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福建師范大學迎來了首批聯(lián)合辦學漢語師范教育專業(yè)的留學生,本文從如何從深層文化的因素處理不同的居住習慣、如何從留學生們的學習動機去看待他們的學習狀況以及如何讓留學生們盡快適應在中國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等三個方面分析留學生管理中常見的問題。
關(guān)鍵詞:印尼、菲律賓留學生 文化因素 學習動機 校園文化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48.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7-089-02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經(jīng)濟實力整體地提升,中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特別是近年來,不僅分布在國外的華人,華僑,甚至各國主流社會人士也積極學習漢語。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球?qū)W習漢語的人數(shù)達3000多萬,100多個國家的大學開辦了中文系,已經(jīng)在各國開辦的孔子學院達數(shù)十所[1]。
福建師范大學地處東南沿海,對于吸引東南亞的留學生有著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和血緣優(yōu)勢(在東南亞居住著大量的福建華僑)。隨著全球“漢語熱”升溫,我校的留學生人數(shù)也不斷增加。同時,我們也和東南亞國家一些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創(chuàng)辦“華文師范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他們本土的學生。2006年9月我校迎來了首屆合作辦學學生,分別是來自菲律賓“2+2”聯(lián)合辦學和印尼“3+1”聯(lián)合辦學的留學生。和以往大多數(shù)的短期語言生不同,他們這批是屬于來華學習本科專業(yè)師范類培養(yǎng)方向?qū)W歷教育的學生。在福建師范大學,他們和中國學生一起住宿、生活、學習。學習漢語和漢語教學專業(yè)知識,將來回他們自己的國家當漢語教師,將成為中菲,中印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使者。通過與這批留學生的接觸和管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關(guān)于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動機、民族習慣以及與融入中國校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一、如何從深層的文化因素、跨文化的視野思考不同的居住習慣問題
“所謂的文化沖突,是指個人或群體從一個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到另一個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生活、學習、工作而引起的在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由于來華留學生的本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沖突、留學生之間文化沖突的客觀存在,加上語言的障礙,給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盵2]按照初衷,打算讓菲律賓、印尼同學和我校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同住一間宿舍。因為從最根本的生活在一起,這才是學習語言,掌握中國一些風俗習慣最好的途徑。但是我們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外國同學的反對,經(jīng)我們了解他們不是不愿意和中國學生交流,而是他們害怕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日后造成矛盾。那究竟是合住好,還是分開住好呢?這個問題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很清楚的答案,只能說各有利弊!任何一本跨文化交際的書上都會這么說“任何民族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生在思維定勢以及與外界交流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異。一般的文化沖突大多是從表象的、具體的事情中表現(xiàn)出來?!?/p>
在這里就可以體現(xiàn)在外國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環(huán)境中,如對氣候、起居生活、學習等環(huán)境的適應和習慣過程,如與中國朋友師生溝通、與社會各種人打交道等多種人際交往調(diào)適的過程等。如果分開住,是不是就可以提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呢?合住是必然會帶來的一些生活上的摩擦問題(比如說這批留學生們都有早上洗澡的習慣)。是選擇預見性的防止跨文化所帶來的不適應,還是應該在摩擦中讓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成長?(而這樣的摩擦不一定帶來的是積極的影響)
最后,我們尊重留學生們的意見,愿意合住的同學合住,不愿意合住的同學和他們自己國家的人一起住。這樣既尊重了留學生的意見,又在最大程度上為他們提供了中國文化生活平臺。
另外,“深層次的文化沖突大多源于不同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背景因素?!盵3]不同宗教信仰、種族之間的文化碰撞難以避免,這批來自印尼的留學生們自己當中又存在著不同的宗教,有伊斯蘭教,有基督教,有華僑,有巴布亞原著民,因此,除了中外學生之間和留學生與管理部門、社會人員之間的摩擦偶有發(fā)生。他們自己內(nèi)部也是會發(fā)生矛盾。外國留學生會很自然地運用本民族,宗教慣有的思維模式去認識、理解外來信息,在理解和接受的過程中,難免產(chǎn)生認識上的偏差或者理解上的錯位,導致矛盾的產(chǎn)生。所以,“在對待外國留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不適應癥、挫折感等消極現(xiàn)象乃至與他人發(fā)生各種具體矛盾,都應該正確認識、把握文化沖突的根源,并妥善解決,將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認識(跨文化交際視野)。只有把握得當,詳細了解這些學生他們民族,宗教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解決由于文化背景、傳統(tǒng)觀念、風俗習慣等差異所帶來的文化沖突的深層次問題?!盵4]
二、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學習動機,注重互相溝通
“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效溝通是實施管理的前提條件,溝通是橋梁,是化解文化沖突的良方,只有在溝通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相互了解,進而達到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確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了解特定文化背景對人的思維傾向和行為的影響,針對不同的民族特點,總結(jié)出有規(guī)律的經(jīng)驗,摸準脈搏,找出癥結(jié),有的放矢地解決各類文化沖突現(xiàn)象,是我們實施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盵5]
1、菲律賓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動機
這一次15名菲律賓同學的總體特點是——以華僑為主體,漢語水平良好,溝通無障礙,年紀偏小。
十五名同學中幾乎全部是華僑,大多數(shù)同學在大陸都有親人,而且他們大多家庭條件良好。另外這一批學生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年齡偏小,因此他們的學習動機不強烈,他們更多把中國學習看作一次體驗,旅行。加上菲律賓本身就是一個生活節(jié)奏相對于比較緩慢的國家,他們不像中國學生那樣刻苦,熬夜去學習。但是年紀小讓他們能夠很快的適應新的環(huán)境。
在來中國之前,他們中的很多人中學都是在華校學習,上午上中文課,下午上英文課,因此他們的漢語水平都相當好,如果沒有刻意觀察,不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來自菲律賓的。
2、印尼學生特點和學習動機
這批印尼學生有七人,以原著民為主。在管理過程中,可以看到來自印尼的同學的學習動機比較強烈,十分渴望和中國人交往。但是,印尼的同學和菲律賓的同學相比,漢語水平較低,印尼的文化同中國的文化差別較大,他們的學習和適應過程更相對較難一些。不比菲律賓同學中的華僑學生那樣有自信地說漢語。在剛來的時候,印尼同學不太愿意開口說話。因為他們在印尼已經(jīng)學了三年漢語了,所以如果開口說得不好,或者沒有聽懂,他們是不會流露、表現(xiàn)出來的。因為這個時候他們自尊心很強,但是又沒有特別的自信。他們從一開始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很高,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在中國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年,而且是大四的一年,還要準備畢業(yè)論文等等,大家都有緊迫感,常??梢钥吹剿齻冊谒奚崂镒x書,他們很渴望和中國人交流,練習漢語。對于印尼學生這樣的狀態(tài)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我們覺得沒必要再去跟她們強調(diào)學習,我們所做的只是提供最大的方便,和鼓勵。讓他們在學習之余能夠在生活中自覺的融入中國的校園文化,了解中國的歷史,風俗。鼓他們開口說漢語,培養(yǎng)自信。
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是交流,管理的前提,而交流也應通過雙方的相互調(diào)整來進行,積極的溝通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有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斑@是一個困難的過程,雙方交流是否準確、融洽,主要取決于雙方對文化差異的認知程度和理解程度,一旦能認識到差異所在,并試圖通過不斷調(diào)整各自的視角去理解、適應對方,那么這個溝通的障礙就會不斷地縮小,甚至逾越、消除,最終達到交流的目的。在不斷溝通、交流、協(xié)調(diào)和融合的過程中,使雙方之間的關(guān)系由疏遠變親近,由陌生到熟悉,從而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6]。
三、創(chuàng)造多元文化的校園環(huán)境,讓留學生在提高漢語水平同時體驗中國的校園文化
是否能夠融入當?shù)匚幕蜕钍橇魧W生的留學生活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我們希望留學生能夠融入中國文化和生活,與中國人交朋友,這不僅能夠促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體認,也能促進其漢語學習。大部分留學生來到中國是想與中國人交朋友的,和一些外國學生交談的時候,可以聽到有一些人很自豪的說出:我有很多的中國朋友的。中國朋友多不僅說明她們到中國漢語學習的不錯,只有這個前提才能夠有多的中國朋友,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性格魅力。
在這方面我們鼓勵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合住,安排學習上的“結(jié)對子”活動,每個星期定時,定量的給予他們輔導,注重中外學生間、外國學生間的交流,使他們增進了解、友誼。同時,學院也有一些傳統(tǒng)的項目,如舉辦漢語角活動、圣誕晚會等與中國學生的聯(lián)誼活動,甚至將留學生納入到中國學生的學生管理體制等。還有比如剛剛在新校區(qū)舉行的迎新晚會。還有其它一些語言實踐活動,旅游項目。平時還鼓勵留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文藝、體育等社團。有一位印尼同學歌唱得很好,但是由于害怕她羞于報名參加校園十佳歌手比賽,經(jīng)過我們的動員,她終于鼓足勇氣報了名。比賽時學院副書記親臨現(xiàn)場鼓勵,中外學生還組成親友團,最后她不負重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經(jīng)過這次比賽,那位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大大的提高,從而也帶動了其他學生熱情。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我國學習。這種合作培養(yǎng)漢語師資的模式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總結(jié),不斷調(diào)整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實施管理的思路,以營造出更好的來華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更多對我友好的國際留學生,讓他們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黃昆章.也談海外華文熱[J].華人世界,2006(6)
[2][3][4][5][6]宮興林,章燕.加強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05)
Management Reflections for Foreign Students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Zou Xiaoyu Lin Y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zn,350007)
Abstract:The first foreign students group majoring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rrived at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in 2006.We analyzed normal questions in foreign students’management from 3 aspects:how to handle students’different living habits problem according to deep-seated cultural factor,how to evaluate students’study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study motivation,how to make students adapt to study and life in China.
Key words:Indonesia Philippine students;Cultural factor;study motivation;Cultural circumstances in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