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10-122-01
一、課題的提出
惠安素有“石雕之鄉(xiāng)”的美譽,石雕工藝歷史淵遠流長。近年來,惠安雕藝已逐步走出泉州,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真可謂“惠安雕藝甲天下”。在2003年9月10日惠安舉辦第四屆泉州石雕石材國際展示會之前,縣委、縣政府耗資1.3億元,將起點于福廈高速公路(國家主框架同三線)惠安出口處的黃塘至崇武的原二級公路改造成長達34公里的一級城市公路,作為匯石雕技藝、展南匠精髓的“平臺”,在主車道兩側的綠化帶中矗立起1030件石雕精品。然而前段時間的一天,《泉州晚報》上的一則新聞卻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據(jù)報道,近段時間以來,惠安景觀大道上的石雕藝術品多次遭到人為惡意破壞,情形慘不忍睹,并有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石雕命運堪憂,景觀大道命運堪憂。看了這則新聞后我想,黃塘中心小學距離景觀大道不足500米,保護這一珍貴的人文景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我嘗試將“惠安景觀大道”納入學校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項目,開展“愛我惠路,護我惠雕”主題活動。
二、活動目的
通過各學科課程實施與少先隊主題活動間的互動,引導學生對惠安景觀大道進行調(diào)查研究,更深入了解我們惠安的石雕文化,陶冶審美情趣,喚起保護石雕景觀的意識,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三、參加對象
惠安縣黃塘中心小學501班
四、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用心去感受,石雕蘊深情
階段目標: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實地調(diào)查、攝影、寫生等方式收集景觀大道圖片,通過查閱圖書、上網(wǎng)、訪問石雕從業(yè)人員與社會各界人士等方式獲取惠安石雕發(fā)展的資料,進而總結出石雕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
1、走一走,看一看
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惠安石雕景觀大道、科山百獅園、崇武古城等地,認真觀察,細細品味雕像的美,感受家鄉(xiāng)人民的獨特智慧和令人嘆為觀止的高超技藝。
2、查一查,訪一訪
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收集有關雕藝的各種資料,深入了解惠安石雕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感受家鄉(xiāng)廣博的石文化內(nèi)涵,引發(fā)家鄉(xiāng)自豪感。
3、說一說,議一議
在這一階段的活動中,同學們了解到惠安石雕藝術在1600多年漫長歲月中經(jīng)歷了“淵源于晉朝,發(fā)展于唐宋、成熟于元明、鼎盛于清末、創(chuàng)新于現(xiàn)代”五個階段。特別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惠安石雕更是蜚聲全國:南京中山陵的石雕群、廣州黃花崗烈士墓石雕群、北京人民大會堂10根大石柱、毛主席紀念堂的44根大石柱……都凝結著惠安藝匠的汗水與智慧。
第二階段——動手巧實踐,德藝雙豐收
階段目標:以課堂教學和少先隊主題活動為形式,通過各相關學科分工合作,開設專題課程,整合成果資源,進行交流展示,感悟景觀大道的人文價值,進一步明確保護雕藝的意義,增強保護石雕的責任感。
1、試一試
①“我當小小雕藝師”體驗日活動——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石雕廠搬搬石頭,揮揮錘子,敲一敲、刻一刻,親身體驗石雕創(chuàng)作過程的苦與樂。②手工課——“蘿卜雕刻大賽”。讓學生在蘿卜上創(chuàng)作出自己喜愛的造型,體驗石雕雕刻師是如何將一塊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變成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有生命的藝術品。
2、找一找
“今天,你還好嗎?”——組織開展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石雕受損情況調(diào)查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景觀大道建成幾年來石雕景觀的令人擔憂的真實處境。
3、想一想
“我做小小護雕志愿者”——開設如何保護景觀大道的討論課。先讓學生交流體驗日和調(diào)查活動的切身體會,然后各抒已見、集思廣益,討論并編制護雕活動方案。
4、賽一賽
①作文課——倡議書寫作和宣傳標語創(chuàng)作大賽;②美術課——雕像寫生、繪畫、攝影比賽③綜合活動課——手抄報設計比賽。
第三階段——小手牽大手,齊心護惠雕
階段目標: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形式,廣泛宣傳,聚合社會力量,帶動社會各界共同行動進來,投入保護景觀大道的行動之中。
1、治一治
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活動。充分發(fā)揮小隊靈活、易操作的優(yōu)勢,組織學生開展清除石雕表面污漬、“牛皮癬”小廣告、花壇雜草、垃圾、糾正破壞行為等活動,并號召全校同學開展一次大型“護雕”綜合實踐活動。
2、展一展
組織學生將在第二階段創(chuàng)作的作品收集整理后到鎮(zhèn)區(qū)和各村開展攝影展、圖片展、手抄報展等作品巡回展,并通過開展調(diào)查報告會,入村入戶分發(fā)倡議書等形式,充分發(fā)揮獲獎書畫、作文、手抄報、宣傳標語等成果的作用,用同學們的切身體會和真情實感宣傳保護景觀大道的重要意義,喚醒社會各界參與保護石雕的緊迫意識。
3、帶一帶
①“一帶四”活動——引導學生在家做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工作,讓他們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并自覺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②“班帶?!被顒印M織學生書寫活動心得體會,并進行交流,進一步總結經(jīng)驗,肯定成績,面對不足,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從而把“愛我惠路,護我惠雕”活動推廣到全校各個班級。③“校帶區(qū)”活動——號召學校與沿路各村委會、警校共建單位和各種民間團體聯(lián)手,構建宣傳和保護網(wǎng)絡,擴大活動的社會影響。
案例評析:
今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程開發(fā),讓少先隊活動融合于學校課程改革之中,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 “愛我惠路,護我惠雕”這一活動,延長了學校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手臂,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wǎng)絡找到了最佳結合點,再次掀起了學校素質(zhì)教育向持久、深入發(fā)展的高潮,同時保護了家鄉(xiāng)一處珍貴的人文景觀,促進了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設。同學們不僅初步了解了作為地方特色的石雕產(chǎn)業(yè)的運作方式和廣博的石文化內(nèi)涵,而且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增強了動手和動腦等實踐能力,產(chǎn)生了對課本以外的家鄉(xiāng)文化濃厚的研究興趣。值得我們欣慰的是同學們心中充滿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用他們的真誠在人們的心中為景觀大道上脆弱的石雕藝術品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護墻,這也正是我們開展這項活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