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7-156-01
新課程要求在初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用近似于科學家研究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方式去探索新的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掌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和研究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遵循研究性學習的步驟
第一階段:個人學習階段。學生帶著自己活動小組布置的任務,搜集和整理資料。教師提示、指導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要求學生在整的資料下注明出處,如書名、作者、出版社、網站及作者等。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對歷史實踐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也產生了一定的探究愿望,并學會了查閱和整理資料的方法。
第二階段: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小組長組織本活動小組成員進行資料篩選、提取、策劃等分工合作工作,小組根據自己本組實際和優(yōu)勢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從自己的特長能力出發(fā),自由選擇各種活動形式。通過這一階段,學生開始實質性的探究活動,產生了不同觀點的碰撞。這樣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求知精神。
第三階段:全班活動階段。各小組以多樣的形式展示本小組活動成果,如資料匯編、歷史文物仿制、歷史劇編演、歷史人物評析、歷史幻燈片制作、歷史小報編輯等。這些活動反映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自主選擇與主動投入,著意于自我宣示聰明才智,煥發(fā)創(chuàng)造的光彩,體現了初中學生好動、好模仿、好表演等心理特點。學生從中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并提高講演、表演等藝術水平。
二、活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
1.討論式:這種方式,往往適用于課文的重點、難點或新課結束時,以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得出結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如在學習“古代埃及文化”這一內容時,對金字塔奇特的建筑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辯論式:采用這種方式首先要確立一個辯論的主題,然后確定正反兩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觀點,這與辯論賽的規(guī)則相差無幾。如在學習“秦朝”這一目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統一前的秦國因法而強大;統一后的秦國因法而滅亡”的辯題,讓學生展開辯論,在這過程中既讓學生明白了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又鍛煉了口才,活躍了思維,開闊了眼界。
3.研討式:這種方式就是由教師精選教材某些重要的章節(jié),指導學生學習課內知識、閱讀補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實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以小組方式進行研究討論,得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學生自選書籍自學,完善觀點,寫成論文。
4.撰寫小論文式:小論文撰寫的范圍非常廣泛,可涉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問題等,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根據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可以撰寫一些比較簡短的小論文。如在學習了“唐朝”這一目內容后,可以撰寫諸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之類的文章;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撰寫諸如“日本教育、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日本經濟發(fā)展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借鑒作用”等文章,這樣做,既讓學生運用了所學的基礎知識,又使學生建立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學以致用,拓展了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
5.調查研究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選定現實社會生活中與歷史相關的課題,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調查,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寫成社會調查報告。其范圍主要包括對歷史遺物、遺跡、遺址等的考察,對歷史研究專家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關的現代人的調查訪談等。如回訪當地老人,調查大躍進情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在衣食住行用五個方面的變化進行社會調查等。這種方法還可以把課內和課外的知識結合起來,由課堂向課外延伸,學生可獲得直接經驗,提煉觀點,形成結論;更易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歷史地、辨證地觀察和認識社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資料收集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一個主題,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信息。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淵源”,可以從臺灣與大陸的文化、風俗、宗教等方面去收集資料。研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內容,可采用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郵票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通過這種方
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和信息的能力,擴展了知識面,提高了社交水平。
三、交給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我是歷史學家”——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去分析問題、作出解釋。初中生探究歷史的方法包括:觀察、調查、歷史資料的運用、歷史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作品的制作等。其中對歷史資料的收集和運用是探究歷史的一個基本方法。這個方法能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研究“注重史實、論從史出”的特點。
“我是考古學家”——是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認識的獲得需要證據,選取合適的形象資料,精心設計,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教學。
“我是歷史中人”——是要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到達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統一。學生不僅要成為課堂的主角,甚至也可以嘗試著站在教師的位置上。這樣的方式也是促進學生探究歷史的一個好方法。
這些方法切合初中生好探究好表現的心理特點,能夠有效地調動他們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確保研究性學習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