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xiāng)土小說家沈從文無數(shù)次的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湘西,也談到了自己的藝術靈感主要來自于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那鬼魅似的人物和文化禮俗常襲上他的心頭。在其詩歌《還愿》里,就記錄了故鄉(xiāng)原始巫儺的盛行和熱鬧場景。本文即從沈從文的詩歌《還愿》著手探尋湘西儺戲的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還愿》;湘西;苗族;儺文化
一
儺文化,起源于遠古的驅鬼逐疫儀式,自古以來,湘西民間儺事活動就非常盛行,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萬物有靈”觀念產(chǎn)生的時期。苗族先民信仰多神崇拜的巫教,敬畏鬼神,認為人的靈魂不滅,祖先死后靈魂仍在,可以保佑后代子孫,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或多或少的包含著敬神驅鬼的成分。因此,人們通過各種祭祀活動、巫術手段和千回萬次虔誠的祈禱來通神、事神、祭神,獻美食、為鬼神擇偶、許愿等,并以此來討好、拉攏、親善鬼神,從而使鬼神心甘情愿地幫助人。[1]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祠必作樂鼓舞以樂諸神。”就已提到這一風俗習慣,其中“祠”即“祀”,“歌舞”指的是娛神、降神、驅鬼的歌舞,而非通常的歌舞。如要追溯其儺事活動的歷史淵源,《楚辭》相關內(nèi)容表明,屈原在流放沅湘時,就親眼目睹了民間的巫儺文化,創(chuàng)作了《山鬼》、《九歌》等作品,屈原的《九歌》就是巫師的“祭俗”活動。從那時起直至此上世紀二十年代,均可見湘西苗民“信鬼成俗,相沿至今”,在當?shù)孛缑竦男哪恐?,已?jīng)把儺事活動中的儺神當作自己本民族的神,因此這種跳神風俗在當?shù)亓鱾鞑凰?,在沈從文的《還愿》詩中就有所表現(xiàn)。
《還愿》全詩如下:“鑼鼓喧闐苗子老庚酹儺神,代帕阿妹花衣花裙正年輕,舞若凌鋒一對奶子微微翹,唱罷苗歌背人獨自微微笑。儺公儺母座前嗩吶嗚嗚哭,在座百人舉箸一吃兩肥豬,師傅白頭紅衣綠帽刺公牛,大缸小缸舀來舀去苞谷酒?!贝嗽娛巧驈奈?926 年寫的組詩《廣楚辭》里的一首,也是惟一公開發(fā)表的一首。在詩歌里,沈從文就用當?shù)氐姆窖杂涊d了自己幼年時親眼目睹的神巫驅邪除妖,祭祀祖先的禮俗和儺祭活動狂歡的經(jīng)過。詩中首句“苗子老庚酹儺神”其中“老庚”即為鳳凰方言中對苗民的禮貌稱呼,“酹儺神”即為用酒來祭奠儺神。儺是古代驅疫祈福、消難納吉的祭祀儀式,儺文化或稱為儺事活動的主神為儺公儺母,相傳儺神兄妹儺公儺母原是原始時代的一對兄妹,一次漫天洪水后僅剩兄妹倆,上天為了拯救人類于是讓兄妹成了婚,成了繁衍人類的始祖,他們的后世子孫祭祀祖先,祈求先祖保佑自己,就形成了“酹儺神”?,F(xiàn)在湘西一帶做的較多的儺事活動主要是還儺愿,迷信的鄉(xiāng)民“凡遇人口不安,六畜不旺,五谷不豐,財運不佳,瘟疫盛行,以及其它災厄、口角或見了怪異現(xiàn)象等等,巫師卜知犯了儺神,就要許愿酬儺。此外,如果沒有子女的要求子,也只有求儺神,經(jīng)巫師卜年平安無事,也是儺神之賜,都要許愿酬儺?!盵2] (P.178)鄉(xiāng)民在頭年向祖先儺公儺母許下心愿祈求保佑,三年之內(nèi)如若了愿,則認為是儺公儺母顯靈的結果,需備下三牲供品,延請巫師在戶主堂屋設下儺壇舉行還愿儀式,俗稱“還儺愿”?!哆€愿》即是作者記述湘西苗民還儺愿的場景。
二
儺壇敬奉的儺神眾多,主要的神是儺公儺母。其它的因儺事活動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而在安置神像時也有所不同,儺公儺母一般為木刻,置于堂屋儺壇正中,而其它不重要的神為木刻或圖畫張貼分列于儺公儺母的兩側,另三面面向觀眾。儺事活動的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謂之單儺;長的謂之夾儺,在民間,這種風俗一般要進行三天三夜以上。但不管儺事活動時間的長短,湘西苗民均把它作為一件大事來看待。沈從文在他的《湘西鳳凰》中也記載:“男巫用廣大的戲劇場面,在一年將近的十冬臘月,殺豬宰羊,擊鼓鳴鑼來做人神和樂的工作,集成人們的宗教情緒和浪漫情緒?!鄙驈奈男r候看過苗族的還儺愿儀式,村民幾百人手持火把參加。[3] (P.204)沈從文在《我所生長的地方》一文中描述“歲暮年初,居民便裝飾紅衣儺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鳴”,[4](P.2)其中就談到了“還儺愿”的熱鬧場景。也正如作者在此詩里提到的“鑼鼓喧闐苗子老庚酹儺神”、“儺公儺母座前嗩吶嗚嗚哭”,“鑼鼓喧闐”可看出儺事活動是沒有管弦樂的,儺事活動必備的鼓樂是震耳的鼓和雙鑼,嗩吶也必備,除此以外樂器還需大缽、小缽和嗩吶等。由此配器,依照儺事活動的程序和苗巫的唱詞,配合專業(yè)鑼鼓師的節(jié)奏,明快的鑼鼓敲擊聲,使儺事活動高低起伏,再在高潮處配以響亮的鞭炮聲,使整個儺事活動高潮迭起、熱鬧非凡。儺事活動中的這些樂器均為發(fā)聲震耳、響亮的,這也為儺事活動的舉行制造了一定的熱鬧氣氛,正好符合農(nóng)村人愛湊熱鬧的心理。儺事活動中,苗巫往往都是度了職的老司公(苗語叫“鬧沙”),一般年齡都在七十歲以上。在詩中,沈從文寫道:“師傅白頭紅衣綠帽刺公?!?,儺事活動中,苗巫往往“穿鮮紅如血衣服,吹鏤銀牛角,拿銅刀,踴躍歌舞娛神。”[4](P.2)儺事活動中的苗巫頭戴天師帽,身穿對襟、背銹蟠龍的紅色天師袍,手執(zhí)鑲銀的水牛角或銅劍、令牌、綹旗等法器,大多戴雕刻粗放概括,奇特剽悍的柳木或白楊木做的面具。面具是角色轉換的必要手段,巫師戴上面具后,就變成了一個能夠溝通神靈的具有某種神威的角色。戴上面具,拿上法器的巫師就意味著神靈的附體,擁有了超自然的法力,成為了溝通人與鬼神之間的橋梁,神靈的使者和代言人。巫師口中喃喃有詞,唱誦儺公儺母的功績,并伴有反復的、大幅度的程序化的舞蹈動作,醞造出嚴肅、莊重的氣氛,使人感到一種粗獷、神秘的美。此為“請愿”的第二階段“開壇”。
沈從文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過,其中《神巫之愛》中描寫儺戲“開壇”“: 松明,火把,大牛油燭,依秩序一一燃點起來,照得全坪通明如白晝。那個野豬皮鼓,在五羊手中一個皮槌重擊下,蓬蓬作響聲聞遠近時,神巫上場了……。他手執(zhí)銅叉和鏤銀牛角,一上場便有節(jié)拍的跳舞著,還用嗚咽的調子念著娛神歌曲。在云石鎮(zhèn)的箭坪前成立了一座極堂皇的道場?!?/p>
接下來的階段為“開洞”,即進入儺戲階段,儺戲由驅鬼還愿、荒誕離奇表演給陰人看的“正戲”和表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給陽間人看的“外戲”。二者相互穿插,形成相對固定的程序。最引人注目的是“正戲”和“外戲”之外的絕技表演。如:上刀山、下油鍋、釘雞眼、鋼針刺喉等等,這是整個儺戲中觀賞性最強的,既可顯示其巫師的道法高超,又增加了儺戲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分別為“和壇勾判”和“勾愿送神”,巫師把主人許下的愿遞交愿官,由判官勾銷愿主人許下的愿,由掌壇師收兵送神。五個階段中后三個階段的場面最為精彩,在小說《鳳子》之中“神之再現(xiàn)”一章詳盡地描述了一場謝土還愿的儺事經(jīng)過。儺事活動眾人娛神、送神的場面,作者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在身穿鮮紅如血緞袍,手執(zhí)銅劍、牛角的巫師的帶領下,幾百號人去感受神仙降臨、鬼魅逃離的喜悅。牛角法號的嗚嗚聲,巫師刀劍揮舞的沙沙聲,巫師喃喃的咒語聲……另外,在金介甫寫的《鳳凰之子·沈從文傳》中也寫到沈從文幼時看儺:“苗族巫師開始唱贊美詩,準備迎神從天而降,巫師助手引喉唱歌娛神。在場男女老幼三百人也齊聲合唱?!盵3](P.204)苗民心目中也充滿了對神的出現(xiàn)的渴望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儺神身上,期盼儺神,由此達到了儺事活動的高潮。
詩中還提到“代帕阿妹花衣花裙正年輕,舞若凌鋒一對奶子微微翹,唱罷苗歌背人獨自微微笑?!逼渲袧h人稱呼苗族的年輕姑娘為代帕,阿妹是鳳凰漢人、土家人山歌中都用的叫法。年輕的阿妹歡天喜地的唱歌、跳舞,把它當作一盛大節(jié)日來對待?!霸谧偃伺e箸一吃兩肥豬”“大缸小缸舀來舀去苞谷酒?!边@些均寫到了湘西苗民看重儺事活動。除此以外,還因還儺愿是達成心愿之后的一種慶賀,因此,好友、親朋、近鄰皆來慶賀,愿主家還需備足雙份的豬羊雞魚、豆腐、糍粑和苗家苞谷酒等祭品,儺愿還完后,大宴賓客。
參考文獻:
[1]肖向明.原鄉(xiāng)神話的追夢者——論沈從文的原始宗教情結及其文學感悟[J].民族文學研究,2007,(3).
[2]凌純聲,黃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R].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
[3]金介甫.鳳凰之子·沈從文傳[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4]沈從文.我所生長的地方.從文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