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品牌并非毫無淵源。品牌一詞來源于古挪威語,意思是為牛做上標識,以便分清財產歸屬。而新聞稿件作為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財產,一般也要署名“記者某某”,以分清稿件歸屬。新聞稿的署名——標識,可算是原始、蒙昧的品牌。如今,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媒體更重視品牌建設。
關于品牌有很多定義,但美國市場營銷專家科特勒博士的定義最通行: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他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企業(yè)提供給某個或某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qū)別。
媒體生存“內容為王”,但“品牌為王”與之并不矛盾。重視品牌建設不等于輕視內容,而是以品牌整合內容、包裝內容,讓內容如虎添翼。本文從7個方面,論述“品牌為王”對媒體的功效。
一、 利用難以模仿性,增強報紙個性
隨著全球化和市場化進程的深化,競爭已成為中國媒介生存和發(fā)展的主體環(huán)境。要想在風起云涌的市場大潮中不敗,就必須具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強弱,決定著媒介的生存與發(fā)展。衡量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準則,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媒體形成核心競爭力,就是在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中,尋找最符合讀者需求而競爭對手又不具備或者難以模仿的部分,也就是自己最獨特的優(yōu)勢。
核心競爭力表現(xiàn)在生產組織、質量保證、技術創(chuàng)新、營銷手段等方面,比如核心技術有助于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微軟掌握著電腦軟件最先進的視窗技術,別人在這個領域很難與它競爭。但媒體很難奢望有核心技術,互相模仿成風。生產組織、質量保證、營銷手段也具有可模仿性,但品牌是獨特的。品牌是新聞內容的載體,就像種子是農業(yè)技術的載體一樣。新聞品牌是其新聞產品競爭力的綜合表現(xiàn),當人們喜歡看哪個記者的稿子,實際上是其品牌有競爭力。
品牌為王,將核心競爭力從技術領域轉移到品牌領域,提高難以模仿性,增強個性,有助于走出同質化競爭。比如,在各城市,報業(yè)普遍存在著同質化競爭:內容趨同、發(fā)行營銷趨同、廣告品種趨同、客戶服務趨同,導致核心競爭力缺失,引發(fā)發(fā)行、廣告價格戰(zhàn),沉湎低級競爭。營銷理論認為,在產品趨同的時候,應注重品牌營銷。品牌戰(zhàn)略的基礎是差別化,差別化是使自己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區(qū)分開來。從受眾來說,品牌記者、品牌欄目更便于識別。
二、 利用符號價值,增加文化品位
在媒體品牌戰(zhàn)略中,名記者、名主持人、名專欄具有符號價值。中國正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生產社會以生產為軸心,人們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消費社會則是審美社會,是符號社會,人們更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過去幾千年里,生產力水平低下,平民只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吃飽、穿暖就很滿足了,選擇商品主要以使用價值為尺度。如今,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絕大多數(shù)商品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人們可以從容選擇,便開始擺脫由實用價值選擇階段,開始進入審美價值選擇階段,于是商品的符號價值凸現(xiàn)出來。盡管許多物品有實用價值,但人們更愿意用它們表明地位。
在21世紀,“人類既有物質的需要,又有象征的需要”①。消費社會讓物品變成符號,中國經濟進入品牌符號價值時代,品牌重于產品、符號重于物品、文化重于物質、無形重于有形。媒體品牌戰(zhàn)略順應大潮,將內容生產和審美結合起來,讓內容不僅有了物品價值,而且有了符號價值。利用品牌符號制造意義——這些專欄和記者都是名牌,這些記者都很有水平;我在與名人交流。新聞是媒體的生命,品牌則是媒體的品位。
三、 利用內容細分,傳播和諧文化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元化價值模式瓦解,社會結構處于高度分化與整合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經濟急劇變遷,使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雖然中間階層在擴大,但中國還沒有像發(fā)達國家那樣,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紡錘形社會。城市和農村、城市本土居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城里的知識分子和工人、年輕人和老年人、男性與女性,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差異,存在著非常不同的文化訴求和文化意識。對于媒體來說,文化多樣性意味著市場細分,受眾分化成了許多受傳者群落。根據(jù)“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不是等著被信息填滿的空容器,他們也可以是主動的,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他們使用媒介,說到底只是為了滿足需求而已。
品牌豐富多彩,有助于進行受眾分割,將全體受眾分成子組群,并向這些組群傳遞不同信息。即用不同的品牌專欄,將受眾分割為同質的群體。有助于占領更多的受眾細分市場,提高滿足受眾需要的程度,優(yōu)化傳播效果。比如央視欄目化運作,也是對傳播內容的細分,適合不同層面的需求,使受眾對信息更富選擇性,使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收入的受眾都能有所收獲。
四、 利用偶像崇拜,增強媒介權威
大眾文化盛行偶像崇拜。名記者、名編輯是一種特殊的偶像,它經過精心策劃、媒介反復傳播形成的。媒介的曝光率與人物的知名度成正比,很多明星都是靠媒介反復傳播,才獲得大眾認可的。媒體把打造的名人,反復放置于專欄和專版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固定讀者和新的崇拜者,讓讀者一談到一家媒體,就想到幾個品牌,比如央視的崔永元等;一談到幾個品牌,就想到一家媒體。包裝名人、名產品,是利用媒介的“授予身份”功能,讓原本是普通人的記者、編輯,獲得了明星形象,成為記者和明星的結合物。一旦成為明星,就會有很多追隨者。
改變受眾對傳播者的印象,能改變傳播效果。人們往往樂于接受他們所喜愛的傳播者提供的信息,不同的傳播者傳播相同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效果。在受眾的心理效應中,有一種威信效應。當受眾把傳播者確定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時,這種認定就會轉變?yōu)閷π畔热莸南嘈拧!皞鞑フ哂袡嗤?,其傳播的影響力就愈大,受眾就愈信從?!雹诔鲇趦刃膶Α懊恕钡某绨?,在許多讀者眼里,這些名記者傳播的信息,往往被認為是真實可信的;“名人主持”的意見也往往會被這些追隨者當作正確的意見而接受。媒體制造名人,并且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幫他們在讀者心目中樹立起較高的威望,讓讀者更加認同他們的資歷和威望、能力和才華,或者專業(yè)特長。
近年來,部分報紙借鑒電視的做法,把記者、編輯打造成“意見領袖”,例如《武漢晚報》。名記者、名編輯、名專欄越多,媒介權威就越強。媒介權威是媒介社會影響力的靜態(tài)形式,表現(xiàn)為媒介在受眾心理中形成的崇高威望和征服人心的力量。劉建明教授在《媒介批評通論》一書中指出,媒介權威“由知名度、主持者的威望、名記者群、重大報道和重要言論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媒體的覆蓋率所構成?!雹蹤嗤且环N使自己的提議被別人接受的能力。名記者、名專欄的多少,是媒介增強權威的重要資源。
五、 利用以人為本,增強員工動力
綜觀人類文明史,影響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在價值哲學視野中,“主體是人”,一切價值關系的構成都是由人引起。對媒體核心競爭力起主導作用,是人的因素,它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媒體運作體系之中。媒體的工作,最終都要靠人來完成,而且要依靠大多數(shù)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媒體競爭終究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優(yōu)秀人才比沒有資金更可怕,但有了人才并不意味著有了人才品牌。“品牌為王”正是從人才角度,打造媒體品牌的競爭力。批量包裝名人,強化了采編人員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與工作積極性,提高他們對媒體的忠誠度,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
品牌戰(zhàn)略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它強調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強調尊重人、解放人、鍛煉人。尊重人,就是尊重記者、編輯的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尊重他們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解放人,就是不斷沖破束縛充分發(fā)揮潛能和能力的機制,解放記者、編輯的生產力。鍛煉人,品牌欄目是記者、編輯的用武之地,是培養(yǎng)和鍛煉人才的訓練場。
在社會心理學實驗中,個體一旦消失在人群中,個人的評價顧忌就會減小,社會懈怠就會發(fā)生。相反地,一旦成為注意的焦點,人們就會自覺監(jiān)控自己的行為。品牌戰(zhàn)略讓記者、編輯對主持的欄目負責,把他們塑造成權利的主體,也塑造成責任的主體,有助于他們增強自我意識,增強自我察覺,增強工作責任感。
六、 利用品牌整合資源,增強系統(tǒng)有序性
品牌戰(zhàn)略實際上是一種集合能力,利用品牌集成組合媒體內部的不同能力。根據(jù)系統(tǒng)論的觀點,如果各系統(tǒng)的實力在要素上相差不大,那么整合能力對系統(tǒng)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品牌可以成為媒體競爭力的載體,包含其在新聞資源、技術、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等媒介生產要素的綜合優(yōu)勢,把這些要素整合起來,改變了媒體的組織結構,形成“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這些媒介生產要素方面,沒有哪家媒體能做到樣樣最強,但能將它們在品牌的集合下,系統(tǒng)的有序性增強,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
這種系統(tǒng)有序性的增強,是在兩個方面進行的。
第一,對媒體內容進一步歸類,提高系統(tǒng)的有序性。比如,央視重要的輿論監(jiān)督稿件,大多歸入“焦點訪談”;而在《武漢晚報》,只要是幫助弱勢群體的文章,都歸入“扶助行動”專欄。
第二,利用專欄整合媒體內部資源,科學篩選員工,使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對號入座,進入不同的專欄和專版。
把面目模糊的媒體內容,作出清晰分類,用不同的子品牌統(tǒng)領起來,然后這些子品牌又被媒體(如央視)這個品牌整合起來,“品牌為王”顯示了分與聚的辯證法。品牌戰(zhàn)略不僅推崇集體價值,也推崇個人價值,而且讓集體從個人身上獲得價值。個人價值最大化是每個人的追求目標,媒體價值最大化是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
七、 利用品牌美譽,增強無形資產積累
品牌戰(zhàn)略給媒體賺口碑,這種口碑就是品牌美譽,它會增強無形資產積累。媒體已進入品牌決定市場地位的新階段,在一定意義上,辦媒體就是經營品牌,媒體競爭說到底是品牌競爭,媒體發(fā)展依仗品牌的發(fā)展。
近年,我國出現(xiàn)了惡意搶注媒體品牌的現(xiàn)象。2007年,廣東有人以與“湖南衛(wèi)視”拼音相同的“護男衛(wèi)士”為名,申請注冊為安全套商標。此前,央視“焦點訪談”被搶注為白酒商標,“藝術人生”、“夫妻劇場”被人分別申請注冊為按摩器械、心臟起搏器、避孕套等產品的商標,“中央一套”、“春晚”被申請注冊為避孕套商標;“鳳凰衛(wèi)視”被注冊為安全套商標。品牌是媒介的無形資產,不是可有可無的財富。也許有朝一日,媒體也像可口可樂那樣,品牌市值會超過有形凈資產。
注釋
①(英)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譯:《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第176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第1版
②邵培仁著:《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80頁
③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67頁
(作者為《武漢晚報》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