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已開始實施。新課程要達到 “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對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xiàn)狀觀照的同時深感責任重、困難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必須與時俱進,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貫性。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促使教師在對自身“教”的方面反思的同時,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學生“學”的方面。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校 教學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低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學中存在著重灌輸,輕啟發(fā)、引導,更輕學法引導;重記憶,輕思維;重單一口授,輕多種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輕研究學生;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教育;重校內,輕校外;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重理論知識,輕實踐環(huán)節(jié)等問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的政治課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重疊,在層次上有較高的提升。這就要求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講授時既要突出理論的系統(tǒng)性,又要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和認識水平。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很少關注中學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不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想實際,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學生有“吃剩飯”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唱獨角戲”,沒有充分調動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能動作用。
二是教育方法的單一性。我們通常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看作是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方法上,由于簡單地信奉列寧“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不能在工人頭腦中自發(fā)地產(chǎn)生,而需要灌輸”的教導,而過多地采取灌輸?shù)姆椒ā?/p>
三是教育思想的片面性。有人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遵循教育對象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小學階段講故事,大學階段講理論。這一點沒錯,關鍵是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備課,而忽視備“人”;只講抽象理論,而忽視人的具體實踐;注重文本的邏輯性,而忽視人的發(fā)展需要;強調文本意義的闡釋,而忽視社會實踐等。概括地說,就是只重文本,不重人本。
二、自主學習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首先,自主學習體現(xiàn)了注重素質教育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學習和自主發(fā)展。學會學習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培養(yǎng)目標。當代社會科學技術飛快發(fā)展,知識更新和知識激增速度也隨之加快,知識的學習越來越成為一個終身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會學習,學會思維,樂于不斷獲取新知識和主動探索,善于搜取、辨別和加工各種可得信息,能根據(jù)自己的個性設計近期的發(fā)展方向和計劃,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現(xiàn)代社會的“頂尖級”素質。
其次,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弊灾鲗W習中“我要學”的積極態(tài)度,“我會學”的樂觀自信,對學習內容的自我籌劃及對學習目標的不懈追求這種學習能力都是學生受用終生的財富。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弊鳛橐幻髮W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方法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由“學會”變?yōu)椤皶W”。
最后,自主學習是承接中學新課改目標,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中學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作為教改的三維目標。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不只是注重學生掌握知識這一結果,更注重學生在獲取知識時的內心體驗,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研究性、自主性學習。這些教育理念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大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繼續(xù)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fā)揮它本身應有的育人功能,就必須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 “愿學”、“樂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認識,鍛煉能力,真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初步探索
(一)寬容接納,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
提供和創(chuàng)造一種促進學生積極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氛圍——安全、友善、寬容、鼓勵、民主、自由、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還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包括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的環(huán)境氛圍,創(chuàng)設輕松、自由的學習心理氛圍,創(chuàng)設民主、探究、奮進、合作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創(chuàng)設寬松、自主的成長環(huán)境。而這些方面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師的語言包括體態(tài)語言反映出來。如對大一新生第一節(jié)課,教師在做自我介紹后,鼓勵學生做自我介紹,架通平等交流的橋梁;在講完一個問題后,要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不要以“聽明白了嗎?”來發(fā)問,用“不知我是否表達清楚了?”、“你有什么想法?”等會更好;對于課堂提問,有的同學的回答可能和標準答案有較大距離,但是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首先應該對學生的真誠做出肯定,接下來對學生進行引導等。通過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更具有親合力,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信任,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才會有實效。
(二)興趣培養(yǎng),喚醒自主意識
1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睈垡蛩固挂舱f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確實來自于問題與質疑,因此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懸念,設置疑點,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誘人的學習情境。如在講繼承法中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區(qū)別時,先舉例說一位畫家有家產(chǎn)許多,家中有兒子、兒媳和孫子。兒子收入甚少,兒媳下崗,孫子對其父母也不孝。畫家和其兒子均病危。兒子在畫家去世前五天已去世,但兒媳卻想方設法將丈夫的死亡時間改在畫家之后。敘述完案例,提出問題,兒媳為什么要變更丈夫的死亡時間?話音剛落,安靜的教室一下子熱鬧了,議論紛紛。這時可以讓學生發(fā)言,指出其中的錯誤,歸納出:兒媳變更其丈夫的死亡時間實質上是將代位繼承變?yōu)檗D繼承,為了繼承一部分遺產(chǎn)。課后,不少學生都認為這樣上法律課很有意思。
2不斷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情趣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點,教師只要善于挖掘,總能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如課前講“蘇格拉底的兩道考題”的故事,使學生懂得成功在于堅持和在追求目標時要把握好選擇度的道理。如講到行政法時,學生就能夠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把案情再現(xiàn),生動形象,課堂氣氛活躍。講人生價值選擇時,先讓學生做了一個假如你是避難所的負責人,地球即將毀滅,現(xiàn)有12個人,但只有6人只能獲救,你任何選擇?這樣的游戲,使學生認識到價值選擇是主體自覺的活動的道理。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多樣性,并針對學生心理,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過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變換講課方式,還可以運用表演形式、競答比賽形式、游戲形式以及多媒體教學,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啟迪學生的思維。
3體驗成功,享受樂趣
“我愿學”的積極態(tài)度一方面基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愉悅的情感體驗密不可分。如果一個人總是聽命于他人的安排,沒有獲得自主的權利,他就無法發(fā)展起自主的能力。學生是有著獨特個性、鮮活生命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自己的是非判斷、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的成長背景。課堂,應成為伸展自我的生命靈性、張揚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舞臺”,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和諧共舞,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在講到我國基本的法律制度時,以自然班為單位,每一個班圍繞一個法律制度,從案例再現(xiàn)、法律知識解析、現(xiàn)場答疑、人生感悟四個板塊展開。鼓勵每一位學生參加,并根據(jù)其參與程度給予獎勵。表現(xiàn)突出的班級再到其他班展示,極大地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信心激勵,激發(fā)自主力量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至理名言:“我本自卑?!蔽蚁脒@句話用在中間層次學生身上是最恰當不過了,他們一方面感覺到自己有某些能力,另一方面又不確信自己是否真有這些能力,所以他們渴望有自身以外的力量來幫助他們確認這種能力,教師便是確認這種能力的外在力量。因此,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的形式有很多種,第一,語言激勵,我們在教學中,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成果,這樣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評、緊張的情緒,容易抑制學習的積極性。第二,期望激勵,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如果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每位學生的認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這種期望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潛能,并轉化為積極實踐的動力。第三,情感激勵,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情緒良好,大腦皮層就會處于積極思維狀態(tài),就易于激發(fā)思維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所以我們應和學生建立真誠的友誼,用自己的真情點燃學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溫暖每一位學生。真誠,無私坦蕩的微笑,激起的是學生樂觀、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點燃的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幾點思考
第一、把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全面發(fā)展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因材施教為方法的教育。它重視了人的發(fā)展性和主體性:在目的上,強調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生動活潑的個性化發(fā)展;在過程上,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處理上注意與中學的銜接,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在教學方法上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
第二、要轉變教育觀念
其一、轉變教育職能觀。“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教育的基本職能不僅是向學生傳授雙基,更是要幫助學生構建學習基本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它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最終目的的。
其二、轉變教師觀?!秾W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xiàn)在教師的職責已經(jīng)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激勵。要適應這一轉變,教師角色需要至少發(fā)生這樣一些變化,由傳遞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
其三、轉變教學觀。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采取的是“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灌輸方式,教師一統(tǒng)課堂,教師完全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自主學習就是要把教學過程當作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的過程,而學生更應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索者。
第三、要丟掉幾個擔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有這樣一些顧慮。
一是擔心采取學生表演等形式是教學方法上的“小兒科”。不少教師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宣傳黨的政策,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世界觀和提高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圣殿,課堂豈能嘻嘻哈哈!小學政治課可以講故事,大學的政治課就應該講理論。但是一本正經(jīng)的講理論學生根本沒聽還不如通過講故事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二是教師擔心自己在教學中信息優(yōu)勢地位受到挑戰(zhàn)。有些教師對教材內容十分熟悉,但對授課對象了解不夠,不知道學生會提出一些什么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始料未及的問題產(chǎn)生尷尬,教師不如按照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一講到底。其實,在今天的信息時代,教師與學生在信息占有上的不對等現(xiàn)象已不存在,以前是“聞道有先后”,在今天,就沒有先后,教師的優(yōu)勢不是表現(xiàn)在信息占有上,而是對信息的分析上,這就與教師的文化視野、理論功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