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對社會和各個領域正產生著重大的影響。近年來,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成為一種時尚,但我認為,計算機在教學中只能發(fā)揮輔助作用,并且應根據(jù)學科的特點,圍繞教學難點來尋求電腦軟件的輔助。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合成的科學。因此,化學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觀察化學實驗,透過實驗現(xiàn)象掌握物質的性質、變化,進而揭示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奧秘。輔助化學教學的計算機軟件就應當圍繞上述化學學科的特點,尤其是對那些常規(guī)教學難以突破的難點來開發(fā)。就化學知識來說,不同的教材內容,有其特殊的難點,必須突破;但就整體而言,則有一些共性的化學問題亟待計算機輔助其突破。
一、微觀粒子上體現(xiàn)輔助性
宏觀物質是微粒構成的,而微粒的構造和運動卻無法直接觀察。常規(guī)教學通常用掛圖或投影片、模型等媒體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觀的效果。那么,教學時可借助計算機電教媒體變小為大,變靜為動,把微觀粒子擴大為宏觀的示意圖像,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以生動的啟示,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組合、原子的構造、電子的得失等等。
二、化學實驗教學體現(xiàn)輔助性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通過對化學實驗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得出化學反應的結論,加深對物質性質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傳統(tǒng)的課堂演示實驗存在著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應裝置規(guī)模小而課室范圍大,多數(shù)學生觀察現(xiàn)象模糊;許多化學變化瞬間即逝,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應當著重觀察的重點上,因而感官刺激強度不足;一些化學實驗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無法直接觀察結果;演示實驗時教師既要自己動手或指導學生操作,又要調控整個教室學生的注意力,因而無法組織他們同步思考討論,所以,邊實驗邊探索的氣氛不濃;一些實驗危險性較強,不宜在課堂上演示;工業(yè)生產裝置規(guī)模大,根本無法在課堂內演示。那么,怎樣解決這些在化學教學中帶有普遍性的難題呢?配以放映實驗錄像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是,現(xiàn)階段各地發(fā)行的實驗錄像帶只能線性播放,難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隨心選擇某一片段、某一鏡頭,更不便在畫面中穿插對實驗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我想:
1.對傳統(tǒng)實驗中實驗現(xiàn)象明顯易于觀察的要保留下來,親自做演示實驗。
2.用電教手段在課件中穿插實驗錄像,在錄像中設置控制按鈕,實現(xiàn)教學中能動地控制講課內容。
3.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如工業(yè)生產流程圖、爆炸實驗、反應時間快的實驗的慢鏡頭、反應時間快的實驗的壓縮過程等等。Na與H2O反應實驗,通過投影實驗能使全體學生基本看清,但反應太快,學生完整描述實驗現(xiàn)象有困難。這時可將該實驗的視頻文件反復播放,并通過幀數(shù)控制定格在幾個特殊階段,這樣學生就能將實驗的整個過程看得十分清楚。
三、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在現(xiàn)實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腦中的舊表象重新配合,從而構造出與原有事物基本相符或完全嶄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稱為想象。豐富的記憶表象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綱和考綱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想象力,就必須擴大充實表象的數(shù)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質量,以擴大已有表象的儲備?;瘜W研究的對象中有大量的微觀過程,若只通過教師的講解去想象實際發(fā)生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和變化是有難度的。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由于給學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時因不能給學生直觀的表象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通過計算機課件的輔助教學可以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及某些實驗利用二維或三維的圖像、動畫進行模擬。用圖形、圖像、動畫、文字和聲音等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可以把從文字材料獲得的概念轉化成直觀的形象,把難于想象的微觀世界宏觀化,把難以演示的實驗形象化,通過直觀的視覺來幫助學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使教學難點順利突破。這樣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教學信息豐富,學生獲得的記憶表象數(shù)量及質量均大幅提高,日積月累的想象力自然得到了長足發(fā)展。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如在“氫氣的實驗室制法”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室是如何確定(選擇)制取氫氣的裝置這一問題時,可設計下列四組動畫裝置供學生選擇:A、與制取氧氣的裝置相同。B、僅用試管而無導管的裝置。C、用試管又有導管但還用酒精燈加熱的裝置。D、用試管又有導管但沒有酒精燈加熱的裝置。當學生選擇了裝置A時,就會看到稀硫酸從試管口流出而無法發(fā)生反應。當選擇裝置B時,稀硫酸和鋅粒相互反應,但產生的氣體從試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當選擇裝置C和裝置D時,稀硫酸和鋅粒均能相互反應,產生的氣體都能從導管口排出。此時學生必定會對裝置C和裝置D進行比較,由于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是不需要加熱的,從而得出裝置D是正確的答案。
我們在教學中所設計的課件,不是簡單的動畫設計,不是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進行課堂板書設計和實驗操作,也不僅是教師課堂語言的動畫描述,更不能為了動畫而動畫。否則,一堂電教課將會變?yōu)檫\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所進行的新的“填鴨式”教學,雖說這種的教學比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效率要高。但同樣會影響到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影響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的形成。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中學教師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因為要制作和使用課件,就迫使我們不斷學習新的計算機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與總結,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來全面領悟和掌握多媒體CAI的特點與方法。通過課件的設計與制作,教師提高了自己對語言、圖象、聲音、文字的綜合處理能力,知識結構得以改善。而自制的課件可以通過教學不斷修改、完善,以尋找教學與課件的最佳結合點:何時利用課件、實驗、實物投影,何時指導學生訓練,怎樣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微調課的進程等,教師都必須反復思考、調整。
總之,教師要熟練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必須有創(chuàng)新精神、科研意識,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和不斷進取的精神,這正是教學改革的動力源泉。綜上所述,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化學教學,具有其它手段無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將這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互相結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完善,必將大大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發(fā)展和教師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