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習紅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構成情況,強調了高校進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并對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現狀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構成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種類教育所需要的相應教育服務時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化勞動。其可分為學校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其中,學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學成本(如教職員工的基本工資、補助工資、其它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為教學直接服務的教務管理成本(如公務費、業(yè)務費、助學金、獎學金等)、必要的教學設備運轉與維修成本(如教學設施購置費、維修費、水電費等)。這些費用與提供教育服務直接相關,沒有這些學校將難以維持正常的教學活動。
學校間接成本包括為教學直接服務的教務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費、公用設備、公務用房(如教學樓、教學設施、圖書館、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基建費、購置費、折舊費以及購買和租賃耐用資產的支出。這些花費與培養(yǎng)學生的關系是間接相關的,沒有這些耗費,學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學服務。
二、高校進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成本不單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而且是一個社會概念,涉及到政府、學校、家庭和個人。加強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進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投資事實上被當作是國家無償給予教育單位的福利,教育單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資金投人,也不承擔任何投資風險,更不存在任何意義的虧損或破產的威脅。因此,他們往往不考慮怎樣合理使用教育資源,也無須進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人力資源浪費嚴重、無償占用學校資源、設備重復購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現象。鑒于此,高等教育只有實行成本核算。打破高校只計支出不計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確歸集和控制培養(yǎng)合格人才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耗費,使各部門都具有成本意識,從而真正做到勤儉辦學,優(yōu)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使高校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也為社會其他資本進入高校創(chuàng)造條件。
{二)進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確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和政府撥款
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財政支持相對緊縮,學生繳費收入在高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學生學費也呈逐年提高的趨勢,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政府投入應與學生適當交費并舉。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應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而不應將政府的財政負擔轉嫁給學生和家庭。因此,高等學校的學費標準應考慮高等教育成本和學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兩方面因素。教育收費的標準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會需求決定,因此進行準確的成本核算,確定正確的生均培養(yǎng)成本對確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意義重大。
(三)進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教育經費緊張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制約高校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財稅費產社基”六個方面。所謂財,就是財政教育撥款;稅,就是教育稅費;費,就是學費;產,就是校辦產業(yè);社,就是社會捐贈;基,就是基金,但本應占主體地位的財政教育撥款的作用越來越弱化,財政撥款占總收入的比重逐年減少,名稱也由財政撥款轉為財政補助收入,形勢逼得各高校必須加大自籌經費的力度。為了學校的生存與發(fā)展,迫使各高校不得不開源節(jié)流,成本核算勢在必行。由于各高等學校教育經費和其他經費的使用是否合理,培養(yǎng)的學生質量是否合格,以及高等教育培養(yǎng)成本的確定,為高校間提供了一個可以橫向比較辦學效益的標準,從而有利于從價值形態(tài)評價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使各高校樹立起投資與成本核算觀念,加強高校的理財意識和高校的財務管理。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現狀
我國高校目前的成本核算還沒有真正進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基礎數據,有些學校有一些數據,也是按計劃經濟時期財政撥款額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項目費用。此外,有些高校即使已經開始進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育成本計量確認不真實
長期以來,高校對于購建的資產設備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當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資產購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額較大、多年受益。如果將當年固定資產購建一次性列入當年教育成本支出,就會造成當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準確計算當年的教育成本。
(二)目前會計科目設置不能準確反映各個會計核算期間費用
目前,會計科目設置中按人員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資產成本的項目劃分,難以確認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難以考核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發(fā)展變化趨勢,不利于分析各個會計時期的成本變化,從而不能合理配置資金。
(三)教育成本構成內容不合理
教育事業(yè)支出中一直包涵著與學校教學工作無關的項目,如離退休人員支出、已經實行產業(yè)后勤社會化服務人員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項目支出。為便于準確進行教育成本比較分析,離退休人員經費不應列入教育成本核算,應由社會保障部門列支;高校后勤實行社會化后,后勤服務這部分也不應列入教育成本。
(四)教育成本風險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難度加大
據調查,我國許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學生欠費情況,欠費幾百萬已不是什么新聞。有些院校累計已超過千萬元,并正以年均約10%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某些高校外省學生(絕大多數也是來自社會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費卻高達25%左右。在信用體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學生欠費將使我國高校教育成本不斷上升。風險增大,同時也造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難度加大和核算的不定性。
四、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議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過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實行成本對象化,細分成本項目,運用橫向比較、縱向比較、計劃與實際比較等比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問題,優(yōu)化高校資源配置,規(guī)范支出范圍,改善支出結構,嚴格支出預算管理,從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辦學效益。
(二)建立成本預算管理制度
成本預算管理系統(tǒng)包括預測成本發(fā)展趨勢、確定目標成本、編制成本預算等。目標成本是進行成本控制的依據,也是實行成本管理的目標,目標成本的確定過程,是對成本進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對目標成本執(zhí)行過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時計算目標成本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的差異并進行分析和反饋。促使責任單位進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學校成本管理的總目標。
(三)建立成本績效評價制度
把目標成本進行分解,使所有成員明確各自的責、權、利,對責任人責權范圍內的可控成本進行考核,劃清責任和恰當地評價并獎勵其業(yè)績,有利于分析影響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激勵員工主動、自覺地控制成本。
(四)明確成本核算范圍
即規(guī)定教育事業(yè)支出中哪些屬于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計入教育成本。約翰斯頓的高等教育成本構成是廣義的教育成本,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教育成本,不能作為實際的教育成本。實際的教育成本應該是指實際已經發(fā)生且與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提高能力有關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我認為機會成本、科研支出、學生個人支出和與培養(yǎng)成本無關的支出如校辦產業(yè)支出、后勤部門實行社會化后的支出、教職工住宅商品化的支出、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支出等都不能列入實際的教育成本。
(五)以權責發(fā)生制作為高校會計核算方法
目前高校采用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全面的歸集教育成本以進行準確的成本核算。權責發(fā)生制以應收應付作為核算的基礎,能夠避免將大額的基本建設支出一次性的計入教育成本,從而根據各受益期正確反映各期的教育成本。從目前現實情況看,近幾年因為擴招導致各高校建設進入一個高峰期,根據現行的會計制度,這些基建支出是一次性計入成本的,這樣顯然會造成近幾年高校教育成本的猛增,這可能也是各高校教育成本懸殊的重要原因之一(誰的建設規(guī)模大,誰的成本就高),實際上這是不符合權責發(fā)生制原則要求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以權責發(fā)生制取代收付實現制是進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