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躲貓貓事件”情節(jié)雖然簡單,卻反映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障事業(yè)中存在的眾多狀況,頗有典型性。事件的發(fā)生反映了我國較為膨脹的警察權帶來的弊端,反映了我國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障上的不足,也反映出人權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本質。隨著《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發(fā)布,我國的人權保障事業(yè)在保守中又有所突破,我國應該積極主動對待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障問題,因為人權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
關鍵詞: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人權行動計劃
2009 年4 月引起國際和國內媒體充分注意的一個事件就是中國政府首次發(fā)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 年)》(下文簡稱《計劃》)。在這份2009 年4 月13 日由國新辦發(fā)布,被美聯(lián)社刊載稱為“其為有重要意義一步”評論的《計劃》中,約22000 字共六個部分提出為期兩年的行動計劃,其中中國政府承諾將采取更多的措施防止非法拘禁和嚴刑拷問,提高少數(shù)民族、婦女、失業(yè)人士和殘疾人的生活水平;其中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規(guī)定了“被羈押者的人道待遇”。
一、“躲貓貓事件”始末
這件被戲稱為“躲貓貓事件”的新聞事件,在撲朔迷離的表象背后,有著實際上較為簡單的案情:從案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回顧,2009 年2 月李蕎明看守所內被牢頭獄霸毒打致死;公安局敷衍塞責,對外宣稱,李蕎明死因為玩“躲貓貓”游戲而意外死亡;“躲貓貓”死因說因其不合常理得近乎滑稽而引起網(wǎng)民和輿論的強烈關注和質疑,一度出現(xiàn)“民警毆打犯人”或者“官官相護”的猜測;宣傳部門組織網(wǎng)民調查團,然而卻遭遇法律瓶頸:偵查階段應該保密;網(wǎng)民調查團無果而終,進一步加重了網(wǎng)民及輿論的猜疑,事件的公共性進一步升級;上級機關介入督促偵查,案件很快水落石出:牢頭獄霸毆打致死。
“躲貓貓事件”雖然滑稽可笑,但如前文所言,卻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今中國不同層次的社會現(xiàn)狀,本文將僅從事件在“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保障”層面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加以簡要分析,作為引例加以反思,并結合本事件闡述《計劃》出臺后可能給世界帶來的改變。
二、“躲貓貓事件”初步探討
(一)是過分膨脹的“警察權”和“司法不獨立”弊端的例證“躲貓貓事件”發(fā)生時監(jiān)獄管理機關對牢頭獄霸的放任,發(fā)生后公安機關的敷衍塞責,對案件的偵查不力,無一不反映出在過分膨脹并未得到有效制約的警察權將使被羈押者的公民權利受到極大損害,其人道待遇難以保證。警察職能不可或缺,然而,警察權在一個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態(tài),卻在相當程度上標志著這個社會法治文明的發(fā)展水平。因為,警察權力與公民權利在一定條件下成反比例關系。[1]
與警察權對公民權利的極大損害相對,我國政治體制中對權利和自由受到侵犯的個人的救濟(特別是司法救濟)措施不夠充分和有效。例如,在不局限于警察權的范圍內,對于公安、檢察、安全機關對有關人員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合法性,人民法院無權進行及時的審查;對于個人針對外交或國防等國家行為、行政法規(guī)或規(guī)章、行政機關制定或發(fā)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或命令以及法律規(guī)定由行政機關最終才覺得具體行政行為所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無權受理;由于國家各級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制定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規(guī)而受到侵害的個人,也不能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而獲得救濟。[2] (P.375)由于我國司法部門受到其他國家機關監(jiān)督,又受到財政、人事等客觀條件諸多牽制,無論從職能還是從建制上都不足以形成對日益擴張的行政權的限制和規(guī)范。警察權實施的膨脹和對其限制規(guī)范的缺位,只是“司法不獨立”弊端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二)事件的發(fā)展是“人權相互依賴與不可分割”原則的例證
從本文探討的人權問題角度,明確核心人權的價值是所謂“第一代人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3]顯得十分重要。與“躲貓貓事件”中的受害者李蕎明相類似的非正常死亡的被羈押者并不鮮見,僅近年來就有數(shù)起,但只有“躲貓貓事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不排除事件受關注的原因是官方“躲貓貓”的托辭實在滑稽,但以網(wǎng)民調查團為核心的中國公民在本事件中的廣泛參與和輿論活動,是迫使司法機關開展偵查使“獄霸打死”真相大白于天下的直接原因。
李蕎明在受羈押期間未獲得人道待遇,這是公民權利的受損;然而廣大公眾參與輿論和調查時,利用的是政治權利“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雖然這部分權利在事件中未起到直接決定作用,卻在間接上推動了事件真相的調查結果和“嚴懲牢頭獄霸”行動的出臺。因此可以證明:公民權利需要政治權利保證,政治權利的行使需要公民權利的完整;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其整體作為受憲法和法律保護的核心人權,是“第一代人權”,是不能分割的。正如《計劃》在導言中所提到的:我國堅持各類人權相互依賴與不可分割的原則,平和推進各類人權協(xié)調發(fā)展。
(三)比較法的角度: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躲貓貓事件”的悲劇是我國被羈押者未得到人道待遇的一個反映?!豆駲嗬驼螜嗬麌H盟約》作為國際人權憲章的三文件之一,是國際人權法的最重要淵源之一,其中第四條專門規(guī)定了七項在任何情況下“不可克減的權利”,[4](P.289)被看做是人權中最核心的內容,其中包括盟約中第七條內容:禁止酷刑、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未經同意的醫(yī)藥或科學試驗。中國于1998 年10 月5 日簽署《盟約》,初步表示同意接受其拘束。根據(jù)條約必須遵守原則和盟約本身的要求,在盟約對中國生效之后,中國將負有在國內實施盟約的義務。“躲貓貓事件”中李蕎明被牢頭獄霸打死,受到了殘忍的不人道待遇,側面反映了我國在履行盟約義務方面,跟條文要求相比,不夠充分。
僅僅采用“納入”的方式使得盟約中若干具有“非自動執(zhí)行”的性質的條款,不能得到國家機關(特別是司法機關)直接適用。然而可以避免這一問題的“轉化”方式,在我國又不夠全面徹底。從比較法的角度,中國現(xiàn)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盟約的要求,但與之仍有一定的差距。
1.盟約中所載的一些權利和自由沒有得到充分確認,甚至根本沒有得到確認;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限制或剝奪的規(guī)定不夠妥善和嚴謹。例如,盡管《立法法》(第8 條)和《行政處罰法》(第9 條)明確規(guī)定,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職能由法律加以規(guī)定,但在實踐中卻不盡然,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乃至地方政府都有限制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之時。[2](P.389)
2.正如前文所闡述的那樣,不夠獨立的司法體制說明我國對權利保護沒有提供配套的政治體制,作為重要后果之一,權力受損之后就無法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濟;
3.同盟約要求的程度相比國內對個人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護的觀念比較淺薄,體現(xiàn)在法律條文中,也體現(xiàn)在社會政策中。我國過于強調對“第二代人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障,過于強調對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維護,相對忽視“第一代人權”與公民個人的政治權利自由。這種“重集體、輕個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體制有關,同時也是多年封建社會經歷之后中國獨特的人權觀念。
三、《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 年)》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障
上文以“躲貓貓事件”為例說明了“被羈押者未獲得人道待遇”在我國的存在,并簡要地闡述了我國在人權保障實踐中的種種差距。然而《計劃》的出臺不可否認其進步意義。與“躲貓貓事件”相對,《計劃》中再次聲明并強調“被羈押者的權利”,并以獨立一節(jié)的方式表明一系列舉措,這是積極方面。消極方面可以看到,“分離已決羈押和未決羈押”、“少年和成年分開關押”、對“被羈押者人格尊嚴保護”等與《盟約》同步的規(guī)定在《計劃》中未得到明顯強調。
另外需要重視的是:計劃的發(fā)布機關是接受國務院授權的國新辦,因此《計劃》仍然只是行政機關的產物,不可避免地會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的在人權保障上的要求和規(guī)定難以單刀直入、有實質影響。
1.《 計劃》題目中的“行動”二字表明該文件具有與生俱來較強的執(zhí)行力,在側重闡明人權理論的同時更注重“行動”帶來的改觀;
2.《 計劃》規(guī)定了行動的時間段(2009-2010 年),側面表明國家機關在保障人權的行動上有了時間限制,免于“兌現(xiàn)承諾”遙遙無期;時間段也暗示了還會有新的《計劃》出臺——將會與時俱進地修改《計劃》,便于針對在特定時間解決特定問題(如“汶川地震相關人權問題解決”),也便于新《計劃》出臺時修改和改進舊《計劃》中存在的問題或過時的內容;
3.《計劃》比較務實,在導言和正文部分也一再強調“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本著務實精神,確保設定目標和措施切實可行”?!罢兄Z的人權保障水平較低”,可能正說明中國政府的“實事求是”,力求在可行的前提下逐步推進人權保障;
4.《 計劃》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待人權保障的謹慎和對社會各界參與的重視,引用美國人權組織對話基金會研究負責人約書亞·羅森茨魏希對《計劃》的評論:該計劃引人注目,因為與政府過去的人權報告相比,它似乎加入了更多來自學者、活動人士的意見和公民社會的其他一些要素。
四、人權非西方國家的專利
人權問題多年來成為外國勢力干涉我國內政的切入口之一,承認中國人權保障中存在的限制和不足并不會讓外國勢力的陰謀得逞,反而“不回避問題”態(tài)度反而會使中國政府抓取更多主動權。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西方“人權大國”美國、加拿大也并非在“人權保障”上就達到了應有的高標準,對盟約的實踐,美加兩國也存在國內法不成熟、甚至與盟約相抵觸的情形存在。有趣的是,同樣由國新辦于2009 年2 月26 日發(fā)布的《2008年美國人權紀錄》,其中指出:“美國國務院再次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權狀況進行指責,而對自己糟糕的人權紀錄只字不提。為了讓世界人民全面了解美國人權的實際狀況,敦促美國反思其不當作為,我們特發(fā)表《200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睆脑撐募信兜姆N種狀況表明,美國也并非所謂“人權大國”。人權并沒有地域性,人權當然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
完全一致的價值觀不一定適宜全球所有國家,因此我國更應該積極努力解決問題,積極闡明我國對人權理解,同時防止西方國家利用“人權問題”干涉我國內政?!队媱潯繁M管不可避免的有不足之處,但從其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和自信來看,也著實讓中國乃至世界的人權保障事業(yè)驚喜。
參考文獻:
[1]陳興良. 限權與分權: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警察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1).
[2]白桂梅.法制視野下的人權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Shesta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 in T.meron ed.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85.
[4]白桂梅.國際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