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大批募集到善款的社會組織不能獨立分派有關資金,巨額捐款向政府集中;與此同時,曾在救災一線發(fā)揮作用的NGO,因資金匱乏黯然撤離災區(qū)
距離汶川大地震一年有余,一份調研報告揭開了中國慈善捐助機制令人尷尬的現(xiàn)實問題——公眾以井噴式的救災熱情募集了760億元款物,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了政府部門,無論是使用方式還是效果,目前都難有明確的“交待”。
在8月12日舉行的社會組織“5·12”行動論壇上,名為《響應汶川——中國救災機制分析》的報告,披露了一組調查數據:三分之二的捐贈人對所捐贈資金的使用流向并不了解。上述報告顯示,來自民間的善款有八成以上進入了政府的財政專戶;同時,對口援建項目的經費,本應來自援建政府上年度1%的財政收入,但根據報告披露的調查數據,這些項目經費的50%-60%也都來自慈善捐款。
此外,社會捐款中的絕大部分和政府財政資金一并使用,并按政府預算來執(zhí)行,其蹤跡最終淹沒在以硬件投資為主的政府項目當中,細節(jié)無從得知。
對此,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對《財經》記者稱,之所以最終由政府來執(zhí)行來自公眾捐款的慈善項目,其實是由目前的體制決定的。
在慈善資源過度集中于政府部門的同時,民間力量急劇萎縮。一些NGO(非政府組織)對此呼吁:重建階段,災區(qū)需要大量的軟件服務,應建立機制令民間組織充分參與。同時,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捐贈資源,催生本土化的社會力量,仍有待政府、民間組織與社會公眾合力探索。
民間善款向政府集中
汶川大地震760億元民間捐贈款物中,除去折價為100余億元的物資,資金為653.52億元。這些善款最終流向了政府部門和紅十字會、慈善會及少量公募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截至2008年11月,政府部門直接接受并使用的社會捐贈資金達379.33億元。據報告統(tǒng)計,這部分資金占當時社會捐贈資金總額的58.13%。另外270多億元捐贈進入了社會組織。
根據中國法律法規(guī),有權進行救災募捐的社會組織主要分為三類:紅十字會、慈善會系統(tǒng)和其他公募基金會。按照規(guī)定,其他機構和社會組織接受的捐款,或上繳民政部,或繳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中華慈善總會。
然而,大批募集到巨額善款的社會組織,未能獨立分派這筆資金。報告顯示,在地方層面,非災區(qū)省份的地方紅十字會、慈善會和公募基金會,其絕大部分資金由政府統(tǒng)籌用于災區(qū)重建。尤其是在承擔著對口援建任務的省份,社會組織收到非定向資金,基本都轉入當地政府的財政賬戶,甚至有部分省份將社會組織接收的定向資金也轉入,由負責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定向要求使用。
有觀點認為,政府包攬慈善資金的使用,忽略了基金會等機構的獨立性。根據報告調查,汶川地震的社會捐贈資金中,只有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華慈善總會和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所接受的社會捐贈資金,是由這些民間組織自行安排使用的。這筆資金大約有74.11億元,僅占到整個救災捐贈的11.36%。
而這11.36%的資金,在實際操作中,仍多由政府執(zhí)行。報告以中華慈善總會為例,它對于捐贈資金的使用,通常采用逐級下?lián)芊绞?,由各級慈善會與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簽訂協(xié)議。至于定向資金,還需要再增加一個捐贈方、慈善會和地方政府三方協(xié)議。最終由地方政府實際執(zhí)行項目,基層慈善會只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
王振耀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部分善款的確應該由慈善組織自己操作,但是項目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工作成本”,而公眾對此往往缺少認識,要求自己的捐款悉數用于指定的項目,不允許社會組織提取管理費用。在救災過程中承受巨大壓力的紅十字會及一些公募基金會,只能選擇與政府合作,不僅轉移資金風險,更轉移了項目的運作成本。
據報告保守估計,本次汶川大地震的社會捐贈,80%以上都集中由政府部門分派。王振耀表示,進入政府的善款其實有專門的賬戶。而根據報告,這筆進入財政專戶的民間善款,在使用中卻仍然和政府財政資金混同,大部分落地即為政府項目。
善款使用存遺憾
在汶川大地震善款使用過程中,信息披露情況仍然不盡如人意。
“按照國家規(guī)定,披露的信息應該包括捐贈款物的接受情況、使用情況,接受單位或部門還應該披露發(fā)放的程序與流程。作為政府部門,還應該披露包括救災捐贈監(jiān)管的詳細信息?!必撠熒鲜龃壬瀑Y金流向課題研究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鄧國勝對《財經》記者說,當前的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都沒有嚴格按照規(guī)定要求披露信息。
王振耀表示,提高透明度,誰接受捐款誰公示,應該是未來的改革方向,民政部也發(fā)布了相關公示捐款的文件,但是大部分慈善組織并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靶枰油该鞯男畔⑴叮詫栀浫擞幸粋€合理的回饋?!?/p>
除了透明度問題,鄧國勝還向《財經》記者指出,民間善款由政府集中使用,效率并不是問題,使用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審計署于2008年8月4日發(fā)布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災資金物資審計情況公告》顯示,部分災區(qū)集中建設過渡安置的活動板房,與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要不適應。安排受災群眾高密度、大規(guī)模集中居住的做法,造成農民遠離承包地,生產生活半徑過大等諸多不便。個別地方活動板房已出現(xiàn)閑置,如都江堰市個別安置點已建成的活動板房閑置4011間。
因為與民眾“實際需要不適應”而帶來的資源浪費,不止這一例。2009年1月1日,四川成都彭州市通濟鎮(zhèn)天生橋村舉辦了一場“過新年搬新家慶?;顒印保摯?1組的160位村民搬進了新房。然而,新房沒有廚房、廁所,也沒有雞圈豬舍,有些村民又悄悄搬回了原來的簡易棚戶。
《財經》記者在災區(qū)采訪時也聽到村民們的抱怨,政府為其修建了整齊劃一的樓房,而習慣于獨門獨戶居住的農民根本不愿意搬進遠離田地、沒有棚圈的樓房中去。
“政府使用資金不細膩,是資金集中在政府部門最大的弊端?!蓖跽褚颉敦斀洝酚浾咛寡浴?/p>
“政府的投入都在基礎建設上,缺乏有針對性的、細膩的項目去滿足災區(qū)民眾的需求。慈善組織則能夠提供很多人性化、靈活的服務,去提高民眾的滿意度?!蓖跽褚餐?,民間組織的參與,能夠彌補政府投入的不足。
鄧國勝強調,民間組織和政府之間應該是合作互補的關系,“而現(xiàn)在絕大部分資源流向政府,民間組織的多元性、創(chuàng)新性無法體現(xiàn)?!?/p>
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蕭延中表示,在抗震救災的初期,政府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和統(tǒng)一的調配系統(tǒng)是非常有效的,但在災后重建的中后期,應該轉向“社會主導、政府支持”。從國際經驗來看,這一階段是NGO參與最廣泛深入、優(yōu)勢最突出的階段。
基金會對接草根NGO起步難
就在這需要社會組織大力參與的階段,草根NGO和志愿者們卻因為資金的匱乏,大批撤出了災區(qū)。
2008年7月,緊急救援階段結束之后,甘肅省怡欣心理咨詢中心準備在甘肅省文縣成立一個工作站。此前兩個月,他們針對文縣的中小學生和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村民,已連續(xù)開展了三次心理救援及培訓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并做了很多基礎工作。但此時,他們的活動經費已經嚴重透支。由于經費耗盡,怡欣心理咨詢中心只好撤出,留下一名工作人員以協(xié)作的方式繼續(xù)進行心理輔導工作。
這并非個案。四川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郭虹估計,曾奔赴四川一線參與救災的300多家民間組織,現(xiàn)階段只有50余家尚在堅守。而曾經潮涌般趕赴災區(qū)的300萬志愿者,至今仍堅持服務的不足5萬人。
“民間善款本來是為了彌補政府服務的不足而集中起來的公共資源,但由于資源向政府的集中,民間組織得不到資源,很難在災區(qū)提供有效的服務?!惫缯f。
仍在災區(qū)堅持服務的大多數草根NGO,其資金大都來源于境外基金會的資助。但這種模式存在隱患?!安莞鵑GO的工作以境外組織的喜好為主,價值觀容易被境外組織所引導,而境外組織的價值取向并不一定適合本土的情況?!编噰鴦僬f。
要讓草根NGO吸納本土資源,基金會與草根NGO的對接,成為可行路徑之一。
當前,絕大多數的基金會都習慣于與政府合作。民間善款通過基金會進入政府財政,由民間組織購買政府服務,成為善款使用的普遍模式。但成長中的草根NGO,也逐步培養(yǎng)起了較強的執(zhí)行能力。讓慈善機構和基金會轉而與草根NGO對接,成為一場制度的革新。
2009年8月13日,一場公益項目交流展示會在京召開。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等七家基金會的公益項目招標信息紛紛發(fā)布,招標總額達到2000萬元人民幣。此種由基金會出資,向草根NGO購買服務的模式,已有過零星嘗試。
“整個公益事業(yè)是個產業(yè)鏈。一方面,基金會可以籌款,是供應方;另一方面,草根NGO提供服務,是支出方。我們嘗試的就是把二者連接起來?!蹦隙脊婊饡貢L徐永光表示。
當然,中國的NGO也存在種種現(xiàn)實問題。鄧國勝說:“民間組織能力有限,良莠不齊,資金的使用并不一定比政府高效。”草根NGO自身能力不足,成為基金會與草根NGO對接模式的最大阻礙。
2008年下半年,紅十字基金會從13億元賑災捐款中拿出2000萬元,分三輪公開招標“5·12”災后重建項目,但最終僅落實了1700萬元。中國紅十字會副秘書長劉選國表示,到第三輪招標時,優(yōu)秀的項目已經不多,最后都“比較勉強”。中標的15個單位中,有三分之一的單位項目實施不是很好?!斑@些機構的能力有些問題,從策劃到執(zhí)行,到項目執(zhí)行規(guī)范化,都有欠缺,不能夠按照合同約定以及項目申請的程序來履行責任?!?/p>
不過,慈善資源的開放,必然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而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將是更為重要的一部分?!百Y源集中在政府手中,是壟斷性資源;資源向民間組織開放,便是競爭性資源——這意味著公開、透明和高效?!毙煊拦庹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