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教、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由于從校門到校門的生活經(jīng)歷,導致了大學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另外,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往往自我感很強,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事物極為敏感。這便致使大學生成為了心理疾病的高危群體。本文主要從當代大學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表現(xiàn)形式及危害、解決辦法三個方面對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自卑心理;自卑感;心理健康;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6—0227—02
一、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
大學生作為人人羨慕的天之驕子,生活在大學這坐知識的象牙塔里,為什么會產(chǎn)生自卑這種消極的心理體驗呢?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xiàn)實的地位感到滿意。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也可能加深自卑感。
1.教育模式的改變。首先,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有著較大的差別。高中畢業(yè)生接受了十二年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在剛進入大學初期往往很難適應大學老師的教學方式。這種多年來延續(xù)的“填鴨”式的學習習慣暗示他們這樣做是保證好成績的前提??墒窃谶M入大學以后,學生們開始發(fā)現(xiàn)老師講課的內(nèi)容完全是課本上的內(nèi)容,而且授課方式多變。這往往使剛入校的大學生感到很難適應。其次,大學的管理模式對剛入校的大學生也是一個挑戰(zhàn)。與中小學的管理模式比較,大學的管理模式相對比較開放。許多學生進校很久了也沒見過幾次自己的輔導員。另外,大學生入學前在家庭生活模式下,一旦遇到問題總是可以請父母代勞,而現(xiàn)在卻要自主完成。
2.人際關系的變化。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社會生活優(yōu)先于個人生活。這就需要人們要不斷改變自身去適應人際環(huán)境。大學對于所有大學生來講都是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在這里他們要接受新的事物和人際關系,這種接受是一直持續(xù)的。剛入校時,他們會認識新的室友、同學、老師,再后來他們可能會接觸形形色色的社團、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或者是戀人。在這些新形成人際關系的維護過程中。人格中的缺點也會逐漸暴露,大學生會開始產(chǎn)生新的自我認識,與他人人格比較,都會引起自我不滿的情緒導致自信心下降。
3.學習壓力。在談到大學教育模式的變化時,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由教學模式產(chǎn)生的學習壓力。但在大學里,學習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不在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學習,而是包括了大學生為完成自我修養(yǎng)所進行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學習。各種等級證書的取得,五花八門的專業(yè)資格考試無形之中都給他們施加了巨大的壓力。這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一旦失敗,心理發(fā)育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很容易開始懷疑自我本身的能力。
4.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差異。這一點主要是體現(xiàn)在貧困生中。人對物質(zhì)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當物質(zhì)生活匱乏的時候人們更易于強調(diào)物質(zhì)的重要性。貧困生就是受到這種心理困擾,他們一方面謹小慎微的花錢,另一方面又害怕旁人恥笑他們的貧困。最重要的是他們無力改變現(xiàn)狀,不得不向生活屈服。
5.就業(yè)壓力。自卑感還會來至失敗對優(yōu)越感的沖擊。因此,大四往往是自卑情緒的高發(fā)期,大學校園是一個培養(yǎng)優(yōu)越感的地方。在這里一些學生會因為自己成績優(yōu)異或是在學生團隊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而倍受關注。這時他們會有一種強烈的而不穩(wěn)定自信。這種自信的不穩(wěn)定性主要是因為學生對自身能力認可,主要來至外界的影響。當他們不得不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時,這種認可便受到了沖擊。因為在學校里被認可的能力可能在社會上一文不值。
除以上所羅列的五點之外,引起自卑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生理上的缺陷、外型條件的不足(身高過矮、其貌不揚)等都有可能導致自卑。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它的發(fā)生并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有些常人看似
很正常的事情也可能導致自卑。比如,一個家境并不困難的學生,會因為與家境較好的同學進行比較后,因為覺
得自己貧困而感到自卑。
二、自卑情緒的表現(xiàn)及危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對于自卑的緩解也是一樣。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個體一定會以某一種方式解除自卑感引起的緊張狀態(tài)。雖然產(chǎn)生這些消除方式的心理內(nèi)驅(qū)力都是自卑情結,但是卻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
1.積極表現(xiàn)及其危害。如果簡單的把人格分為外傾型和內(nèi)傾型,那么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外傾型的人更易于用較為積極的方法去消除自卑感。這類大學生通常會以努力學習、在學生團隊中的積極表現(xiàn)來贏得同學、老師的認可。
這類學生通常會用猛烈有力的手段證明自己能干,目空一切、洋洋得意以自我為中心,想占上風,易于與他人發(fā)生沖突。他們往往比較自私、嫉妒心強,對于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礙會極為敏感,而且一旦受到挫折會很容易喪失自信,甚至做出過激行為(比如傷害他人)。由于有了一系列積極行為的演示,這種外傾型人格的自卑情緒很容易被忽視。
2.消極表現(xiàn)及其危害。內(nèi)傾型人格的人更容易以一些消極的行為緩解自卑。他們通常會選擇逃避與他人交往,喜歡獨處。在與人接觸時會感到緊張,說話不連貫,表達能力較差,或是沉迷與某種嗜好(如打電子游戲、賭博等)但也有可能以對某門學科的鉆研來控制自卑感。這類學生一般成績不理想,生活習慣較差。通常比較容易的引起老師的注意。
焦慮是自卑的普遍特征。他們感覺自己對待一切事物都沒有信心,行動遲緩,軟弱無力易逃避責任。這類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通常會用較為極端的行為對待自己,比如殘酷的自我傷害,甚至自殺,也有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特別是逃避型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
三、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緩解方法
1.過去傳統(tǒng)模式心理教育的弊端。過去的大學教育比較注重表象,比如我們看到學生自私的行為表現(xiàn),通常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告誡他們做人應該互利互助、大公無私,而并沒有挖掘自私產(chǎn)生的心理因素。所以,這類的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產(chǎn)生理想的效果。久而久之這種說教式的教育模式成為了一種形式。
因此,我認為要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必須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并且運用科學的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手段。
2.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前人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而形成的。對于它的掌握勢必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起到指導作用。特別是對于心理狀態(tài)不佳的學生,學習心理學更有助于他們了解自身的缺陷,并尋求適當?shù)慕鉀Q方法。
再說到對自卑心理的認識上,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大師的觀點。阿德勒早在十九世紀就提出了,自卑感早在兒童時期便產(chǎn)生了,它是存在兩面性的:一方面,它是人類奮斗和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自卑感又是一切心理順應不良問題的基礎。這些精辟的理論使后人們對自卑心理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
科學的應對措施。在大學生入學初期,教師及時應防治自卑心理的產(chǎn)生。在對學生的管理方面重點注意那些有生理缺陷及家庭貧困、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經(jīng)常向?qū)W生們宣揚一些自信的觀念,比如告訴他們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要多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雖然這對于真正的自信的培養(yǎng)只能起到表面作用,這可能只是自我創(chuàng)造一種優(yōu)越感來麻痹自己。不過,這對于短期克服自卑心理是很有效的。
真正能克服自卑感的是對社會使命的追求。崇高的理想是戰(zhàn)勝自卑的法寶。而這種理想正是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真正認識到“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的人往往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在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自卑情緒后,可及時采取一些輔導措施。在進行心理輔導前,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輔導對象的朋友和他們生活的小集體把握其性格。輔導過程中不要遵循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思想道德教育??梢酝ㄟ^一些心理咨詢的方法,先與輔導對象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他們所說的事情是從不對人說起的,或是較為極端難以理解的想法,這就說明輔導教師與輔導對象之間的信任關系較為可靠了。當然這也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輔導過程中切忌不要直接批判輔導對象的真實想法,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考慮這些想法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要對輔導對象進行疏導撫慰和啟發(fā)教育。最后,還要注意對輔導對象資料的保密。
自卑心理的自我防范。大學生也應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防止自卑心理的產(chǎn)生。比如,可以交幾個自己認為信得過的朋友,把自己的苦惱多和朋友交流,并從中得到疏導。另外也可以通過寫作或自由聯(lián)想等多種形式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自卑情緒,防止其滋生,以便有時間等待自我調(diào)節(jié)或接受心理治療。
參考文獻:
[1]阿得勒.理解人性[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2]阿得勒.生活的科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3]阿得勒.自卑與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4]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新論[M].武漢: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5]王玲,劉學蘭.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6]劉善紅.人格之謎[M].北京:大視野文庫,2002.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