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盤是以分割成數(shù)件的盤相攢組合為一個整體,由多個盛裝物品的盤子組合起來,是古時盛放各種果脯、干果的一種盒子,也可用作宴席上盛裝涼菜的盤器。許敏的《晚明城鎮(zhèn)商業(yè)的空間發(fā)展》中這樣論述:“設(shè)宴用攢盤,始于隆慶,濫于萬歷。初止士宦用之。近年即仆夫龜子,皆用攢盤,飲酒游山,郡城內(nèi)外,始有裝攢盒店?!笨梢姅€盤在明萬歷年間相當流行。它始于明代萬歷晚期,康乾興起,是康熙時期富有時代風格的器物。
攢盤這種工藝,成型較難,由于每組分別由幾十塊組成,需有極其嚴格的設(shè)計,并準確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燒成的個體組合嚴密,不留縫隙。自明代晚期出現(xiàn)以來,至康熙時發(fā)展為各式各樣,一組攢盤的組成,少則五個,多者達20多個。大多由內(nèi)外兩層、三層組合而成,構(gòu)成不同的形狀,可組成圓形、四方、六方、八方或葉形、牡丹花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式樣。紋飾以四時花鳥、人物、山水、吉祥話語和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題材為主。
攢盤多為漆器制品,漆的本色是黑、紅兩色,其他顏色是后代衍生出來的。明清是我國漆器史上一次有重大發(fā)展和革新的時代,多種技法和不同紋、地的結(jié)合,迎來了漆器之盛。到清代,漆器工藝以奢華為裝飾主調(diào)。鑲嵌螺鈿算是漆器中一種獨特的工藝,是用裁切的不同形態(tài)的螺片鑲嵌成花紋,螺鈿殼片,取材于螺鈿、老蚌、車螯、玉珧各種不同的貝殼,所以原料本身有厚有薄。但原料雖有多種,螺鈿漆器大體上可以分為厚螺鈿與薄螺鈿兩類。厚螺鈿一般呈白色、牙黃色,又稱“硬螺鈿”;薄螺鈿可泛出紅、粉、藍等美麗的光澤,色彩斑斕,又稱“軟螺鈿”。厚螺鈿只宜于填嵌家具及胎骨較厚的漆器。輕巧薄胎的器物,總是嵌薄螺鈿,但明、清兩代的漆案、琴桌、柜架等大件家具,也有嵌薄螺鈿的。有的還直接將螺片搗成細沙,灑貼于漆面上,從而形成閃光彩點。鑲嵌螺鈿漆器制作時先用生漆堆出花瓣形狀、浮雕效果后,再將螺鈿片刻制成花瓣狀,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再加推光。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但螺鈿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很顯貴氣。
甘肅省文物商店現(xiàn)藏兩件風格迥異的木胎揭蓋式攢盤,口徑24.5厘米,通體黑漆為地。內(nèi)按花邊形狀由五個小盤組成一個整體。盤蓋上詩文描金,繪有攀枝喜鵲,其上還鑲有形似梅瓣的銀白薄片,這銀白薄片正是螺鈿。這兩件清末攢盤,紋飾設(shè)計以喜鵲和梅枝為構(gòu)圖骨架,用特有的鑲嵌螺鈿為裝飾方法,圖案故事寓意為喜上眉梢,既有民族特色,又將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完美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