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7-035-02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鄉(xiāng)縣衙大堂前甬道上,立有一四柱三門的石牌坊,向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向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銘文十六字,這就是官箴建筑戒石銘。習稱“戒石坊”。
一、戒石銘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箴,是一種以規(guī)戒為主題的文體。官箴,是封建社會對官員的道德和行為所作的規(guī)戒。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所首倡,但“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話,卻是從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頒令箴》中精選出來的。
孟昶是后蜀的第二個皇帝,他的父親孟知祥是開國皇帝,為了酬謝昔日與他患難與共、一同打江山的將相大臣,給他們許多寬厚的待遇。然而這些人自恃有功,胡作非為,肆無忌憚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知祥稱帝三天便一病不起,任孟昶為監(jiān)國,代行朝政。半年后孟知祥駕崩,孟昶便一步登天,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時年僅十六歲。即位后,他一改過去跑馬打球、飲酒斌詩的玩興,勤于政事,孜孜以求,他經(jīng)常扮成寒士深入民間,微服私訪,親見老百姓飽受重賦繁役的折磨,苦不堪言的生活。有一次在百姓家吞糠咽菜,出門后翻腸倒肚的嘔吐,使他明白了什么叫“豬狗不如”的生活。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群官吏毫不體國恤民、貪贓枉法、魚肉百姓。他自幼受的是儒家教育,想不到“苛政猛于虎”的現(xiàn)實就發(fā)生在眼皮底下。有了這番體驗后,他便崇尚節(jié)儉,以身作則,一改往日的豪華筵席為一餐六個菜,并發(fā)誓不把國家治理好滴酒不沾。為整頓吏治,他采取果斷措施,處死了驕橫拔扈的將軍李仁罕,接著又殺死了以酷法濫刑斂財?shù)拇蟪紡垬I(yè),把權(quán)力集中于自己手中。他立糾政弊,舉賢任能,并于廣政四年(公元941年),即他執(zhí)政的第六年,鑒于歷代王朝的興亡,深感吏治乃治國行政之根本,頒布了對后世吏治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頒令箴》,以告誡各級官吏恪盡職責,廉潔奉公: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yǎng)惠綏。
政存三異①,道在七絲②,驅(qū)雞③為理,留犢④為規(guī)。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
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以此告誡官吏,要懂得體恤百姓,國家一切用度皆取之于民,要勤政廉潔,愛民如子,短短96字,言簡意賅,情真意切,日月可鑒,讀之感人至深。其大意是:
我掛念我的百姓們?nèi)缤瑨炷畛跎膵雰?,為了他們,我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力求做到勤政。委托你們?yōu)楣僖环?,就是要你們?yōu)樗麄冝k實事、謀利益,過上安定富裕的日子。為官從政,要嚴于律己,清正廉潔,只要能行德政,治理有方,就會有和諧的社會局面和祥瑞的出現(xiàn)。處理百姓事務(wù)要方法得當,耐心疏導(dǎo),才會產(chǎn)生好的效果。為官清正,就要遵守“留犢”的規(guī)矩,取正當收入。只要賞罰嚴明,寬嚴相濟,民風民俗是可以向和善方面轉(zhuǎn)化的,要減輕百姓的負擔,不能使他們的利益受到侵害,不要使他們遭到創(chuàng)傷。平常百姓是容易欺騙的,而上天和良心是不可欺凌的,向國家交納賦稅是迫切的事情,國家有了儲備,軍隊才能強大,只要這些都做好了,我會對你們及時地提拔和獎賞。你們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換來的,作為父母官,怎能不存仁愛之心。特意為你們寫下這篇規(guī)戒,你們要體會其中深遠的內(nèi)涵和我的良苦用心??!
二、《頒令箴》產(chǎn)生的巨大效應(yīng)
《頒令箴》一出,在朝野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反響,僅從文字來看,情文并茂,用典貼切,瑯瑯上口,不失為一篇美文,在士大夫階層廣為傳誦。不久,孟昶又仿效武則天的匭函制度,頒令各州縣設(shè)立舉報箱,鼓勵百姓對貪官污吏進行檢舉,并為國家興旺獻計獻策。年輕皇帝的人氣急劇上升,一時間,君圣臣賢,上下同德,民心依附,氣象更新。經(jīng)過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勵精圖治,在當時天下大亂、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以至“千里無雞鳴”的大環(huán)境中,蜀地出現(xiàn)了“一枝獨秀”的安康富庶之景象,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斗米降至三錢。甚至做到老百姓的賦役全免,這在后蜀以外的其他國家是絕對沒有的繁榮強大景象。
三、戒石銘的來歷及演變
關(guān)于戒石銘的來歷明清兩代皆有文人考證。明人田藝衡《留青日札》稱:“此蓋作于蜀王孟昶,其文尚多,乃刪取于宋太宗者。”它的由來、定型、完善,大體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一是太宗皇帝書寫頒賜郡縣階段。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曾輔佐其兄治國安邦,建立了功勛,太祖死后由其繼位,成為北宋的第二個皇帝。即位后他有鑒于后蜀政治腐敗,不戰(zhàn)而亡的歷史教訓(xùn),首次將孟昶《頒令箴》24句96字摘出4句16字,此時為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據(jù)洪邁《容齋續(xù)筆》,“戒石銘”條稱:太宗皇帝書此,以賜郡國,立于廳事(即衙署大堂)之南,謂之“戒石銘”。然而,具體是什么形制,位置在哪兒,尚不得知。
二是頒布黃庭堅手書拓本階段。戒石銘經(jīng)歷140多年,歲久廢置。至南宋,高宗趙構(gòu)于紹興三年(1132年),曾諭令黃庭堅書太宗戒石銘,遍賜守令,重刻庭石。據(jù)南宋湖南道縣戒石銘拓本可以看出,碑首為篆書,題字曰:“太宗皇帝御制”。碑身上層為銘文:“御制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中層為趙構(gòu)敕諭:“近得黃庭堅所書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銘,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厭宋德也。因思朕異所時歷郡縣,其戒石多置欄檻,置以草花,為守為令者鮮有知戒石銘之所謂也,可令摹勒庭堅所書,頒降天下,非惟刻諸庭石,且令置之座左,為晨昏之念,豈曰小補之哉”。其下層文字因時間久遠,多有漫漶。惟最后有小字可辨:“紹興三年(1133年)四月既望”。(參閱史樹青《南宋戒石銘拓本》)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戒石銘,多立于衙署堂前,主管在堂理案舉目可見,起到警示作用。
三是立碑建亭階段。戒石銘經(jīng)過演變,到元代,其內(nèi)容已與孟昶的《頒令箴》無有涉及。至元年間,浙江等官府的戒石銘,別有四句:“天有照鑒,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轉(zhuǎn)引自2002年1月4日《故宮博物院院刊》,劉鳳云《明清時期地方官衙淺論》)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明令各府州縣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護,故有“戒石亭”之稱。據(jù)明田藝衡《留青日札》記載:“我朝(明朝)立石于府州縣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鐫(戒石)二大字于其前,其陰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這在許多地方志所載的衙署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四是亭改牌坊階段。進入清代,特別是清中期以后,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為牌坊,豎之甬道。牌坊無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門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稱為“戒石坊”。清康熙《內(nèi)鄉(xiāng)縣志》“公署”條載,“(大)堂前為月臺,為甬道,為閃屏,上書戒碑,……”所謂閃屏,實際就是牌坊的一種叫法。戒碑就是戒石銘,這在該志所載的《縣治圖》中也得到了印證?,F(xiàn)存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為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建,大堂前就有一座沒有斗拱的木牌坊,面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面北刻“御制戒石銘”全文及落款共24字。所以有些衙署圖中就明確標示“公生明”三個大字(如清光緒南陽縣署圖)。乾隆《武安縣志》衙署圖在大堂前則標有“觸目驚心坊”。盡管名稱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進出熟規(guī),銘記不忘,故通稱“戒石銘”。
“公生明”作為官場箴規(guī),意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謂“公生明,偏生暗”(語出《荀子·不茍》),置于眾人監(jiān)督之下,長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銘文16字即抬頭可見,以警戒其要秉公辦事,公正執(zhí)法。若徇私枉法,天理難容。
由以上可知,官箴起于后蜀,官箴建筑則始于宋太宗時,沿用至明清。被歷代皇帝倡導(dǎo)為戒石碑、戒石坊,是官僚政治在官衙建筑中的體現(xiàn),被融入衙門的建筑文化之中,成為衙門建筑的諸多模式之一,是皇帝約束百官遠罪近善的一種手段。
四、戒石銘的警示作用有多大
我國古代的官箴,具有久遠的傳統(tǒng)和豐富的內(nèi)涵,實為居官人應(yīng)具有的職業(yè)道德,官箴是封建時代官文化的一部分。據(jù)說舊時地方官在上任時,要在戒石銘下舉行行禮祭拜儀式,并帶領(lǐng)僚屬宣讀戒石銘內(nèi)容。戒石銘的設(shè)立,對為數(shù)不多的奉職守法的官吏,也確實起過積極作用。他們潔身自好,不玷污官箴,時時以戒石銘來約束自己,做到警鐘常鳴,激勵自己做一個清正廉潔,公正執(zhí)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歷史上的包拯、海瑞、況鐘、于成龍等,就是由于為民清命、伸張正義、勤政廉政、為民造福而名重青史。
但是,不能不看到,對于大部分地方官來說,雖也立了戒石,只是一種欺世盜名的標榜而已,做的是表面文章,行的是貪贓賣法。就拿首創(chuàng)官箴的孟昶帝來說,親政后,他著力整頓吏治,煞費苦心對下屬諄諄告誡,也確實為國為民辦了些好事,使國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yè)。但帝位鞏固下來不久,他驕奢淫逸的階級本性便膨脹起來,整日跑馬打球,沉膩于園林池塘的美景之中,不理朝政。更有甚者,在迷戀女色方面,絲毫不比歷史上昏君遜色。廣政四年(公元941年)他下令在全國挑選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美女入宮,引起了全國的大騷動。不少人家害怕女兒被選中而急于托人說媒,出嫁閨女,時人稱為驚婚。孟昶的生活十分奢侈,就連其便器都用七彩寶珠做成。其寵妃蕊人的痰盂則是金裝水晶所做。(參閱《歷史治亂》卷二)有孟昶作“榜樣”,地方官亦肆無忌憚,趙庭隱久居大鎮(zhèn),積金帛數(shù)萬,窮奢極欲,營構(gòu)臺榭,役使民夫一日數(shù)千人,極盡勞民傷財之能事。享受到了如此地步,豈有不亡之理?所以北宋出兵僅用66天就攻下都城,孟昶投降,這正是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結(jié)局。
宋太宗為刷新吏治,親頒戒石銘于府州縣,苦苦告誡地方官,以戒石銘約束自己,而他自己卻貪酷如故。當時就有人在其戒石銘下又附上四句話:“爾俸爾祿,難厭難足,民膏民脂,轉(zhuǎn)吃轉(zhuǎn)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難欺,且待臨時”。(參閱衡志義《直隸總督簡介》)這就是古人對戒石銘的絕妙諷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對戒石銘,“對面警省者能有幾人,殊不知上天固難欺,而下民亦難虐矣,民雖至愚,虐甚則變,欲安其上,復(fù)可得乎,戒之,戒之”。(2002年1月4日《中國文物報》、經(jīng)富《一塊珍貴的碑刻——戒石銘》)就像戲曲舞臺或電影電視屏幕上看到的那樣,不管是清官、貪官、庸官、糊涂官,公堂上總有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圖和“明鏡高懸”、“公正廉明”一類的匾額,大部分官吏是從來不受那些約束的。
《頒令箴》中引用的四個典故:
①三異:指因施德政而出現(xiàn)的三種祥瑞。即:害蟲不犯境,鳥獸受教化,兒童有愛心。
《后漢書·魯恭傳》載,魯恭任中牟縣令,注重教化百姓,不任刑罰,建初七年,中牟周邊各郡國莊稼均遭蝗蟲傷害,唯獨不入中牟,其郡守袁安聞之,疑其不實,派下屬肥親親往中牟察看,魯恭隨行于田頭地頭,坐于桑樹之下。正好有一小野雞落在他們旁邊。一旁有一童子在場,肥親對童子說,你何不把小雞捉回去玩呢?童子回答說:“野雞還小”。肥親見此情景,毅然起身與魯恭告別:“我之所以來此,是想察看你的為政情況。今親眼看見蝗蟲不犯境,為第一個奇跡。德化及于鳥獸,人鳥和諧相處,為第二個奇跡。童子有愛心,有保護環(huán)境意識,為第三個奇跡。我若久留,恐怕會擾亂你行德政,故而告辭”。遂還府,將所見三異報告于府君袁安。
②七絲:指七絲弦。借指和諧、社會安定。引用戰(zhàn)國宓子賤身不下堂,鳴琴而治的典故,以琴治,表示政簡刑輕,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yè)。
③驅(qū)雞:此詞含有封建糟粕。孟昶把御民有比方作驅(qū)雞,主張緩急、寬嚴要適度,過急會導(dǎo)致雞飛,過緩會導(dǎo)致散慢。
④留犢:此典出于三國故事,魏國人時苗,乘牛車去淮南壽春上任,后來這頭牛生了只小牛,時苗離任時執(zhí)意要留下牛犢。下屬勸他,他說,牛犢為淮南所生,應(yīng)是淮南的財富。毅然留下牛犢而去。后以“留犢”,謂居官清廉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