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作為新時代的科技結晶,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和沖擊,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影響;對策
一、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響
1.網絡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
網絡化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面對網絡技術信息化所帶來的機遇,提高工作效率,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業(yè)務,又懂網絡技術的新型思想教育工作者隊伍是當務之急。
2.網絡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
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受到挑戰(zhàn),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從形式到內容發(fā)生深刻變化。過去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重點是“事”,在思想上是防,措施上是堵。網絡信息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同時主張充分發(fā)揮個性為特征的教育。
二、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負面影響
1.互聯(lián)網上東西方思想文化沖突和網絡信息的復雜性、不可控性,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沖擊不可忽視
在因特網上,各種思想都可以跨國交流,傳統(tǒng)的思想“屏障”形同虛設,這些良莠混雜的政治文化道德思想信息對傳統(tǒng)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也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一方面,受網上一些思潮的影響,傳統(tǒng)理想崇高、信仰堅定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被弱化,甚至使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信仰迷失。另一方面,在網絡兩種文化的不平衡的沖突中誤認為西方文化先進、中國文化落后。大學生被這樣的假象迷惑后,就會淡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不利于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培養(yǎng)。
2.思想道德教育的難度加大
由于互聯(lián)網的虛擬性、開放性、自由性、共享性等特點,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對信息的掌握失去了優(yōu)勢。網上存在的不道德、不健康的行為,諸如網上暴力、網上犯罪、網上色情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駕馭的。因而,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單向“灌輸法”已不能適應當前形勢要求。
另外,由于網絡中人們的交往主要是人機對話或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如果學生過于迷戀網絡,必然阻斷或減少現實的人際交往,這將導致形成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會化性格。而在網絡交往中一旦上當受騙,輕則產生焦慮、苦悶和壓抑的情緒,影響心理健康和工作,重則容易對現實產生懷疑、悲觀和敵意的態(tài)度,失去對社會的信任。
3.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者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處于一種信息優(yōu)勢的地位,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比較容易樹立威信,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從而更加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網絡時代,由于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各種信息,所以教育者的信息優(yōu)勢幾乎不再存在。相反,教育者因忙于工作、家務等種種原因,在信息的掌握上反而時常滯后。因此,培養(yǎng)和造就一支既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規(guī)律又懂網絡技術的新型政工隊伍是當務之急。
4.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對大學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現實,互聯(lián)網讓大學與社會、與世界聯(lián)系更加廣泛而緊密,大學的圍墻將越來越具有形式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相對封閉的大學德育模式顯出了明顯滯后性的一面。傳統(tǒng)的大學道德教育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環(huán)境影響的重要性。只講遠大理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把專業(yè)教育和道德教育混為一談,用專業(yè)教育的方式進行德育,把道德與生活割裂開來,不容易被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大學生所接受。而互聯(lián)網卻以其現代化的手段和聲、圖、文并茂的傳播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導向影響很大,這不能不引起大學德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回應網絡挑戰(zhàn)的對策
我們應當充分認識互聯(lián)網的特點,實現互聯(lián)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促進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足發(fā)展,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堅持正確導向,確保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目標的實現
第一,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督與控制,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率。要在進行制度規(guī)定的同時,利用技術手段過濾和凈化網絡信息,摸清學生思想動態(tài),滿足合理要求,鼓勵正確的思想,抵制錯誤思潮,堅定政治信仰。第二,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引導大學生客觀分析與評價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tài),加強大學生的正面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政治鑒別力和自律能力。第三,通過網絡載體來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做好網上理論導向工作。在網絡信息時代,思想道德教育應由主體單純“灌輸”轉為雙向互動“滲透”教育。
2.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實現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以開放的姿態(tài),更新觀念,正確認識網絡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對象是人,應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在教育方法與手段的探索上,都必須尊重大學生的個性,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網絡最大限度挖掘和發(fā)揮他們。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網絡信息技術,掌握網絡的特征,認真研究“大學生網民”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變化,在此基礎上進行切實可行的道德教育。樹立網絡為德育服務的觀念,積極推進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繁榮與發(fā)展。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方式應由單向型向多向型轉變。在信息時代,因為人的主體性增強,單純說教的方式已過時,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隱性教育,由被動式思維方式向主動式思維方式過渡,以取得最佳效果。
3.利用網絡載體的優(yōu)勢,發(fā)揮網絡的德育功能,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樣化
第一,建立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站,推進校園網絡系統(tǒng)建設,占領網絡思想道德教育這塊新陣地。第二,在網站上增設具有吸引力的欄目以提高網站的點擊率。第三,運用網絡的交互性等有利條件,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教育途徑。鑒于大學生普遍困惑和關心的問題,組織專家、學者制作一些集思想性、教育性于一體的信息資源,在網上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評價。還可以利用網絡優(yōu)勢,改進“兩課”教學方法。第四,加強對大學生上網的引導力度,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校應多開展一些網絡知識的培訓,提高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唐景莉. 構筑網上精神家園[N]. 中國教育報,2000-10-09.
[2]肖琳益.王智勛.因特網喜中有憂[J].社會,1999,(1).
[3]孫偉平.賈旭東.關于“網絡社會”的道德思考[J].哲學研究,1998,(8).
[責任編輯:李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