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人都熟悉徐渭的書法、繪畫、詩文等成就,對其在政治上的能力和抱負并不了解,事實上,他在兵法上有突出的能力。徐渭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并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他的一生極其坎坷,科舉考試未考中舉人;在抗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由于胡宗憲被彈劾而受牽連;空有一腔熱情卻無處施展。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正是他理想的一種抒發(fā),徐渭將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傾瀉在他的繪畫中,從中可以到他的痛苦、激憤、渴望、抗爭、熱情與無奈。
關鍵詞:徐渭;抗倭;寫意畫;墨葡萄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6—0155—02
一、傳奇的一生
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紹興人,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等。
徐渭二十歲時,考中秀才。此時他已很有名氣,徐渭準備參加鄉(xiāng)試考舉人,人們認為,中舉對他而言,不過是走個程序。可是他竟連考三次,均沒有考中。
正是在這人生最艱難的時候,他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人——胡宗憲。胡宗憲是一位有能力、有報負的抗倭將領,在他升任浙閩總督后,致力于抗擊倭寇。隨著抗倭的不斷深入,胡宗憲發(fā)現(xiàn),他的精力已無法適應繁重而復雜的事務,所以胡宗憲決定招聘一個幕僚,招聘的首要條件,就是這個人要有真才實學。
胡宗憲天性聰明,是個十分自負的人,他雖然逢迎趙文華和嚴嵩,在心底卻瞧不起這兩個人。據(jù)史料記載,胡宗憲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
相對而言,徐渭雖然有名,也只是個有名的窮秀才?,F(xiàn)在總督打算請他當幕僚。在紹興一帶,當師爺是常事,但能遇到胡宗憲這樣的大人物,還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況是主動來請,而徐渭還是比較直率的,面對總督的使者,竟然一口回絕。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貫狂傲不羈的胡宗憲竟然沒有發(fā)火,而是親自去請。
徐渭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繪畫,不是書法,也不是詩詞,而是兵法。徐渭是一個精通兵法的人,且絕非紙上談兵。胡宗憲懂兵法,是在邊界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才有所悟。徐渭沒機會上戰(zhàn)場,憑熟讀兵書而知兵法作戰(zhàn),說明他對軍事的悟性極高。
胡宗憲的容忍收到了回報,度過開始的磨合期后,徐渭開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筆極好,切中要點,上至皇帝,下到縣府,胡宗憲的一切來往公文都由他包辦,朝內公文專家?guī)状蝸硇?,表揚胡宗憲的公文寫作。然而對胡宗憲影響深遠的,并不是這些往來文書,而是徐渭對當時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的籌劃。胡宗憲原本以為,在他的領導下,倭寇之亂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后,這場禍亂卻越發(fā)嚴重,每年都要來幾十次。胡宗憲不肯示弱,分兵出擊,全力進剿,結果卻是敗多勝少。
就在胡宗憲為又一次戰(zhàn)敗抓耳撓腮、苦思對策的時候,徐渭提出“先定大局,謀而后動”方針。在徐渭的幫助下胡宗憲找準目標,用智慧除掉主要敵人,極大地打擊倭寇的實力。
后胡宗憲被彈劾為嚴嵩同黨,在嚴氏倒臺后被捕,后自殺于獄中。
在胡宗憲被抓走的時候,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徐渭十分清楚,但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夢想的破滅。徐渭是有夢想的,他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并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這對日后的繪畫意境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
希望已經(jīng)落空,并傳聞,說要把他抓去,徐渭的精神崩潰了,他試圖自殺,由于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用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當?shù)卣斗ㄞk,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只是關進了牢房。
徐渭在獄中度過七年,后由其同鄉(xiāng)設法營救,終于出獄。此時物是人非,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意氣風發(fā)的東南第一軍師。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經(jīng)失去。徐渭開始流浪,他游歷福建、直隸、山西,然后是薊州,在那里,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jīng)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他知道,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為知交。
拜別了戚繼光,徐渭出發(fā)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戚繼光推崇備至的李成梁。在遼東,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要請先生,于是徐渭前去應聘。
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前來報信,向李成梁極力推薦徐渭。李成梁知道這個人曾籌謀東南,名震天下。他把自己的兒子李如松、李如柏交付給了徐渭,并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二十多年后,朝鮮平壤,逃亡的朝鮮李氏國王終于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里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現(xiàn)在,他將在這里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薊遼提督李如松,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zhàn)連捷,多次擊敗日軍,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zhàn)場危局。
朝鮮國王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他不明白:貴軍如此善戰(zhàn),為何之前的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其作戰(zhàn)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后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此時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jīng)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jīng)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后,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時年七十三歲。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畫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jīng)頑強地堅持了很久。徐渭的寂寞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二、繪畫中有人生
書畫大師鄭板橋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前人作品時,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愿為青藤門下走狗。
徐渭身負盛名,多才多藝,十分擅長書法、繪畫、詩文,鄭板橋先生看了他的畫,便愿意到其門下,倒也體現(xiàn)了徐渭的繪畫水平。
徐渭中年才開始學畫,至晚年趨于成熟,許多不朽名作都創(chuàng)作于他最后二十年里。他擅長畫花鳥,兼能山水、人物,以水墨大寫意為最。他的寫意花卉,“走筆如飛,潑墨淋漓”,用筆放縱,畫殘菊敗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別有風致。繪山水,縱橫不拘繩墨,畫人物亦生動,其筆法更趨奔放、簡練。在用筆上他強調一個“氣”字,他的用筆似草草,若斷若連,實際筆之間有“筆斷意不斷”的氣韻貫穿。用墨強調“韻”,他的用墨好象狂涂亂抹,但實際上是“不求形狀求生韻”,“信手拈來自有神”。干筆、濕筆、破筆兼用,風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種格調,形成“青藤畫派”。
徐渭將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傾瀉在他的畫中,他作畫,往往以膠調墨,有浸漬淋漓的效果,這也是他痛苦與淚水人生的寫照。所以,他的畫是在用情感來調動筆墨,在他的畫中筆墨和物象都退居第二位,他將自己的人生升騰于筆墨、物象之上。在作品中經(jīng)常題詩題句,借題發(fā)揮,抒寫對世事的憤懣與無奈。
徐渭善以葡萄為題材作畫,借以抒發(fā)心情。
三、《墨葡萄》寄人生感嘆
圖1《墨葡萄圖》,此圖署款:“天池”,“湘管齋”朱文印。
《墨葡萄圖》,在構圖上獨具匠心,以獨出心裁的表現(xiàn)手法,自右上寫葡萄一枝,葡萄由右至左垂下,藤條紛披錯落,向下低垂。為潑墨,點畫葡萄珠葉,墨色華滋,濃淡相間,水墨酣暢淋漓,將葡萄珠的晶瑩剔透之感,表現(xiàn)得十分出色。題詩放在左上角,猶如繩子將葡藤拉起,補救了構圖上的不足。作者善于以草書之法入畫,用筆似草書之飛動,淋漓恣縱,詩畫與書法在圖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結合。
該畫上自題的七絕詩,前兩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說明了此畫的創(chuàng)作時間正是中晚年;后兩句“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又何嘗不是作者自我身世的寫照?一身的才華無處施展,作者將一種飽經(jīng)憂患、抱負難酬的無可奈何的憤恨與抗爭,盡情抒泄于筆墨之中。將水墨葡萄與作者的身世感慨結合為一,從中可以看到,在徐渭筆下,繪畫不再是對客觀對象的描摹再現(xiàn),而是表現(xiàn)主觀情懷的手段,令人聯(lián)想,令人感慨,得到畫外之意。
圖2《葡萄》詩左有款“漱仙”,下鈐“文長”朱文長方形印。全圖縱28.2厘米,橫665.2厘米,紙本,水墨。
此圖作于萬歷三年,純以水墨寫葡萄,以水氣淋漓的潑墨寫意法,隨意涂抹點染,任心所成。雖狀物不拘形似,而物體的真實生動,卻得了充分的發(fā)揮,別具意趣。圖中運筆走勢平穩(wěn),節(jié)奏松緩,書法筆勢沉穩(wěn),運筆遲重,與畫情調相配。此圖詩畫相得益彰,意有所寄,還是那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窮困無奈的悲涼心境。渭徐作品畫面上所呈現(xiàn)的美,具有一種野拙的生機力感。筆簡意濃,富有韻律感。徐渭的寫意畫開啟了明清以來水墨寫意法的新途徑,具有獨特的風格面貌,可看作是文人畫中趨于狂放的一種典型,重在寄興遣懷。
清代朱耷、原濟、揚州八怪中的李蟬、李方膺都受其影響。徐渭以他的才情,將大寫意花卉推上了藝術最高峰,他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他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勛,都將被后人銘記。
參考文獻:
[1]呂思勉.中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楊仁愷.中國書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張桐瑀.影響中國繪畫進程的100位畫家[M].???海南出版社,2004.
[4][美]牟復禮,等.劍橋中國明代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明]林樹中,等.海外藏中國歷代明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責任編輯/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