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書契多編以竹簡,其次用縑帛。至以水膚、麻頭、敝布、魚網(wǎng)為紙,自東漢蔡倫始。簡太重,縑稍貴,人遂以紙為便。今天下皆以木膚為紙,而蜀中乃盡用蔡倫法。易以西南為坤位,而吾蜀西南重厚不浮,此坤之性也。故物生于蜀者,視他方為重厚,凡紙亦然,此地之宜也。
——(元)費著《箋紙譜》
行前碎想
從朋友那見到作畫用的夾江手工紙后,一直心生探訪之念。4月的一個清晨,我踏上了夾江尋紙的行程。
夾江,“蜀紙之鄉(xiāng)”,夾江竹紙,始于唐,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了“蔡候”手工舀紙術,與安徽宣紙齊名。這種以嫩竹為原料的手工紙,具有“肌細、油嫩、鐵板(綿韌)、潔白、做手(整選)”的特色,浸潤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極佳,有著其它紙張不可替代的品質。
據(jù)《唐書·經籍志》載:唐玄宗開元時,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各編纂有經、史、子、集四庫書一套,共12596卷,“皆以益州麻紙編寫”。在清代,經康熙皇帝欽點,夾江上等書寫紙被定為“貢紙”,成為皇室指定用紙和“文闈卷紙”(科場用紙)??箲?zhàn)中成都紙源奇缺而粗劣,國畫大師張大干兩次到夾江深入紙鄉(xiāng)兩月余,與紙農共同研討造紙技術,指導工匠在造紙過程中加入長纖維麻料,和松香、白帆等輔料,將其改造成能書能畫,能潑墨重彩的新一代書畫紙,并親自設計紋簾,改進幅尺,循古代工藝,滲入纖維制成有云紋暗花和有大風堂字樣的書畫紙和蓮花箋,將之命名為“蜀箋”,風靡時,被譽為“國之二寶”。
為著應景,在行囊里放進了仿古線裝的筆記本、《河童旅行素描本》,以及字文所安的《追憶》——出行被自說白話地加入了浪漫的想象。
城,或瓷城?
春寒未盡,行前天色陰霾,大巴行至中途,雨終下下來了。出城后公路兩旁多農家景象,油菜花黃燦眩目;一片農田中,問或夾雜著小型的工廠,煙囪里冒出的黑煙冉冉在天空氳開。
入夾江境內,路漸漸坎坷不平起來??h城周邊盡是各瓷磚廠,說得出名的,或從未聽說的,在各色不一的廣告牌上喧囂著。一輛輛灰重的卡車行過,濺起一路泥漿——路就是這樣不勝重荷開裂沉陷的。行至縣城內,仍是嘈雜無序,一路行過的街道布滿了各色商家,五金、地板、小家電,偶有的小文具店也只零散地堆著學生們的課業(yè)文具。蹬三輪車的阿姨對我提出的手工紙作坊露出了茫然不解的神態(tài),一旁的出租車師傅說,造紙廠都搬山上去了,污染很厲害。
行前的想象在此派不上用場了。千年紙城的痕跡在縣城已不可尋,到底忘了,現(xiàn)在的夾江是以瓷磚聞名了。
新舊罅隙
稍事安頓,前往此行第一站——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位于旅游景點千佛巖內。
1路公車繞縣城緩行,得以打量小城的全貌,或一些細節(jié)。城區(qū)的中心羅列著各色隨處可見的連鎖小店;再往外便盡是舊城拆遷的景象了,在一堆廢墟的對面,我看到了一家暗灰的理發(fā)室,與電影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國營理發(fā)室一模一樣;在一排傾斜的木板房樓上,點燃了一盞橙色臺燈,那式樣我讀小學時用過……一一掠過的畫面竟有些像賈樟柯的電影了,小縣城的確是當下最見時代裂縫的空間。
從公路至景區(qū),需經一條名字古氣的老街——聚賢坊。老街不長且狹窄,兩邊都是老式的兩層木屋,多深閉門戶,街邊聚了小群人圍觀象棋,幾只雞樂得在街上溜達,竟不怕人。
入口第一家門上,橫著“一指禪”的匾幅,兩邊對聯(lián)書:三針神術能治病,一指禪功不傷人——原是鄉(xiāng)間的醫(yī)館和武館。街尾的黑板上,寫著兩組文字,一邊是子曰詩云,一邊是口傳諺語。傳統(tǒng)社會的朝堂精英與鄉(xiāng)野俚俗,在這里融合著。
這里有手工造紙博物館的展示廳,其實不過是小小的店鋪罷了,陳列了數(shù)沓各類手工紙和一些仿古線裝本,屋角散滾著江邊的石頭,墻上掛了一些不知名的字畫,鋪了毛氈作畫的大桌上,堆著筆墨、孩子的書包和碗碟。買了幾個本子,那紙張手感輕柔肌理勻稱,立刻就把包里的筆記本給比下去了,不由得暗自嘆悔為現(xiàn)代工業(yè)多花出去的冤枉錢。
山里的博物館
走過老街,行至景區(qū)內,左依青衣江,右靠千佛山,中間只容得窄窄的一條小石梯道,時上時下。因著下雨的緣故,只我一個游人,在晦暗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山壁上殘缺的石雕佛像陰沉肅穆,競生孤寂遺世之感。
越走越怯,好在終于找到了深藏山中的博物館,背后山澗流水,堂前翠竹蔥蘢,屋宇儼然有古廟之風。沒見到人,只好自顧自拾級而上閑逛。4個廳的展品不多,倒是梳理了一番書寫材質發(fā)展史,陳列著自古以來夾江出產的系列紙品。在這里可以看到傳統(tǒng)造紙的器具:有直徑2.4米、用1.8方本地老杉木做成的篁鍋,這是用來蒸煮竹子用的;一個重達600公斤、用雅安石做成的紙臼,這是把煮好了的竹子舂成小纖維的器具;一個用于抄紙的紙槽;一個用于榨水的榨機;一個用于曬紙的紙壁。各行自有祖師,最后一個殿供著被紙鄉(xiāng)人視為神的蔡倫像。
博物館不大,很快便走完了。在盡頭處方才發(fā)現(xiàn)兩位老者在竹椅上抽著旱煙閑聊,這便是工作人員了,竟有些村夫野老閑話野史之感。從聚賢坊到這里,時光仿若倒退了很多年,靜得凝滯了。
據(jù)他們介紹,知清代道光十九年立于夾江古佛寺的《蔡翁碑》有對這傳統(tǒng)造紙技藝的精練描述,“砍其麻,去其青,漬以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簾,刷以壁”,概括了夾江手工造紙的漚、蒸、搗、操4個階段、72道工序的全過程,與古書《天工開物》的記載相類。一張潔白的夫江手工竹紙,需要造紙工人用80多種工具,歷經3個多月、4個階段、15個環(huán)節(jié)、72道繁復工序才能問世。嫩竹砍下后,需要經過水漚、槌打、選料、漿灰,放入篁鍋蒸煮,然后再次槌打、洗料,加入純堿等原料二次八篁鍋中“蒸二鍋”,堿蒸完成后,經過洗料、漚料,打堆以備操用。操用時先從堆料中取下適量,放入石碓中反復舂打搗料,然后淘料、漂白、放入紙槽中,進行操紙。其后,壓水、掀紙、打吊,再將紙刷到墻上,風干后,經過撕紙、割紙、清點、包裝后,才為成品。
更有意思的是,大約在明代中期,伴隨著夾江手工造紙的發(fā)展,一種在唐代燈調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勞動歌謠“竹麻號子”在當?shù)亓餍虚_來。山里人把竹子砍下山,打碎后放進“篁鍋”里蒸七天七夜,然后幾名精壯小伙子脫光衣服揭開鍋蓋,用木杵把竹子搗碎,從鍋里撈起來,婦女們用連枷打出竹漿,竹漿沿著石槽流進一個大池子,沉淀幾天幾夜后,再從池子里濾出一張張紙,貼在墻上晾曬……整個勞動過程中充滿著號子聲,民歌聲?!爸衤樘栕印倍嗍羌w合唱,由領唱的人最先唱起,其余則附臺著幫腔,聲音高昂,節(jié)奏強烈。
行間隨錄
回程路上,雨越發(fā)大了。晚間無事也無處可去,只好窩在賓館翻看《河童旅行雜記》,錄下幾則:
“留住神仙的民家現(xiàn)在仍有藏刀具的習俗,這是真的嗎?”
“現(xiàn)在老年人的家里,仍然非常小心,不把刀具放在明處,以防傷著神仙。”
“還有,據(jù)說神仙們都好色,在逗留期間還摸女人的屁股?”
“在‘神仙啟程’的那天,女人不小心誤入廁所,那就要被摸屁股的?!睘槭裁匆凑展爬蠘邮浇ㄈ蹱t,為什么要按照老辦法用木炭熔化鐵砂來造生鐵?據(jù)說這是能制造出純度高的砂鐵的唯的方法。即使現(xiàn)在有非常先進的熔爐,使用科學的方法掌握的數(shù)據(jù)來煉鐵,也達不到塔塔拉煉出的純度。
傳統(tǒng)就是這樣充滿了好奇、神秘,保留下來了,生生不息。
馬鄉(xiāng)作坊
在博物館時打聽了實地的造紙坊所在,次日雨歇了,便決定去馬鄉(xiāng)探究竟。
路,照例很爛,穿梭于城鄉(xiāng)的小巴車開得偏倒搖晃。車上坐著的人,多背著背簍拎著麻袋,起了早趕完場,這會子趕著回鄉(xiāng)下了。
在橫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牌的路口下車,一條彎曲的山間小路把我領到了石埝村,這里是古老的手工造紙地。不過,遺存的造紙作坊不多了,不少已經空了。偶爾可見一些屋外墻邊在晾紙,還見到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帶著耳機在批量裱畫,英文歌放得很響。
“村里的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了”,循著泛白沫的溪水找到 家紙坊,其間操作的年輕人解釋說,即便他也是外出好些年頭,方又帶著北方的媳婦返鄉(xiāng),重拾造紙業(yè)。紙坊里,一些機電器械取代了在博物館中見到的篁鍋、榨機一類的器具,而現(xiàn)場能見的只是走水、壓水、掀紙、晾干這樣的后期流程了,其中走水尤其考驗技藝,用竹簾在槽中勻勻帶出一層薄薄的紙漿,要求厚薄適中恰到火候,看起來簡單,做著卻不容易。
“我們家祖上三代都是造紙匠人,手藝丟了很可惜。我們用嫩竹造紙,從砍竹子到生產出紙,傳統(tǒng)工藝需要70多道工序,現(xiàn)代造紙是采用快速蒸煮法,生產過程簡化。傳統(tǒng)手工紙的優(yōu)點是保存期比較長,紙張存放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就越高。比如,一般的紙張100元刀,如果能放上10年就可以賣500元一刀,如果能保存20年,就值800到1000元?!?/p>
這位因著外出頗有些見識的年輕人,不僅堅守著傳統(tǒng)的手藝,還自己琢磨著不斷改進,比如在原漿中加入花瓣、竹葉做出精美的工藝紙,又比如他用熊貓的糞便——保留了最純的竹纖維——做出了熊貓紙,他的想法還很多,而現(xiàn)代的推廣方式也在有步驟地進行。到底,保留傳統(tǒng)的最好方式不是一塵不變,而是發(fā)展求新,傳統(tǒng)的生命力,也許不必想得太過悲觀。
兩天的行程就此結束了。行前的浪漫想象,換作了歸途的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