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延內涵傳承說是對認知語言學中隱喻和轉喻所涉及的兩個事物的映射關系的更進一步闡釋和說明。中國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轉喻現(xiàn)象,只有在譯文中充分的再現(xiàn)本體和喻體的外延內涵傳承關系才能使外國讀者正確充分的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和深義。傳承關系在譯文中的再現(xiàn)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通過慎重的擇詞。適當?shù)母膶懞歪屪g及增加必要的注釋來實現(xiàn)。
關鍵詞:外延內涵傳承;再現(xiàn);改寫
一、外延內涵傳承說的基本含義
隱喻和轉喻的認知研究已廣為人知。徐盛桓教授進一步闡釋了隱喻轉喻的映射過程中的認知運作機理。他把隱喻轉喻所涉及的兩個事物之間的映射現(xiàn)象看作是這兩個事物間的內涵和外延的傳承(徐盛桓2008)。內涵和外延傳承說認為喻體是根據(jù)本體的外延內涵內容所選擇和認定的,而被認定的喻體能引導人們對本體做出還原性闡釋的認知效果。然而讀者是否能夠根據(jù)喻體準確的還原出本體的內涵意義是由讀者的認知域決定的。由于文化和歷史的不同,在理解異國文學作品中的隱喻和轉喻時必然會存在由于認知域不一致而導致的文本理解障礙。如何使中國古詩詞的譯文既保存中國的民族和文化特色又能讓外國讀者很快的構建出詩中隱喻和轉喻的理想認知域?本文希望能通過王之渙的“涼州詞”的翻譯來分析古詩詞翻譯中如何通過構建理想認知域來實現(xiàn)譯文中喻體和本體之間外延和內涵意義的傳承,從而能透過譯文正確充分的理解原詩深義。
二、涼州詞中的隱喻和轉喻及其翻譯分析
從外延內涵傳承說來看,隱喻轉喻依靠的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相似性(隱喻)和相鄰性(轉喻)將兩個概念——作為本體(目的域)的概念(設為A)和作為喻體(原喻)的概念(設為B)~一進行認識上的聯(lián)系,從而獲得在認識上使B在一定條件,一定語境下對A做出“還原”的認知效果(徐盛桓2009)。外延內涵傳承說為古詩中隱喻轉喻的翻譯提供了個翻譯尺度和標準。譯文是否能與原文達到功能上的對等,是否能在譯文讀者群中構建出和原文讀者相同的認知圖示?這些都取決于譯文的選詞遣句是否能再現(xiàn)原文中的本體喻體的內涵外延意義的傳承。本文對比分析了許淵沖和王守義兩位學者的譯文。
第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中“上”的使用是謂詞隱喻現(xiàn)象。雖然該詞的直譯可以保存其謂詞隱喻的內涵外延傳承關系,但在翻譯時要注意選擇盡量與“上”這個動詞的隱喻意義對等的詞才能避免外國讀者產生不必要的誤解。王守義教授的譯文:“the yellow fiver rises in the tall white clouds”,“rise”一詞有“上升,上漲”之意,這個詞“向上”的意義過于強烈,容易引起誤解。許淵沖教授的譯文:“The yellow sand upfises as high as white cloud”,這里許教授把“黃河”理解成了對“風揚起的像河一樣的黃沙”的喻體。為了使“上”的隱喻含義能在譯文中得到體現(xiàn),我采用了“meander up”這個詞組來翻譯。“meander”意指“河流蜿蜒而流”用于描寫黃河看似在白云間迂回流轉還算合適。“上”這個概念用介詞“up”而非動詞來體現(xiàn),弱化了事物真的“向上移動”的概念。為了更突出動詞隱喻的存在,并譯出原文中“遠”的概念,在譯文中加入了“distancly”這一副詞來進一步突顯譯文中謂詞隱喻的存在。故第一句譯為:The yeHow fiver。distantly。meandersup among white cloud;”因此謂詞轉喻的外延內涵傳承關系可以在譯文中保留下來并通過翻譯過程中恰當?shù)摹皳裨~”來實現(xiàn)。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中“楊柳”是指稱轉喻,指“一首傾訴離別悲哀的古名曲《折楊柳》”。“怨”這個動詞本身是謂詞轉喻,指:“(用羌笛)吹奏悲哀的曲子來傳達哀怨的心情”。整個句子通過“怨”連接“羌笛”,“楊柳”構成了言語行為轉喻,通過反問句表達:羌笛何必吹奏傳達離別悲哀的《折楊柳》呢?喻指“戍邊士兵的哀怨和凄涼”。而第四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币庵福捍猴L是吹不到玉門關外的!把該詩的諷刺意境推向了高潮,也把言語行為轉喻運用到了極致。“春風”一語雙關。中西方對“春風”的相同認知域在于:“都會想到讓人溫暖,舒適的事物和感覺”。而本詩中“春風”的認知圖式特指的是“皇上的恩澤”。詩中用“春風不度玉門關”喻指“皇上的恩澤不及于邊塞”。整個句子也構成了言語行為轉喻。
王守義教授的譯文:
no needfortheqiangflute playing“poplar and willow”so sad a song the spring wind never comes to this place outside the yumen pass
通過增加“so sad a song'’釋譯了“楊柳”的指稱隱喻的本體含義“名曲《折楊柳》”,來幫助外國讀者構建必要的認知域來理解詩中的轉喻。兩句抒情詩句的翻譯準確的再現(xiàn)了原文的表層含義和內容,但對于構建理解轉喻的充分的理想認知域似乎還不夠。
許淵沖教授譯文:
Why should the Mongd flute complain no wiHows grow? Beyond the Gate ofJade n0 vernal wind will blow。
第三句的翻譯對原文進行了改寫,直接把哀怨意思表達了出來。通過改寫傳達了哀怨的意境雖好,但似乎理解有些偏誤。羌笛并非怨春風不來楊柳不生長,而是借《折楊柳》這首幽怨曲調來傳達戍邊戰(zhàn)士的離愁和憂思。而誤解的原因則在于沒有意識到或意識到了但沒有譯出“楊柳”的轉喻意義。不過許淵沖教授也許是為了詩的韻律美而特意忽略了對這個轉喻的翻譯而直接采用意譯來傳神。第四句兩位教授都直譯出了詩文的表層含義,而詩文真正要傳達的深層轉喻含義則需依賴于讀者自己的認知域。而外國讀者非人人都具備理解該轉喻及其詩篇中隱喻轉喻的理想認知域,所以整個譯文對于它真正的讀者群來講可理解性并不是很好。而詩歌本身也應該成為讓外國讀者直接構建中國文化、文學和歷史認知域的一個窗口。因此對言語轉喻的翻譯僅僅通過“擇詞”甚至“改寫”和簡單的“釋譯”來處理是不夠的。還應在采取“擇詞”,“改寫”和簡單的“釋譯”等手段基礎上,再在譯文后增加與詩不可分割的注釋,以便對詩中隱喻轉喻的內涵外延意義傳承的認知域的構建起到相當?shù)淖饔谩?/p>
基于以上理論的指導,學習并汲取了兩位教授譯文的優(yōu)點,得出了涼州詞的譯文如下:
Verse on Liangzhou
——Wang Zhihuan
The Yellow River,distantly,meanders up among white cloud;
Towns of fortress,loneIy,stand amid/against mountains proud。
Should the Qiang flute blow the sorrowful tune“poplar and willow snapped\"?
Never would the vernal wind caress creatures beyondthe Gate ofJade。
Note:①Qiang:an ancient nationality in China;Qiangflute:a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Qiang
②the vernal wind:a pun,also connotes the favor and benefaction from the Emperor。
③creatures:a pun,also connotes the garrisons inLiangzhou Fortresses,the western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
該譯文對于第一句的謂詞隱喻采用了慎重“擇詞”的手段來保證讀者對“上”這個動詞隱喻意義的理解。第三句通過使用改寫的方法再現(xiàn)了“楊柳”的本義,用釋譯的方法(增加了the sorrowful tune)解釋說明了詩句真正要傳達的幽怨感情,從而對整個詩句的言語轉喻進行了充分的翻譯。第四句通過把“不度玉門關”釋譯為“不愛撫玉門關外的生物”來傳達整個句子的言語轉喻。其中“creatures”一詞具有雙關意義,一方面指春風應該吹到的大地萬物,另一方面喻指可憐的戍邊戰(zhàn)士,他們同其他“creatures”一樣得不到“春風”(該詞的譯文the vernalwind由于creature的雙關意義,其本身的雙關含義也更容易理解了。)的恩惠。而“春風”的雙關含義除了通過“creatures”暗示外,也通過使用“caress”這個動詞來暗含了“疼愛,恩惠”之意。另增加了注釋幫助讀者準確的構建理解原詩所需的背景信息,從而在譯文中再現(xiàn)了原文中隱喻和轉喻的本喻體之間內涵外延意義的傳承,使即使沒有太多知識背景的外國讀者也能領會該詩真正要傳達的含義。
三、結論
從以上涼州詞翻譯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注意到詩中的隱喻轉喻現(xiàn)象,或者意識到了但在譯文中不能有效地表現(xiàn)出來,那么原文中喻體和本體之間的外延內涵傳承不能在譯文中再現(xiàn)出來,這樣喻體和本體之間的傳承就由于翻譯不當被中斷,從而導致讀者理解到的只是喻體的表面意義,而不能領會到喻體的內涵意義。要想使譯文不中斷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內涵外延意義的傳承,必須保證讀者具備對某個隱喻轉喻的認知域。理解隱喻和轉喻的認知域是動態(tài)的,是需要隨時構建的。個體非理想認知域具有Langacker提出的動態(tài)性。每個人的個體認知域都具有隨時進行動態(tài)識解的認知域構建能力。因此只要文本和語境能夠提供充分的信息來引導讀者去構建理解隱喻和轉喻的認知域,也就是引導讀者完成隱喻和轉喻中喻體和本體之間內涵和外延傳承關系的構建,那么該隱喻或轉喻就能夠被正確充分的理解。這對詩歌中隱喻轉喻的翻譯提供了翻譯標準:即譯文必須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幫助讀者構建理想的認知域,從而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本體喻體內涵外延的傳承。慎重的擇詞,適當?shù)母膶懀屪g,必要的注釋是實現(xiàn)本喻體內涵外延傳承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