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條件下的高校圖書館有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專業(yè)的學科館員隊伍、開放的網絡學習平臺,具備為當地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獨特優(yōu)勢;服務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可以促使高校圖書館改進工作職能,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開發(fā)建設適合服務三農的網絡資源,尤其是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館藏建設,加快自建數據庫上網,建立健全依托校園網和網絡資源的教育平臺,使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關鍵詞:新農村;人才培養(yǎng);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6—0114—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知識和信息。信息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資源,通過支持創(chuàng)新和活躍市場來激活農業(yè),通過增見識、益心智來培育農民,通過促進交流和決策透明化來怡和鄉(xiāng)風。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農民能力(經濟生活能力、社會參與能力、民主參與能力等)的全面提高[1]。而高校圖書館所提供信息資源的質量、數量及準確性和安全性等是其他信息輸送渠道所不可比擬的。地方高校圖書館應當拓展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領域,直接介入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為所在地新農村建設服務。
一、新農村建設人才的缺乏,迫切需要高校圖書館拓展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領域
1.農村人口的整體教育水平低,缺乏新農村建設的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要求“培養(yǎng)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yōu)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xù)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提升新農村建設的知識能力水平,需要培訓大量的新型農民,更需要培養(yǎng)在生產經營、村務管理、文化衛(wèi)生、技術推廣等各個方面起帶頭、示范作用的人才。人口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慢變量,需要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各種教育機構共同努力。
2.農業(yè)科技信息轉化率低,缺乏新農村建設的技術人才。我國信息向生產力的轉化率和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是比較低的。國外信息轉化率為80%,而我國信息轉化率不足50%。信息向生產力的轉化率亟待增強[2]。我國現階段能夠通過英特網獲得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的農戶比率僅占全國農戶的2%左右, 難以適應現代科技和現代市場的發(fā)展[3]。因此,圖書館作為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信息服務的機構,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文獻信息、人才優(yōu)勢和現代網絡技術,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圖書館的信息傳遞職能,加強文獻信息資源為三農服務的力度。
3.農業(yè)專家指導和科技培訓效率低,缺乏新農村建設的經營人才。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信息資源的稀缺,致使致富心切的農民要么找不到好的項目,要么因為缺乏技術、不懂經營而血本無歸。而從農業(yè)科技培訓的現狀看,經過幾輪的機構改革,原本體系較為完備且納入財政支持的鄉(xiāng)鎮(zhèn)農技推廣站、農業(yè)科技服務站、農機站已名存實亡,基本處于“線斷、網破、人走”的狀態(tài),難以滿足農民對科技培訓和服務的需要。農民對科技信息的迫切需求,為圖書館和各級信息部門發(fā)揮為新農村建設人才服務的職能提供了空間。
二、服務當地新農村建設是高校圖書館自身建設的需要[4]
1.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領域得以拓展。21世紀,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科研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容,個人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在信息生存的必備技能之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促使高校圖書館改進工作職能,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基礎上,開發(fā)建設適合服務三農的網絡資源,尤其是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館藏建設,加快自建數據庫上網,建立健全依托校園網和網絡化教育資源的教育平臺,拓展其服務領域,使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得到更充分地發(fā)揮。
2.高校圖書館專業(yè)學科館員隊伍的素質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科館員制是以學科為對象而建立的圖書館高級專業(yè)人員對口服務模式。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學科館員,可以充當圖書館與對口三農專業(yè)服務對象的聯絡人,專門組織開發(fā)特定農業(yè)科學文獻信息資源,提供面向當地農村的整體用戶宣傳和培訓工作、提供專業(yè)的咨詢和檢索服務。在網絡環(huán)境下,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學科館員,既是三農專業(yè)學科信息的發(fā)布者,還是三農專業(yè)信息資源的管理者、科學研究者以及網絡虛擬交流的組織者等。在高校圖書館中設立專業(yè)的服務三農的學科館員隊伍,是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領域的重要工作內容。
3.高校圖書館在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中的作用得到強化。從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民的需求變化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農民致富心切,渴求知識的欲望日益增強,但受文化程度、信息閉塞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美好的愿望卻成不了現實。在信息社會中,善于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已成為實際獲得知識的一個先決條件,個人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在信息社會生存的必備技能之一,而消除由于城鄉(xiāng)差別、經濟發(fā)展水平差別而日益加深的數字鴻溝,是圖書館和各級信息部門的責任[5]。通過現代化媒體和遠程教育,向農民傳播簡明易懂的科技信息,是迎接知識經濟和學習型社會到來的重要措施,高校圖書館在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中的作用得到強化。
三、高校圖書館服務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措施
1.與地方政府達成農村信息網絡平臺共建、特色農業(yè)信息資源共享。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先后啟動了若干農村信息服務建設項目,如農業(yè)部負責實施的“金農工程”(1995)和“十五”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行動計劃(2001)、科技部負責實施的“星火計劃”相關項目、文化部負責實施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商業(yè)部負責實施的“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這些舉措留下了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或傳播渠道,高校圖書館要主動介入、積極配合農村基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提高現有設備資源的利用率。
高校圖書館的涉農館藏資源建設和服務機構設置,要與當地政府充分協調,獲得當地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達成同步規(guī)劃,由圖書館負責整合數字化和非數字化信息,開展資源保障型基礎服務和咨詢輔導型高級服務。圖書館的網站還可以鏈接所有涉農信息網,充當農民獲取網絡信息資源的門戶,由此共建農業(y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服務體系[6]。
由于資金、技術、人力等限制,高校圖書館不可能大規(guī)模地自建數據庫,自建數據庫必須突出地方特色,要考慮本地經濟文化建設發(fā)展的要求。將圖書館的特色化建設納入當地政府的新農村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和工作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圖書館特色化工程”,通過購買農業(yè)期刊光盤、農業(yè)科技文獻數據庫以及開展電子剪報服務等方法,收集適合當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農業(yè)科技文獻信息,建立適宜當地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特色科技文獻數據庫[7];進而對館藏文獻進行鑒別、篩選、分析、研究,加工成綜述、專題信息調研、研究報告等各種類型的信息產品。
2.設立新農村建設聯絡員,以學科專業(yè)館員開展數字參考咨詢。在高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中選聘新農村建設聯絡員,專門負責相關的參考咨詢,協調和組織培訓和各項服務工作,這是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新舉措。學科館員可以將收集到的農民急需的科技信息需求反饋給相關部門,把農業(yè)專家組織起來,成立智囊團,系統(tǒng)編印一些適合本地特點的農業(yè)科技資料,免費發(fā)送到農民手中。學科館員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數字參考咨詢服務,即利用電子郵件(E-mail)、電子公告板(BBS)、網絡聊天室(IRC)、農業(yè)專業(yè)技術QQ群等網上問答方式開展科技興農服務。新農村建設者可直接通過網絡闡述自己的需求,隨時與信息咨詢人員進行交流,圖書館可聘請農業(yè)專家、農業(yè)高校教師擔任在線咨詢員,開展這項工作。
3.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利用圖書館已有硬件設施,結合正在農村推進實施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設施,將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成為遠程教育平臺;將家電下鄉(xiāng)、電腦下鄉(xiāng)的惠民舉措與技術培訓結合,向熱心教育的慈善機構和企業(yè)成功人士爭取資助,向當地農村捐獻圖書和電腦,贈送適用當地農村的農技信息制成的光盤,并進行業(yè)務指導;在圖書館定期舉辦培訓班,舉辦各種知識講座,重點培訓農村文化和產業(yè)帶頭人使用電腦和網絡的基本知識、使用各種網絡資源的搜索、存儲、應用技能,掌握網絡環(huán)境下檢索、獲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開展各種讀書活動,提高新農村建設人才的信息素質,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
參考文獻:
[1][5]于良芝,羅潤東,郎永清,戈黎華.建立面向新農村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天津農村信息服務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11):6-8.
[2]楊艷萍.圖書館為三農服務若干問題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4):95-96.
[3]魯思愛.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新論[J].蘭臺世界,2006,(1):58-59.
[4]李湘鴻.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科館員制度與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實現[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9,(6):32-34.
[6]朱靜.試論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延伸[J].知識經濟,2009(1):141-144.
[7]李湘鴻.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探討[J].圖書館學刊,2009,(6):66-68.
(責任編輯/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