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從這段文字開始,直至下幾篇,主要闡述的是《易經(jīng)》在術(shù)的方面的應(yīng)用。先來看這兩句的字面意思:天地大運算的數(shù)字是五十,用四十九,留下一不用。任意分為二堆以象征兩儀,從右手堆中取一根掛于左手小指無名指問以象征三才。為什么會“留一不用”,千古以來多少儒家名宿都對此冥思苦求,也留下了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傳說當(dāng)年秦始皇下令焚書時,唯有《易經(jīng)》能逃脫浩劫,其原因即因李斯把它看作是占卜的書,沒有把它當(dāng)成是可以“惑眾”的思想經(jīng)典。殊不知,《易經(jīng)》博大精深,相對于廣大悉備的“理”而言,“術(shù)”只是《易經(jīng)》應(yīng)用的一小部分。當(dāng)然,這作為君子的一門必修課,“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之,吉無不利”,占就不能不通曉卜筮。卜和筮也不是一回事,卜指的是燒灼龜背,看燒裂的龜背紋理和變化,來決斷疑慮的事情,但這個方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了;筮指的是用蓍草,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占卜的草,主要用它的莖,用手執(zhí)蓍草演算。民間還有很多的占卜方法,如銅錢法、擲簽法等等,也很常用。
這段文字介紹的卜筮方法還是梗概,詳細講起來,里面的規(guī)矩有很多,稱作筮儀,包括應(yīng)該專門設(shè)立蓍室,提前預(yù)備好各種用具;卜筮還講究程序,先要焚香致敬、命著等等程序依次進行。這些禮儀規(guī)矩在這里就不多說了,讓我們還是看看卜筮的主要方法:
首先將藏在竹櫝或木櫝中的五十莖蓍草取出,以兩手執(zhí)之,熏于香爐,命蓍,然后隨便抽出一根放回袋中,留下四十九莖,也叫四十九策,用來揉蓍。留一不用,有人說是放在袋中以象征太極。此程序的完成就是[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說明的主要意思。為什么會留一不用呢?宋朝以前的多位大儒皆有論述:
韓氏曰: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shù)而數(shù)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京房云曰: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求實,故用四十有九焉。
馬季長曰:易有太極,為北辰,北辰居位不動,其余四十九運而用之也。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凡五十,初九“潛龍勿用”故去一。
各有各的解釋,宋朝劉牧用他的“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圖”和“其用四十有九圖”兩套系列圖加以解釋。其解說的大意是:大衍之?dāng)?shù)五十,是因為“天五”不用。不用非為不用,原因是“天五”退藏于密,既“天五”藏在“一二三四”和“六七八九”之中。“其用四十有九”是因為“天一”居尊位不動,故不用。到了近現(xiàn)代,依據(jù)數(shù)學(xué)和天文學(xué),國人又提出了新的解釋,最新的提法待我們通覽全章后再來細述。
接下來,信手將四十九策分為二分,不需要計數(shù)。分開后,就放在左右兩邊,以象征兩儀。此即[分而為二以象兩。]
兩儀在左邊的象天,在右邊的象地,即在右手堆中分出一策象人,掛在右手的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這就是[掛一以象三]所指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