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美國作家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對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很多作品成了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短篇小說《一天的等待》盡管不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從這篇短篇小說中,海明威的寫作特點,如:小說中硬漢形象的塑造、冰山理論以及他的語言特色,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本文通過分析《一天的等待》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和語言特點及變異,對海明威的寫作特點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海明威;硬漢;冰山理論;語言特色
中圖分類號:I10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6—0083—02
美國作家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是一位寫作特點十分鮮明的作家,一位英國作家甚至說過,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在許多歐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跡?!兑惶斓牡却?A Day’s Wait)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九歲的男孩尼克(Nick),因為發(fā)燒請醫(yī)生來測了體溫,醫(yī)生說他的體溫是102℃。由于不知道華氏溫度與攝氏溫度之間的區(qū)別,尼克誤以為自己要死了。從早上九點開始他就一直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來。直到父親打獵歸來給他解釋了兩種溫度的區(qū)別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氣。文章篇幅不長,全文只有一千字左右,但是海明威在人物塑造和語言運用上的特色都在這篇短篇小說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一、人物塑造
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都是一些“硬漢”,他們在充滿緊張與沖突的世界里頑強地進行斗爭,盡管生活本身充滿著壓力,但他們卻能在壓力下不失尊嚴。尤其是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一天的等待》這篇短篇小說當中的“硬漢”是一個年僅九歲的男孩,在面對死亡時,他表現(xiàn)地出奇的平靜,不哭不鬧,甚至支走家人,打算獨自承擔死亡帶來的恐懼和痛苦,甚至寧愿醒著清醒地等待死亡時刻的到來。
在尼克誤以為自己要死的時候,他表現(xiàn)地十分平靜,他甚至還對父親說:“如果這讓你心煩的話,就不用在這陪我?!备赣H出去打獵時,他不讓別人進入他的房間,因為他不想讓別人也得上他的病。盡管從他的動作和神態(tài)上可以看出,他面對死亡時仍然難免有些恐懼和緊張,但是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臨危不懼的精神以及獨自面對死亡表現(xiàn)出來的鎮(zhèn)定和勇氣仍然是“海明威式英雄”的最好的體現(xiàn)。
在塑造這篇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時,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1/8露出水面上?!币簿褪钦f,小說家應該用最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最深刻的含義,為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小說中對于尼克這個小硬漢以及他的父親形象的塑造正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完美體現(xiàn)。
小說的敘述以對話為主,對于尼克及父親的心理描寫幾乎沒有,只是用了很少的筆墨描寫了孩子的一些神態(tài)。在告訴讀者小男孩病了之后,作者并沒有敘述他是如何費力地穿好衣服下樓以及“我”怎樣快速地穿好衣服飛奔下樓,而是直接說“當我下樓時,他已經(jīng)穿好衣服,坐在爐邊?!痹凇拔摇钡剿姆块g里試圖讀書給他聽讓他休息一下的時候,作者也沒有直接描寫小男孩內(nèi)心對于死亡的思考和恐懼,而只是說他“眼睛望著床腳,神情十分古怪”。在父親外出打獵期間,作者沒有對小男孩獨處時內(nèi)心的感受做一點描寫,只是說在此期間,他不允許別人進他的房間,還告訴別人可不能染上他的病。然而,盡管如此,從小男孩的語言及他的神態(tài)和表現(xiàn)中,他對于死亡的思考和恐懼,他面對死亡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和尊嚴都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
對于父親(也就是文章中的“我”)的形象塑造,海明威更是惜字如金。在文章當中,作者既沒有對“我”的外貌進行描寫,也幾乎沒有心理描寫,然而,從文章的字里行間,讀者卻能充分地感受到“我”的勇敢和樂觀。文章一開頭就交待說:“他走進我們房間關窗戶的時候,我們還未起床”。這句話既寫出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在清晨,又表明我們是開窗睡覺的。最能表現(xiàn)“我”的勇敢和樂觀的段落是對于“我”外出打獵的描寫。兒子躺在病床上思考著、等待著死亡,而“我”卻來到了一片冰天雪地當中,面對著大自然奇麗的風光,在一片自由天地間尋找獵物。濕滑的地面、冰封的灌木叢、陡峭的土坡和狡猾的鵪鶉都是“我”要征服的對象。盡管“我”摔了兩跤,有一次獵槍都被甩出去很遠,但“我”仍然打了幾只鵪鶉,還留了一些等著過幾天再打。通過這兩段的描寫,一個英勇無畏的硬漢、一個大自然征服者的形象已經(jīng)躍然紙上。雄渾昂揚的風格,高雅別致的情趣,讓讀者于隱約間看到了父子之間在性格上的共通之處:堅定,豪放,沉著,勇敢。
對于父親形象的塑造,既能讓讀者看出父親對于兒子性格的影響,同時也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作者對于父親外出打獵期間孩子的心理活動只字未提,但是,讀者卻能夠想象出一個九歲的孩子躺在床上獨自面對死亡
時內(nèi)心的矛盾和恐懼,更加深了讀者對于孩子的同情和憐憫。
二、語言特色
《一天的等待》這篇小說集中體現(xiàn)了海明威擅長運用口語化的語言和“電報式”對話的語言特點。整篇小說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展開,采用的是直接陳述的手法,作者的參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然而,盡管作者如此惜墨如金,讀者仍然可以從這些簡單的對話中對于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做出準確的理解和判斷,很容易與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
例如:
“What’s the matter。Sehatz?”(怎么啦,寶貝?)
“I’ve got a headache.”(頭痛。)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你最好回床上去睡。)
“No, I’m a11 right.”(不,我沒啥病。)
在父子對話的過程中,小男孩的表現(xiàn)很奇怪,他說的話很少,這能夠表明他在“等待死亡”時不情愿講話的心情,使讀者能夠體會到男孩內(nèi)心對于死亡的憂慮。文章還在對話中巧妙地運用父子對于“it”一詞的誤會來加強文章的懸念,讓讀者對于小男孩的心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中,一個對話是當父親問兒子為什么不去睡覺,兒子的回答是“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如果這讓你心煩的話,就不用在這陪我。) 兒子談的是他即將死去,但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死亡的恐懼;而父親卻說:“It doesn’t bother me.”(這并沒有讓我心煩。)此時父親所說的“It”的含意與兒子所說的大相徑庭,父親所說的“It”是指孩子的病。由于父親不知道兒子當時的恐懼心情,很安然地外出打獵。九歲的孩子被一個人留在房間里等待死亡,這更加深了孩子對于死亡的憂慮,從而能使讀者產(chǎn)生對孩子的極大的憐憫。
在另一場景中父親在安慰兒子時說:“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這沒什么好擔心的。)父親的主語“It”指的是“發(fā)燒”,而兒子一直滿腦子都在想著“死亡”,使孩子誤解父親并不擔心自己的死亡,因而回答說:“I am taking it easy.”(我沒擔心這個。)這些口語化的對話語言的運用讓文章的含義簡潔明了?!癐t”所引出的誤解表現(xiàn)了兩代人思想的隔膜與彼此間不能互相了解的隱痛,題材雖小,主題深遠;落筆不多,含意雋永。
小說中除了對話之外,其它地方運用的也多是短句,或者是用常見的連接詞聯(lián)系起來的并列句。例如:
His face was very white and there were dark areas under his eyes. He lay still in the bed and seemed very detached from what was going on(他的臉色十分蒼白,眼窩下方有黑暈,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默然置之) 。
句子結(jié)構(gòu)簡單,卻突出了小男孩的病情,同時也渲染了他勇敢地等待著死亡到來的情形。當父親狩獵回來,到房間去看他時,他說:“你們不能進來,你們千萬不能染上我得的病”。這句話出自一個面對死亡的9歲孩子之口,具有千鈞的分量。當父親把華氏、攝氏兩種溫度計計量的不同解釋清楚之后,孩子才明白華氏102℃只相當于攝氏39℃,人是不會死的。誤解消除后,小男孩也只是簡單地“噢”了一聲,這無疑地反映了小男孩無所畏懼的品質(zhì)。
盡管小說總體看來運用的都是口語化的、“電報式”的對話及結(jié)構(gòu)簡單的短句,但是在描寫醫(yī)生開藥和父親外出打獵的時候,作者的寫作風格卻發(fā)生了暫時的改變。在描寫醫(yī)生為尼克測量體溫并開出藥方的時候,作者不厭其煩的一一列舉出了每種膠囊的不同用途和醫(yī)生對于流感的熟悉程度。
作者拋棄一貫的寫作風格來不厭其煩的對醫(yī)生的診斷和父親外出打獵的場景做出如此細致的描寫,表面上看起來與文章的總體風格是矛盾的,而實際上,作者正是通過這種語言風格的變異來突出文章的主題。醫(yī)生的診斷是文章矛盾的根源。正是由于醫(yī)生的診斷,小男孩才誤以為自己要死了。也正是因為醫(yī)生說只是普通的流感,文章中才會出現(xiàn)父親輕松地外出打獵的場景。而對于父親外出打獵的場景的描寫,不僅從語言上與前文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也是對于整個小說主題的烘托。屋外著重描寫的是晴朗的天氣以及父親愉快興奮的心情, 屋內(nèi)被省略掉沒有寫的卻是一位臥病在床的小男孩, 在孤獨、無助、恐懼中勇敢地等待死亡。輕松愉快與凝重壓抑、生命的美好與脆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正是這一張一弛、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強化。也正是由于這種語言風格上的變化,讓整篇小說變得峰回路轉(zhuǎn),更耐人尋味。
在《一天的等待》這部短篇小說中,海明威的寫作特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他的硬漢式的主人公形象、他的冰山理論、他電報式的對話、善于運用短句和日常用語的口語化的寫作風格都在這篇短篇小說中有了很好的體現(xiàn)。就連語言風格上的變異都運用得十分合理,更加突出的表現(xiàn)了文章的主題。海明威不愧為文學大師,他的作品風格鮮明、意義深遠,值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0.
[2]傅景川.20世紀美國小說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3]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4]海明威.死在午后[M].金紹禹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張薇.海明威小說的敘述聲音[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6]柯賢兵.A Day’s Wait會話中的“it”誤解的關聯(lián)解讀[J].咸寧學院學報,2006,(5).
[7]俞洪亮,秦旭.英語閱讀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