(huán)城中巴車的(可惜我家在市中心),還有蹭單位頭頭小車的(我的臉皮薄)。我本來想買一輛自行車,但妻子繞口令般地勸說:“十幾年沒騎車了,路上汽車很多,騎車不安全,還是不騎為妙?!蔽抑荒荑F下心來,甩腿步行!
好在單位有食堂,中午,我和單身漢們共進午餐,飯后還能打打牌,交流交流。也因此,我對幾位“80后”的年輕人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最大的好處是,我與上高中的兒子也更容易溝通了。兒子笑著“夸”我:“老爸中午不回家,還學了許多時髦用語哩。”
小城是山城,坡路很多,上下班一趟路要走一個小時(當然,我的速度也不快)。一開始,感覺消耗較大,到達辦公室時,肚里的早點差不多被兩腿甩光了,只好再喝一杯牛奶,再吃幾塊餅干。晚上洗腳或洗澡時,感覺腿腳有點酸,有點沉,但最大的好處是“倒床就打呼嚕”,過去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失眠癥狀就這么消失了(醫(yī)生曾診斷我有神經(jīng)衰弱癥)。妻子這樣總結(jié)我步行上班的好處:一是在路上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人或事),對我的寫作非常有利;二是節(jié)省了公交車費,一天不多,一月不少,至少相當于吃早點的開銷;三是可以鍛煉身體,早晨上班是晨練,傍晚下班是散步。
我最看重的是“第三點”。以前在市區(qū)上班,活動量太少,身體總是橫向發(fā)展:個頭不足一米七,腰圍卻達三尺,上樓時竟然氣喘吁吁。步行上班不到半年,我的腰圍縮小到三尺以內(nèi),上樓一步跨幾個臺階,也不感覺累。妻子也突然想起,我已經(jīng)半年沒犯感冒了……
前不久,單位舉行登山比賽,我獲得中老年組冠軍。同事們不服氣,說我是沖著獎品(一床羽絨被)有備而來,我則使出登山的氣力解釋,說這冠軍是“長時間步行的成果”。同事們不以為然,說“秀才就是會總結(jié)”,語氣明顯透著譏諷,我就不想再解釋什么了。
幾天之后,單位調(diào)走了一位副書記,小車因此空出一個座位。有人勸我也蹭一蹭小車(這樣可少走一大半路),我果斷地搖頭拒絕。一方面,小車是接送領(lǐng)導上下班的,我一個平頭百姓沒“資格”坐,即便是領(lǐng)導開恩,讓我蹭車,我也坐著不安;另一方面,半年多的步行上班,我已獲得方方面面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健身方面),我也不愿意半途而廢。
于是,改一句名人名言,算作我的健身座右銘——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坐車吧。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