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晶
[摘 要] 中世紀基督教會把婚姻看作是一種天職,一種神召,一種大多數(shù)人所選擇的被上帝要求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基督徒獲得上帝所賜榮耀的渠道?;橐龅牟豢山獬瓌t引發(fā)了教俗之間激烈的矛盾與沖突,而實質(zhì)是教俗之間爭奪權力與利益的斗爭。
[關鍵詞] 基督與教會;結合;不可解除;權益爭斗
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曾寫到:“在人類對世界的整體感受上,中世紀是一個根本轉(zhuǎn)折點。確立了基督教及其教規(guī)的統(tǒng)治,這就決定了歐洲人的整個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看來,世界是一個整體,可觸可及的,它和諧而且充滿了肉體和精神的統(tǒng)一美。中世紀基督教徒眼中的世界則分裂成截然對立的兩個部分:上帝(靈魂)的世界和魔鬼(肉體)的世界。宗教的理想人物不是擲鐵餅者的健壯身體,不是阿波羅,而是疲憊消瘦、蒼白無力的鬼魂——圣徒和苦行僧?!边@樣的宗教理想人物會怎樣看待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婚姻呢?
中世紀基督教會對婚姻的理解有借自羅馬和日耳曼社會習俗、觀念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獨特發(fā)明,是人類經(jīng)驗、社會習俗、神學思考和普遍的大眾意識的“最奇怪的混合物”[1]。在早期基督教的教義中,帶有濃郁的禁欲主義色彩并主張獨身,所以在中世紀早期,盡管教會的影響很大,但婚姻仍然只是世俗的行為,教會沒有任何特殊的婚姻形式,只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要有教士的祝福。隨著后來蠻族的入侵,基督教逐漸取得社會主導地位,它遵循了羅馬和日耳曼人的傳統(tǒng)習俗,發(fā)展了自己對婚姻的神圣觀念和制度。12世紀后,教會對婚禮的祝福越來越普遍,在教堂舉行婚禮的詔告,以及由教士為新娘戴上戒指的習俗也流行起來。從這時起,婚姻被理解為圣事。
一、婚姻圣事論
基督教會把婚姻列為七大圣事之一,始于12世紀。所謂“圣事”,依照薩力斯伯瑞的副教長托瑪斯博士在1216年寫的《懺悔手冊》(summa confessorum)的解釋,就是“一種對于看不見的榮耀的看得見的形式或圣潔事物的標志?!比绱?婚姻圣禮就是一種對于看不見的、超自然的效果的看得見的、可感知的標志?;橐龅氖ナ滦宰蠲黠@的應該表現(xiàn)在圣保羅所提出的丈夫和妻子的結合象征著基督與教會的結合,這樣一來,不僅婚姻本身被表現(xiàn)為是好的,婚姻中的性結合也被認為是神圣的,因為正是男女雙方的身體結合被強調(diào)為是基督與教會關系的象征。實際上,正是圣經(jīng)中的有關論述,為后來基督教會提高婚姻為圣事提供了神法的依據(jù)。圣經(jīng)的開篇寫上帝造人,造了一男一女,讓他們生養(yǎng)眾多,女人是從男人的身體中造出,男人要離開自己的父母,與妻子結合為一體。因此,正是上帝的指導與合作,使人類得以延續(xù)生命,上帝賦予人精神性的靈魂,這種靈魂不能僅由父母通過生育傳給子女,而必須要有上帝的介入和特殊的祝福,才能完成,這構成了婚姻的莊重與崇高。耶穌基督維護了創(chuàng)世紀中表述的理想而不可分的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并賦予它法律保護,把拋棄妻子再婚的人視為通奸者。耶穌的門徒彼得和保羅也強調(diào)婚姻生活的忠實性。圣保羅更明確地把一男一女基督徒之間的婚姻,看做是基督與他的教會不可分離的結合的活生生的形象,夫婦之間對待彼此的行為要像基督與教會之間一樣。正因為如此,保羅宣布這種婚姻是一種偉大的神秘事物。
12世紀,教會把婚姻與其他圣事列在一起,有關婚姻圣事的論述更多有涉及。教會認識到,把人類的婚姻制度提高到圣禮的高度,使它在得救的秩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非常適宜的。因為家庭處于宗教、社會和政治生活的交叉點上,是構成人類社會和基督教會的基本細胞?;酵ㄟ^自己的言行已經(jīng)表達了這種意見,因此婚姻具有基督提供給的特殊的榮耀。
在此基礎上,教會人士開始詳細論述婚姻的圣事性:在婚姻中,結婚的兩人既是圣禮的接受者,也是圣禮的主持者,他們通過表達相互同意而完成圣禮儀式,這種相互同意帶來雙重效果——婚姻紐帶的象征性實現(xiàn)和夫婦結合的神圣榮耀?;橐黾~帶的象征性實現(xiàn)具有特殊的性質(zhì),一旦結成,將永遠不會被剝奪圣事的性質(zhì)和束縛性的力量。夫婦結合的神圣榮耀則是基督與教會結合的神秘反映。
不管怎樣表述,毫無疑問的一點是教會抬高婚姻為圣事,是對婚姻態(tài)度的又一次轉(zhuǎn)變:由不情愿的接受,到正常的認可,最后到高度的贊美;從責備婚姻,視婚姻為污染,破壞靈魂的源泉,潛心默禱的障礙,到婚姻是人類合理的必需,是俗人正常的生活方式,最后到把婚姻提高為是上帝顯示對人類的愛的一種方式,是上帝拯救人類的工作中的一部分?;橐鰹槿藗兲峁┝肆私夂蛺凵系鄣淖罡邫C會,使夫婦有一種特殊的機會去理解和分享上帝對教會的愛,即是“一種理解上帝創(chuàng)世行為神秘性的邀請”[2]?;橐霰毁x予圣事的功能,通過使結婚夫婦意志和思想的和諧反映教會與基督意志和思想的一致,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在愛中的結合標志基督肉身中精神和肉體的榮耀結合,而使夫婦關系神圣化。通過教育子女后代為上帝的子民而使基督徒團體神圣化?;橐黾~帶就像契約紐帶一樣,是雙方建立在相互同意和愛的愿望上的自愿結合,服從于教會的權威和法律,因此不能由任何人解除。
中世紀基督教會在婚姻觀念上的變化,反映了基督教的入俗性,表現(xiàn)了基督教會在強大世俗社會習俗和觀念面前的一種調(diào)和,是調(diào)和后的新提法。
二、教俗沖突
給婚姻注入新的解釋因而改變了世俗社會傳統(tǒng)的締結和解除婚姻做法的力量來自基督教會?;浇虝鸦橐隹醋鍪巧系鬯O立的神圣的制度,是基督與教會關系在人類社會中的形象體現(xiàn),因為男人與女人的結合代表著基督與教會的結合,是上帝欽定的結合,所以不能被隨便解除,這一點可以從耶穌的話中找到最權威的根據(jù)。圣保羅馬太福音第十九章中記述了耶穌與幾個法利賽人的對話,法利賽人問道:“人無論什么緣故都可以休妻嗎?”耶穌回答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兩人成為一體。這經(jīng)你們沒有念過嗎?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可見,基督教會之所以主張婚姻不可解除,是因為它是上帝配合的,人類不能也無權廢除。上帝的全知全能使得經(jīng)他配合的婚姻都是正確的、合法的、有效的,這樣的婚姻一經(jīng)締結就成為終生的束縛關系,具有永久的約束力,只有死亡才能終止它。
但是,婚姻對于世俗社會的人來說,是建立家庭、繁衍后代的重要方式。它給后代以祖先、名字和權利,使家庭財產(chǎn)由一代傳向另一代,與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相關聯(lián)?;橐鼋⒘擞H屬關系,使整個社會結構在基本的家庭單元或親屬團體基礎上運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與社會的生產(chǎn)關系相關聯(lián)。因此,婚姻是一種社會化的行為,容納了諸多社會因素——家庭地位、親屬利益、經(jīng)濟后果、財產(chǎn)分配、社會關系,它們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某些因素的搭配導致一樁婚姻的締結,另一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導致婚姻的結束,所以,世俗社會人們的離婚行為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對于國王和貴族來說,基督教會的婚姻不可解除原則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權力的發(fā)展,限制了婚姻在他們的政治斗爭中發(fā)揮的作用。因此,這一原則遭到了來自世俗社會方面的抵制和反對。這樣就形成了基督教會與世俗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一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而教會也并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其實有些時候教會正是為了打擊世俗統(tǒng)治者的政治勢力,才如此與國王和君主們過不去,這種較量在中世紀歷史上并不少見。
英王亨利八世因要與王后西班牙公主凱瑟琳離婚而與教會發(fā)生爭執(zhí)乃致吵得沸沸揚揚,最終教皇開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而作為回擊,亨利在國內(nèi)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在這里我們不再贅述。讓我們來看看9世紀時另一位君王的遭遇吧:法蘭克國王洛塔爾二世于855年與大貴族出身的圣毛里斯修道院的俗人院長胡克貝爾特的妹妹蒂特貝爾佳結了婚,婚后蒂特貝爾佳始終沒有生兒育女,857年他提出離婚,準備與青梅竹馬的情人瓦爾德拉達結婚,她也出身貴族并和洛塔爾生有一子,但此子只有在父母有正式婚姻的情況下才能成為繼承人。后來,蒂特貝爾佳被迫答應解除婚姻,862年的亞琛宗教會議上宣布洛塔爾的婚姻無效,直到此時洛塔爾才與瓦爾德拉達正式結婚。可蒂特貝爾佳逃亡到了西法蘭克王國,向教皇尼古勞斯一世起訴,于是宣布解除了這樁婚姻的兩個大主教,特里爾的提特高特和科隆的貢塔爾都被免了職,而在此之前教皇的使節(jié)們已經(jīng)承認了洛塔爾與瓦爾德拉達的婚姻。教皇的新使節(jié),奧爾特的阿爾森以開除教籍威脅洛塔爾再娶蒂特貝爾佳。但是,國王卻無法說服他現(xiàn)在的妻子去請求教皇宣布他們的婚姻無效,因為尼古勞斯提出的條件是今后他們之間不存在婚姻關系。阿爾森最后開除了瓦爾德拉達的教籍,并且禁止洛塔爾在今后任何時間與她結婚。尼古勞斯一世去世后,洛塔爾于867年請求新教皇哈德良二世同意他再次離婚。他親赴羅馬,接受了圣餐禮,以證明他的無罪。然而,在宗教會議再次審查之前,洛塔爾卻在返程途中身亡。同時代的人把他的死亡看做是上帝的審判。洛塔爾并沒能實現(xiàn)多年來堅持不懈追求的目的,根據(jù)870年的梅爾森協(xié)議,他的王國被他在東部的叔父禿頭查理和在西部的德意志路易瓜分,這卻促進了德國和法國的最初形成。
在這場持久的婚姻案中,國王和教會婚姻原則的沖突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最后的解決顯然有利于后者,說明教會的原則已經(jīng)不只停留在道德說教上,而是付諸法律來實施。也許很難說清教會在判定婚姻是否被解除時如此堅持原則的真正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斗爭的動機不只是為了堅持原則和維護教會法的尊嚴。人們可以說,國王的失敗是他的運氣不好,碰上了有個性、愛較真的教皇,但如果僅把這些偶然因素當做唯一的解釋,那么歷史未免太無法琢磨了。實際上,教皇的堅定是一種顯示、表明一場權力的較量已初顯端倪。在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起著主導作用的教會,必然要在人們的價值和行為方面產(chǎn)生強大的影響,而這一切又必然使它在政治上占有不容爭議的地位。歷史的驚人之處往往在于它把必然的結果以并不驚濤駭浪的小事件表現(xiàn)出來,透過這一件件發(fā)生在婚姻領域的瑣碎爭執(zhí),我們看到了教權與皇權的斗爭。
婚姻不單單是兩性的簡單結合。在中世紀,婚姻主要是政治與經(jīng)濟利益的結合,因此為各階層所重視。教會和世俗在權與利上的爭斗,使婚姻中充滿了靈與利的矛盾沖突。世俗的婚姻實踐,它注重的是婚姻中的家族利益,具有強烈的功利色彩;而教會的婚姻規(guī)范,它強調(diào)的是道德倫理,充滿神學的理想主義。在同世俗勢力爭奪權益的過程中,教會加強了對婚姻的關注,教會婚姻理念逐漸占據(jù)了社會的主導地位;而世俗對利益的追求是一以貫之的,在婚姻家庭的機制上,世俗勢力進行了一系列革新,在婚姻實踐上,世俗勢力加強了對婚姻的經(jīng)濟控制,這進一步激化了教俗沖突。
三、結語
法國著名中世紀史學家喬治?杜比先生說過:“這場沖突是在兩個截然不同和根本對立的類型間展開的——婚姻的世俗模式,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秩序,而教會的模式是維護神的秩序?!边@似乎可以解釋這場沖突的原因,是兩種類型兩種模式之間的矛盾。從表面上看也確實是教會出于對自己尊嚴和權威的維護,才如此執(zhí)著地堅持這一原則。教會認為作為圣經(jīng)的遵循者和執(zhí)行者,它具有與神的律法一樣的尊嚴和權威。因為婚姻是由上帝建立的,上帝把兩個人結合為一體,也只有上帝才能把他們分開,而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由教會主持的婚姻具有上帝的尊嚴和榮耀,因而具有神圣不可解除性。如果人們可以隨便地終止或解除婚姻,豈不觸犯了上帝的旨意,損害了上帝的威嚴,因而也就是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性,損害了教會在信徒中的形象。所以,教會竭力維持婚姻的持久性,嚴格地執(zhí)行圣經(jīng)中耶穌和保羅的說教,并最終把婚姻提高為圣禮來顯示它的神圣性。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我們透過這神圣的外衣下仍然可以看出基督教會和世俗勢力在婚姻中的沖突,實質(zhì)是教俗之間爭奪權力與利益的斗爭。“如果說基督教在羅馬世界中的基本態(tài)勢是學習的話,那么在日耳曼西方的基本態(tài)勢就是教導別人”[3],面對西羅馬古典文化的湮滅及蠻族蒙昧粗野習俗的盛行,基督教會開始了對世俗世界的制服與改造。隨著教會財富與勢力的增長,教會不僅要成為人們的精神主宰,而且它要一步一步地管理整個世俗世界。從5世紀開始,教會就提出了“雙劍”說,宣稱上帝將象征最高宗教權力的劍交由教皇執(zhí)掌,將象征最高世俗權力的劍交由皇帝執(zhí)掌。到了8世紀晚期,教會還炮制了所謂的“君士坦丁贈禮”,提出了對整個西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權要求。10—11世紀,教會內(nèi)部的改革運動仍在不斷地進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將教俗間的“雙劍”說進行了發(fā)展,他指出:上帝曾將代表宗教權力與世俗權力的雙劍都授予了教皇,教皇又將代表世俗權力之劍交予世俗君主。所以,教皇有規(guī)范和約束世俗君主的權力,教皇權是凌駕于王權之上的,教會是凌駕于世俗社會之上的。他力圖以教會的一元化統(tǒng)治取代教俗并列的二元機制。在與世俗的斗爭中,教會贏得了優(yōu)勢,如果說“500年時,教會只能反對和勸告,那么到1000年,教會就可以威嚇和命令了”[4]。特別是到了12世紀前后,迎合世俗的教會婚姻法確立,并隨著教會地位的提升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占據(jù)了支配性地位,一切婚姻家庭關系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法律實踐上都必須遵循于此。基督教會通過它的婚姻圣事觀念和其一整套婚姻道德規(guī)范達到了對世俗社會的操縱和控制。
[參考文獻]
[1] C,N,L Brooke: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1.
[2] J.Gosling:Marriage and the Love of God,London,1965:39.
[3] 約翰?麥克曼勒斯.牛津基督教會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60.
[4] France and Joseph Gies,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the Middle Ages:116.
[作者簡介]
景晶(1979-)女,陜西寶雞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7級世界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