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獎一向因設立者初衷的崇高及多年來基本上得以堅持的慎重公允態(tài)度而獲得尊敬。這個獎項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卻始終與中國無緣,中國人對此一直有一種心態(tài)上的尷尬與失落。然而,200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似乎為我們掀開了諾貝爾獎的另一層面紗
北京時間10月12日19時,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新鮮出爐,宣告了2009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終于塵埃落定。今年的諾獎得主,既有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這樣的“黑馬”,也有德國女作家穆勒這樣的大冷門,還有為經(jīng)濟學家們不解的奧斯特羅姆,以及讓中國人備感親切的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傊@是一屆黑馬與冷門迭出、質(zhì)疑與爭議不斷的諾貝爾獎。
和平獎驚起“哇”聲一片
本屆獎項中,帶給世人最大震撼的莫過于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10月9日,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奧巴馬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原因是“他在國際外交和人民之間的合作所做的巨大努力”。消息一出,現(xiàn)場守候的記者們“哇”聲四起。世界輿論的質(zhì)疑也從這一刻開始了。
在諾貝爾的遺囑中,對和平獎的要求是:該獎應每年授予“為促進民族團結(jié)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或機構/組織)”。換言之,和平獎的授予標準是,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和平做出最大貢獻的人,起碼也是盡到最大努力。而今年的前一年是2008年,那時候奧巴馬在干什么?在四處忙著演講、籌措資金搞競選。今年和平獎秘密提名截止的那天,奧巴馬剛剛上任美國總統(tǒng)12天。不要說對人類和平做出了多大貢獻,就是對美國本土也沒盡到多少努力,難怪美聯(lián)社的分析文章公開質(zhì)疑:“他獲獎了,但干什么了?”
諾貝爾和平獎本是一項極鄭重、極崇高的榮譽,按照諾貝爾的遺囑,它并不和另外四個獎項同時頒授,而是特意選擇在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fā)。1901年以來,這個獎項的獲獎者可謂是千挑萬選,有時甚至寧缺毋濫。據(jù)說,今年的候選者多達204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奧巴馬的獲獎理應是件受人尊崇的事情。但現(xiàn)在,這個萬眾矚目的大獎將這位新科獲獎者放到了任人嬉笑怒罵的火爐之上。連一貫支持奧巴馬的《洛杉磯時報》也評論說:“我們支持奧巴馬擔任總統(tǒng),但是他剛上任沒多久就獲得和平獎,很難讓人信服。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不僅讓奧巴馬尷尬,也貶低了這個獎項的信譽?!彼喟l(fā)言人則表現(xiàn)出一種很幽默的態(tài)度,稱把和平獎頒給一個向阿富汗增派2.1萬名士兵者是荒謬可笑的,并嘲諷說“奧巴馬應拿‘諾貝爾暴力獎’”。
許多觀察家指出,奧巴馬上任以來,看上去動作頗多,但目前還未見成效:他在巴以之間斡旋,巴以關系卻并未獲得任何進展;積極倡導全球無核化,但朝鮮、伊朗核問題的解決遙遙無期,“準核國家”的數(shù)量更是不減反增;在他的領導下,“反恐戰(zhàn)爭”僅僅取消了名號,伊拉克撤軍進展遲緩,持續(xù)8年的阿富汗戰(zhàn)場甚至還要增兵……阿富汗問題、巴以問題、朝伊核武問題,這幾大世界難題,奧巴馬一個都沒解決,憑什么頒獎給他?
諾貝爾獎委員會解釋說,他們十分欣賞奧巴馬希望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的遠見卓識。但實際上,“無核世界”理念,自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以后就已經(jīng)誕生多年了。何況,包括我等在內(nèi),懷揣這種崇高理念的人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難道我們每天只要在家里呼吁世界和平,就有資格獲獎了?奧巴馬本人也承認,在獲得和平獎的同時,他還是同時在打兩場戰(zhàn)爭的國家的軍事統(tǒng)帥。他所宣稱的一些目標,特別是創(chuàng)建一個“無核世界”的目標,即便在他有生之年都難以達到——“這些根本無法做到”。
也有國際政要對奧巴馬獲獎表示:“歐洲人渴望美國改變其態(tài)度,和平獎頒給奧巴馬或許是為了鼓勵美國領導人繼續(xù)做出正確的事情?!笨墒?,如果現(xiàn)在的諾貝爾和平獎更注重希望與鼓勵,在我看來,不如改名為“諾貝爾鼓勵獎”算了。
諾貝爾獎正在喪失尊重
諾貝爾獎之所以“德高望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設立者初衷的崇高及多年來基本上得以堅持的慎重公允態(tài)度。但現(xiàn)在的諾貝爾獎,過于以歐美的價值觀為中心,越來越缺乏公信力。2009年的諾貝爾獎,似乎是一個讓人感到有些怪誕的獎項。獲得物理學獎的高錕,在光纖通信傳輸理論創(chuàng)立近半個世紀、已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的耄耋之年才獲獎。歷史上還有很多人沒有等到獲獎就故去了。而此次頒獎給年僅48歲的奧巴馬,卻急不可待地連他兌現(xiàn)承諾都等不及,著實令人費解。
近代以來,美國是發(fā)動戰(zhàn)爭最多的國家,在世界各地擺了若干個戰(zhàn)場,平民慘遭屠殺,難民無家可歸,家園毀于戰(zhàn)火……這些戰(zhàn)爭至今還在繼續(xù)著。作為一個頻繁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國家的領導人,手無寸功的奧巴馬憑什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挑起若干次戰(zhàn)爭的美國,如果憑著放鬼之后再來捉鬼就能拿到“和平獎”,無疑是對人類和平事業(yè)的極大諷刺。
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引發(fā)的廣泛爭議相比,經(jīng)濟學家們也在質(zhì)疑今年的經(jīng)濟學得主奧斯特羅姆。在他們看來,今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偏離了經(jīng)濟學獎的字面含義,朝著諾貝爾社會科學獎的方向轉(zhuǎn)變。實際上,在中國,政治學專業(yè)學生對奧斯特羅姆的了解遠比經(jīng)濟學專業(yè)學生還要多。不僅僅是這一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懷疑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評審的公平公正性。例如,在所有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中,只有兩人來自發(fā)展中國家(這兩人當時還分別在美國和英國工作);只有三名獲獎者關注的是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盡管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三……
路透專欄撰稿人克里斯多弗認為,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常常會頒給一些無用、錯誤甚至危險的學說。在過去20年中,經(jīng)濟學家沒能準確預測過美國任何一次重大的經(jīng)濟轉(zhuǎn)折,甚至有些曾獲諾貝爾獎的經(jīng)濟理論恰恰是導致數(shù)次市場崩潰的元兇之一。其實,誕生過那么多頂級經(jīng)濟學家的美國,自身陷入了巨大的金融危機難以自拔,這本身就讓人覺得滑稽可笑??傊爸Z貝爾經(jīng)濟學獎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不僅如此,德國女作家赫塔#8226;穆勒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也大大超出所有媒體的預測。諾貝爾文學獎年年爆冷門,受到的質(zhì)疑也越來越多。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獲獎后,諾貝爾文學獎幾乎都由歐洲人拿下,僅兩屆例外。至于原因,首先是文學獎評委們固有的歐美情結(jié),其次,翻譯家北塔稱:“他們不愿意給太熱門的作家頒獎……每隔兩三年爆一次冷門,然后再爆一個熱門作家,以保持獎項的關注度和影響力?!?/p>
如果一個獎項,依靠頻頻爆冷來出位,的確能博得世人眼球,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卻是讓原本備受尊敬的諾貝爾獎的成色大大貶值。諾貝爾獎的公信力,也日益缺失了。
不必把諾貝爾獎太當回事
每當諾貝爾獎評選揭曉的時候,“中國人什么時候能獲獎”幾乎成為年年的熱議。今年,顯然又讓翹首企盼的中國人再次失落了。也許,越是沒有得到,中國人對諾獎的企盼就越是與日俱增。
而在我看來,諾獎歸屬的地域之別,不僅僅是某些自然科學獎研究內(nèi)容、研究思想、研究成果上的差異,還在于國家之間經(jīng)濟規(guī)模、政治地位的差距,而這個獎項背后蘊藏的政治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因素。比如2000年,當時的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因推動實現(xiàn)了韓朝最高領導人首次會晤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大中獲獎的理由是“在促進朝鮮半島和平等方面做出努力”。但同樣為此做出努力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卻與該獎無緣。輿論認為,諾貝爾獎評委會充滿了西方的冷戰(zhàn)思維和意識形態(tài)。此次和平獎的爆冷,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個最為世人看重的獎項。很明顯,“諾貝爾和平獎從來都帶有政治色彩,是一張政治牌”。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判標準,折射了西方的價值觀。
與奧巴馬賴以獲獎的“無核世界”理念相比,中國人不僅早就有諸多和平理念,也早已付諸行動。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一次性裁軍100萬;本世紀初,胡錦濤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并且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聲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中國人始終與此獎無緣,不僅如此,1989年的和平獎,居然頒給了達賴。如果很多國家的民族分裂分子和西方國家喜歡的達賴喇嘛等都可以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那么,奧巴馬被授予這個獎也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即使將來那個策劃烏魯木齊打砸事件的“民主斗士”熱比婭得到這個獎,在評委會眼中,想必也很正常。
中國在近代史上落后了較長時間,總想依靠獲得別人的肯定,來證實自己的強大,于是一次次沖擊海外的獎項:奧斯卡、戛納、威尼斯、柏林,甚至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電影獎;而在奧運夢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時候,諾貝爾獎夢想?yún)s始終離我們很遠,這似乎成了國人的一塊心病。其實,中國人能夠得獎,當然是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并不應該成為我們?nèi)康哪繕恕?/p>
中國人,不必把諾貝爾獎當多大事。
中國人不應當只是熱衷于捧著自己的東西,到世界各地眼巴巴地等著別人給我們評獎。因為,要想?yún)⑴c別人的獎項,就必須遵循別人的評獎標準。從當前各類世界性大獎看,西方人制定的標準已經(jīng)涉及各個領域,從科學到體育,從娛樂到思想,從經(jīng)濟到和平……目前已存的世界性大獎,已經(jīng)成為貫徹西方標準的最好工具。諾貝爾獎也是如此。但是,西方已經(jīng)開始出問題了,出問題的背后,就說明他們的標準有問題。而中國近年來的發(fā)展令人矚目,“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繞不開的話題。所謂“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解讀之一,就是有中國自己的標準,而不是完全按照所謂的“世界標準”。
那么,中國人何時才能改變渴望別人給我們頒獎的心態(tài)?何時能讓中國自己的標準,成為世界的標準?當中國越來越有實力時,中國的發(fā)展和強大,一定會更加深入地影響世界的各個領域。而當中國人越來越有話語權的時候,不妨自己設個世界范圍的大獎,向全世界推廣自己的標準,獎勵那些真正為人類和平發(fā)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人們。美國一個小小的好萊塢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當然也能做得到。
諾貝爾獎由來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chǎn)(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yī)學、文學及和平(后添加了“經(jīng)濟”獎和“地球”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qū)θ祟愖鞒鲋卮筘暙I的學者。
據(jù)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準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并于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fā)諾貝爾獎。自此以后,除因戰(zhàn)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