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我們抵達克拉科夫。一覺醒來,我們就到達了一個氣候溫和,語言里充滿了輔音、隨處可以感受到歷史氣息的國家,我們喜愛的詩歌、甜菜、香腸、伏特加、美麗如畫的楊樹林在等待著我們。
初識波蘭
克拉科夫機場外,出租車司機站成一排,統(tǒng)一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很快,我們乘車穿過狹窄的街道、燈光明亮的公園,還經過了維斯瓦河,最終來到鋪滿鵝卵石的卡諾尼恰大道。這條大道是以曾住在皇家宮殿的牧師的名字命名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就曾經在這里住過,而我們要住的地方也在這條美麗的大道上。我們住的哥白尼酒店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的裝修可謂是古典和現(xiàn)代的完美融合。曾經的庭院已裝修成大堂,陽臺上懸掛下來嫩綠的植物,溫暖的燭光在桌上搖曳著,大堂里中央有一架大鋼琴,仿佛在靜靜地等著肖邦歸來再彈奏一曲瑪祖卡舞曲。經理熱情地為我們介紹著賓館里15世紀的天花板、教堂神父留下的壁畫、植物畫和16世紀的哥特式贊美詩。
走出賓館,我們沿著壯觀的華威爾皇家城堡漫步,走進了一片綠色的海洋——普朗蒂公園。1807年,波蘭拆掉了中世紀的城墻和排水管,建成這個公園。它環(huán)繞老城,已成為人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一路上,我們經過一家烏克蘭飯店和幾家珠寶首飾商店,還碰到了很多散步的當?shù)厝恕?/p>
我的朋友愛德華說這些克拉科夫人長得很像他的表兄妹。愛德華是在明尼蘇達的波蘭區(qū)長大的,他的祖父母是在不同時期從波蘭北部卡舒布移民來到美國的波蘭人,所以在波蘭他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親切感。
回到酒店,我們享用了一頓溫馨的燭光晚餐,就為今天的旅程畫上了句號。服務員為我們送上點綴著黃瓜冰糕的麻辣鮭魚、蔬菜鮮蝦餡的波蘭餃子、鴨肉、燒朝鮮薊、還有歐芹冰淇淋,色香味俱全。如果當晚的菜單上有香腸和土豆的話,也一定會被大廚做成豐盛的大餐。
克拉科夫的早晨
第二天早上出門時,整個城市也剛剛蘇醒。幾乎在每個街區(qū)都可以買到波蘭的特色早餐:各種形狀和口味的椒鹽卷餅。在食品店,可以買到摻雜著洋蔥或者培根的豬油、薄片的香腸、大塊的血腸、小塊的火腿和熟肉,還有各種口味的果醬。這些果醬讓我想起來到波蘭時愛德華說的第一句話,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果樹?!?/p>
克拉科夫的中央廣場是歐洲最大的廣場,只有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可以在面積上和其媲美。雖然所有老城建筑都受到不能高過教堂的規(guī)模限制,但是克拉科夫的中央廣場卻依然能讓人驚嘆連連,保存完好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筑不禁讓我有一種被淹沒在歷史中的感覺。這個在二戰(zhàn)的硝煙中幸存下來的城市,舊世界的氣息依然濃郁。
我們享受著波蘭四月份的一個溫暖清晨。周圍有人喝著咖啡,有人沐浴著陽光讀報紙。克拉科夫是個學生城,有17萬學生,他們很多都在四處溜達抑或是聚在一起喝著啤酒。
廣場中央有一座始建于13世紀的紡織會館,現(xiàn)在已改為商場和博物館,陳列藝術品,出售紀念品,里面還有著名的19世紀的諾沃羅斯基咖啡館。年代更為久遠的羅馬式圣阿德爾伯特教堂則安靜地佇立在廣場一角。尖塔、角塔、高塔……,我愿在這廣場的每一個角落里駐足停落,細細觀賞。
圣瑪麗教堂和19世紀詩人亞當·米茨凱維奇的雕像在兩邊俯瞰廣場。雕像下已經成為人們會面的場所。廣場另一面是圣巴巴拉教堂,已經有很多人在教堂禱告。在教堂旁邊是著名的恰托雷斯基博物館,達芬奇的名畫《抱銀鼠的女子》就陳列在這里。前兩年,波蘭還拍攝了一部喜劇電影《盜走達芬奇》,講述了圍繞這幅畫發(fā)生的有趣故事。
在廣場上,吉普賽人彈奏著吉他在表演,小商販坐在長凳上,籃子里裝著新鮮的食品:各種形狀的面包、雞蛋和奶酪。書店門外擺著五顏六色的明信片和書籍,讓人很有翻看的沖動。我們隨便進去了幾家,里面有我們很喜愛的詩人的詩集,比如辛波斯卡和切斯瓦夫·米沃什。
結束了早晨的游覽,我們在一家著名的糕點店美美地享用了焦糖核桃撻和榛子奶油撻。對甜點一向挑剔的愛德華贊嘆道:
“這和巴黎的一樣好吃!”而喜歡咖啡的我對這里味道醇厚的意大利濃縮咖啡更感興趣。
無法磨滅的傷痕
接著,我們來到卡斯米爾大帝在1335年建立的獨立小鎮(zhèn)——卡奇米日區(qū)。1495年猶太人被驅逐出克拉科夫后定居在這里?,F(xiàn)在當?shù)氐膱罂s志都認為卡奇米日區(qū)是波蘭的明日風尚之區(qū)。廣場周邊綠樹環(huán)繞,有咖啡館、兩個猶太教堂,還有供應猶太食物的飯店。進入一座猶太教堂,兩個猶太法師正在默讀《摩西五經》,愛德華還得到了一個禱告戴的圓頂小帽。教堂里面燈火通明,但是毗鄰教堂的那個曾被德國人毀壞又重建的公墓卻異常寂靜??ㄆ婷啄繀^(qū)見證了克拉科夫被割裂的猶太文化遺產,這也是那些被迫遷移到猶太人區(qū)后命運更加悲慘的猶太人僅有的一點遺產。
隨后,我們又到了普格茲區(qū)。若不是曾經閱讀過在這個地方所發(fā)生過的英勇而又壯烈的事件,我就不可能體會到它的特殊之處。猶太區(qū)英雄廣場上的紀
念碑紀念著曾在這里聚集并被遣送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廣場上有70把金屬制椅,象征著1萬8000名猶太人從猶太區(qū)被押送到集中營而棄置的家具。廣場上還有塔杜施-潘吉維茨的藥店。這位勇敢的藥店主人和3位女員工戰(zhàn)時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了猶太區(qū)里的猶太人,為他們供給藥品,提供信息。類似這樣的傳奇以及電影《辛德勒名單》所描繪的情節(jié)其實都只是那段心辛歷史中少有的一點點勝利。廣場對面的綠色建筑曾是猶太人的抵抗總部,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披薩店。
我們請了一個導游帶我們去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比爾克瑙集中營。奧斯維辛用玻璃墻隔離做成展廳,展出近兩噸囚犯的頭發(fā)和集中營里小姑娘穿過的鞋子。在犯人的營房,導游指給我們看睡在上鋪的人寫在天花板上的名字。在兩大集中營,共有110萬猶太人和至少7萬名非猶太波蘭人遭受迫害。波蘭330萬猶太人中,只有30萬人在戰(zhàn)爭中幸存。180萬非猶太波蘭人,包括普通百姓、抗戰(zhàn)士兵和知識分子也都死在了納粹的手里。在一個展廳里,掛滿了死難者的照片,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預見了自己的命運。親眼見到這一切讓我對納粹的殘酷暴行有了更直接的了解,更深刻的觸碰到曾在這里消亡的靈魂,這和看書的體會是完全不同的。
奧斯維辛的草地和樹木或許減少了些許壓抑,而比爾克瑙集中營更為黑暗。導游說,在50個集中營中,比爾克瑙是克拉科夫地區(qū)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集中營。德國人燒毀大樓和銷毀罪行逃跑后,焚尸爐的煙囪卻依然在平地屹立,足以告知世人真相。導游帶我們參觀了營房和廁所,向我們介紹說廁所的守衛(wèi)是有獎勵的,因為他們要在犯人的排泄物中尋找之前被吞下去的珠寶。
比爾克瑙外,我們看到有幾個人正在附近的菜地里采摘生菜。難道歷史已經如此塵封,讓這餐桌上的菜肴沒了一絲硝煙和戰(zhàn)火的痕跡?我不禁想起曾獲得諾貝爾獎的辛波絲卡的一句詩:遠方的戰(zhàn)爭啊,原諒我?guī)Щɑ丶摇?/p>
在墓地感受文化
第二天早上,我們首先去了1803年執(zhí)政的奧地利人在克拉科夫老城外建造的克門塔茲-拉科維奇公墓。奧地利人認為把公墓建在住宅區(qū)會讓人害怕,但是我愿意在公墓里走走。在我看來,公墓的設計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種文化,而且公墓的環(huán)境都很幽靜美麗。在路邊一片哥特式教堂中,李子樹和櫻桃樹枝繁葉茂。導游說我們可以在那停留一會,但是我們直接去了諾瓦胡達,克拉科夫75.7萬居民中,有20多萬都住在那里。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曾在這個距離克拉科夫中心僅9.6公里的地方發(fā)展過污染嚴重的重工業(yè)。工人家屬們紛紛搬到這個規(guī)劃好的地區(qū),結果看到的卻是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和嚴重的污染,甚至連一座教堂也沒有,他們的幻想很快就破滅了。60年后的今天,那一片灰色的建筑群依然簡樸,不過周圍的樹木已經很茁壯了,開闊的區(qū)域使這個地區(qū)看起來比以前舒服得多。雖然煉鋼廠的污染還沒有完全得到整治,但是再不會排出黑色的煤煙了。這里的中央廣場是按照羅馬波波洛廣場的形狀建造的。仔細觀察,還可以在欄桿和玻璃上找到文藝復興的印記。
諾瓦胡達旁邊是我最喜歡的克拉科夫教堂,它曾經是13世紀西多會修道院的一部分。當年在這附近的一條河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十字架,所以就把教堂選址在這里。教堂里保存有上百件還愿物和16世紀的壁畫。來膜拜圣瑪麗雕像的朝圣者走平了大理石路。更令人驚奇的是,教堂兩邊過道的天花板和拱形圓頂上都是傳統(tǒng)的人物和花草設計,已經顯示出新藝術形式的萌芽。
土葬是波蘭人的傳統(tǒng),全國共有250個墓地。最早的可能始于史前或凱爾特人時期,不過沒人知道確定的日期??死品蚺赃叺哪沟厥怯脕砑o念第一個國王克拉克的,克拉科夫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但是挖掘的結果卻沒有跡象表明克拉克國王的遺體埋在下面。還有一個墳墓是紀念克拉克國王的女兒溫黛公主的,她為拒絕嫁給德國王子而投河自盡。我們還開車來到紀念波蘭獨立英雄薩丟斯·科什烏茲科的墓地??剖矠跗澘埔彩敲绹毩?zhàn)爭的英雄。他是一位勇士,也是防御工事的工程專家。他的技術應用到了很多戰(zhàn)爭中,包括紐約的薩拉托加戰(zhàn)役。聽說科什烏茲科的墓地中的泥土就有一些來自美國,來自那些他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
傍晚,我們最后一次來到克拉科夫老城申心的安科拉飯店。主廚亞當用梅子、櫻桃等各種果醬做菜,向我們完美展示了如何重新演繹經典:他把鹿肉和洋蔥、葡萄果醬一并送上,鴨肉則搭配黑葡萄干和姜汁。主廚告訴我們,必須就著胡椒粉和牡蠣喝一口冰鎮(zhèn)伏特加,一定要一口咽下去,不然就是暴殄天物。當然除了這些,還有許多美味:意大利熏火腿卷扇貝、梨汁冰糕和巧克力酥餅。主廚還告訴我們,他是受到祖母的影響喜歡上烹飪,他曾在上海呆過一段時間,因此受到啟發(fā),使自己的波蘭菜烹飪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琥珀之城格但斯克
開著租來的雷諾,在GPS的導航下我們很快離開了克拉科夫,不一會就下了高速公路,不時地遇到紅燈和正在施工的路段。所有城鎮(zhèn)的名字在我們看來都差不多,讓我們都搞不清楚自己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還被堵在那些緩緩前行的車后面。
道路兩邊的田地長滿了黃色的雜草,而路邊的紫丁香看樣子就要盛開了。就在我剛剛稱贊完GPS的強大功能時,愛德華就發(fā)現(xiàn)我們走錯了路,不是向北開向格但斯克,而是向西開向捷克邊境。掉頭的麻煩頃刻間把我的那點田園樂趣扼殺了。GPS很想去布拉格,雖然我們掉了頭,它還想把我們引向薩拉熱窩。由于GPS沒幾分鐘就讓我們偏離一次正軌,最終我決定,還是自己看地圖來導航。
到了格但斯克,我們很快便找到了波德維爾斯酒店。它本是一個莊園,在1728年的戰(zhàn)爭中逃過一劫,現(xiàn)在,宛如一位貴族淑媛端坐在莫特拉瓦河畔。我們的房間有兩扇窗子,透過窗子能看到漁民、快艇、格但斯克的老城,還有一個很高的建筑物。我認出這就是旅行手冊上說的格但斯克的標志性建筑——老起重機,曾兼具碼頭的起重機和城門的作用。。和格但斯克的大部分建筑一樣,它是在二戰(zhàn)中被夷平后重新修建起來的。
長街是格但斯克最主要的一條街道,兩邊盡是布滿裝飾的黃色、寶藍色、金色、桃紅色、淡綠色和粉紅色的房子。白色的金屋反而使它金色的葡萄架子更為出眾。房子正門的壁畫上畫著水果、神話動物與人物。房門的上方有各式的古典雕像和鐵制裝飾品。所有的房子都是狹長形的,前后兩個樓梯,房間之間也不是用走廊連接起來的。我們有幸參觀了一個房子的內部結構,每一個房間墻壁上的裝飾我都很喜歡。
漢薩同盟是歐洲北方各城市成立的組織,初衷是保護鹽和調味品貿易通道,在13世紀至17世紀發(fā)展壯大起來。這一有影響力的組織控制了包括魚類、谷物、皮毛、礦石和紡織品等各種主要貿易。格但斯克地理位置優(yōu)越,剛好可以把貨物從南方經維斯瓦河航運至波羅的海。因此,這個城市的裝修風格能反映出極富權利的漢薩同盟商人和他們的妻子的高雅品位。
波蘭的琥珀十分有名,在格但斯克的琥珀博物館,我們看到鑲嵌著琥珀的中世紀十字架、護身符和現(xiàn)代珠寶,還有固化在琥珀中的蝸牛殼、蜻蜒、跳蚤、動物的毛發(fā)和羽毛。以卓越品質而聞名的波羅的海琥珀由針葉樹樹脂固化而成,流入斯堪的納維亞和歐洲北部其他河流,最后人海。琥珀博物館中一些樣本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一些琥珀被沖到海邊而被人們發(fā)現(xiàn)。后來,收藏家們將海底、河口、濕地中的琥珀一掃而空。早在1477年,格但斯克就成立了琥珀協(xié)會,幾世紀以來,格但斯克商人都在進行著波羅的海琥珀貿易。
又走了很遠,我們來到了國家博物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尼德蘭畫家漢斯·梅姆靈的作品《最后的審判》。也許它最初就是海盜的戰(zhàn)利品,于1473年第一次出現(xiàn)在格但斯克。后來,拿破侖把它送給了法國,不過又被格但斯克人奪了回來。博物館似乎很重視這幅畫,經常把它放在19、20世紀波蘭畫家作品展廳中展覽。
在二戰(zhàn)中,格但斯克90%都被毀掉了,但看著現(xiàn)在這個美麗的城市,我不禁要贊嘆波蘭人在戰(zhàn)后完成城市重建工程的能力。他們沒有像馬歇爾計劃那樣的資金支持,還被丘吉爾、斯大林和杜魯門共同決定移交給蘇聯(lián)管理。尤其是格但斯克,它的復興就像是80年代在造船廠興起團結工會一樣讓人不可思議。我希望能在路上碰見現(xiàn)在在世界各地演講的波蘭前總統(tǒng)列赫·瓦文薩。他帶領工會發(fā)起反抗,最終終結蘇聯(lián)的控制,自己由一個工人組織者轉變成國家英雄,也因此改變了波蘭的歷史,為波蘭注入了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我們隨處可見的跟著老師參觀歷史古跡的小學生就是最好的證明。正是這些喧鬧嬉戲的孩子決定著波蘭的未來。
再次回到克拉科夫,我們已經要對波蘭說再見了。當?shù)氐囊晃粚в胃嬖V我們海邊的度假村索波特非常值得一游,愛德華則很有興趣去有野牛和原始森林的比亞沃維耶扎國家公園,我呢,覺得來到波蘭總要去看看華沙,不過我們的時間不允許了。在去機場的路上,愛德華望著窗外的櫻桃樹發(fā)呆,我正計算著哪天可以到家呢,他突然轉過頭對我說:“明年5月份我們再來一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