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芬
隨著社會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素質(zhì)教育的提出,道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而學生自我意識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階段是在中小學,因此開展中小學道德教育就十分重要。很多專家、學者也十分關(guān)注中小學道德教育,有人認為,“中國的中小學道德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1][2]。而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學校德育實施的主力軍,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也思考著道德教育帶來的困惑:我們在實施道德教育時,是否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消解了道德本身?面對教育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 德育中的反道德現(xiàn)象描述
案例一:“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由于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學生沒有等到父母來接便獨自回家的現(xiàn)象,為此有班主任進行了安全道德教育。
班主任問:“你知道一個人回家有多危險嗎?”
有的學生說:“路上車很多?!?/p>
有的說:“天黑了可能會迷路。”
有的說“爸爸媽媽因為找不到我們會著急的?!?/p>
……
(學生眾說紛紜)
班主任說:“是的,還有呀,現(xiàn)在社會上壞人很多的,有的人是專門拐賣小孩子的,會用……手段,有的會綁架孩子來向你爸爸媽媽要錢……”學生聽著老師的講述,個個臉上露出驚訝和恐怖的神情,班主任老師最后總結(jié)說:“不要一個人回家,記得,放學后千萬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案例分析:教師從學生安全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教育,本意是好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描述的現(xiàn)象也確實是社會現(xiàn)實,那么是不是這樣的道德教育就正確呢?在這里教師讓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以為陌生人都是壞人,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上了陌生人不是“騙子”就是“綁架分子”的種子,丑化了陌生人的形象,過分夸大了陌生人的危險??赡墚斈吧苏嬲枰獛椭臅r候,孩子們也因此避而遠之。
案例二:給德育加分
為了實行并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為了能夠更好地管理學生,有教師自發(fā)把企業(yè)中的績效考核運用到了班級管理和德育當中。開學初教師就明確規(guī)定:考試成績優(yōu)秀和進步明顯者可以加分;孝敬父母或父母在家校聯(lián)系冊上表揚的也可以加分……于是開學一段時間后,有家長見到了班主任,十分感激地說:“XX老師,現(xiàn)在孩子在家里乖多了,經(jīng)常幫我盛飯”,“我們家孩子作業(yè)認真多了,說要我在作業(yè)本上表揚他呢!”
案例分析:在加分制度的誘惑下,學生們做好事,可謂“積極”。但是這樣的積極當中,到底是由于學生的品德高尚呢,還是為了加分?當然,教師的初衷在于用外在的加分獎勵來刺激大家做好事的積極性。可是,教師如果單方面通過外在的功利目標來促進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yǎng),則會弱化學生道德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簡單通過做好事加分的形式,而放棄對學生內(nèi)在道德動機的激發(fā)和提升,可能會異化學生原來純潔的道德動機,而且還可能玷污了學生本來純潔的道德品質(zhì)。
案例三:“一切為了班級”
學校為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建立了紅旗評比等規(guī)章,并且評比結(jié)果直接和班主任的考核進行掛鉤。而班主任為了“班級流動紅旗”也可謂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道德教育,但其中有些方法值得我們深思:如,有的學校在進校門時就要檢查學生的紅領(lǐng)巾,有的學生又經(jīng)常因忘記帶紅領(lǐng)巾而導致班級被扣分,為此有班主任以“班級榮譽感”為名教育學生說,如果忘記帶紅領(lǐng)巾該怎么辦?學生們通過討論得出兩種“好方法”:一是向已經(jīng)走進校門的同學借一下,二是在學校門口等,看到值日生回教室了,再悄悄溜進來。同學們這樣的“作弊”方法,雖然沒有得到班主任的公然認可,但也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為了取得流動紅旗,還讓孩子故意拿錢去換取德育分數(shù),說是自己從上學路上撿來的。
案例分析:“班級榮譽感”和“誠信”是兩種道德品質(zhì),到底哪一種重要,只有放到具體的情境中方能作出判斷。學校紅旗評比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而教師教育的最后結(jié)果便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逃避和欺騙,這顯然違背了此項制度設計的初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需要培養(yǎng)的,但培養(yǎng)不能以犧牲其他的道德品行來完成。
案例四:“民主教育”
下課鈴聲剛響,他又來到了辦公室,“上節(jié)課剛從辦公室回去的,怎么又來了?”班主任老師不免有一絲煩躁,“怎么了?”“打架了,課堂上和同桌?!比握n老師解釋道。班主任頓時火冒三丈,“昨天全班剛落實班規(guī),不準罵人,不準打架,今天你就犯規(guī)?!眽鹤∨?班主任說:“今年我們實行的是民主管理,昨天的制度是大家一致制定的,今天你違反了班規(guī),那也應該由所有人來討論應該如何解決?”說完,把學生帶到了班級,讓其余學生想想應該如何處理。有的學生說:“應該和其余學生隔離一天”,“應該讓他一個人一桌”,“應該讓他父母過來,嚴厲批評”……學生的想法可謂是層出不窮。
案例分析:實行民主管理,落實民主教育,這是班級管理的人文關(guān)懷。但是班主任在具體操作時,讓所有的學生來處理犯規(guī)學生,會引發(fā)學生間的相互仇視和報復。而且,學生作為小孩子,對有的事情的輕重緩急并不具有足夠的預見性,提出的一些懲罰方式也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多是率意而為。但此時的班主任,卻因為要實現(xiàn)讓學生民主表決的承諾,倘若否決了學生們的意見,則無疑等于否定了原來設立“民主教育”的初衷。
二、 反道德現(xiàn)象的成因分析
其實在日常的教學中,上述例子比比皆是,無奈之余不禁心寒,這樣的“道德”教育久而久之會對學生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呢?為什么看似正規(guī)系統(tǒng)的一套德育制度在實施時卻變味了呢?
首先,學校德育目標的偏離。學校德育實施的依據(jù)是國家的德育大綱,而有研究認為,“從道德教育的發(fā)展史來看,我們的道德教育自古以來在目標設定上就一直存在著要求過高、過分理想化的傾向,即我們稱之為道德高標[3]”現(xiàn)象。由此致使學校的德育目標也存在一定偏頗:側(cè)重于德育內(nèi)容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情感培養(yǎng),如案例四中所反映的,教師在實施民主管理的同時忽略了過錯學生的心理感受,并且無形之中還培養(yǎng)了其余學生冷漠的心態(tài);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則是一種“反道德”教育。
其次,班主任自身德育知識淺薄與缺乏?,F(xiàn)在每個中小學都設立了品德課程,小學有思想品德課,中學有思想政治課,并且道德教育還延伸到班主任工作及各學科教師中間,德育教育的人員增加了很多,但是小學的思想品德基本上都沒有專職教師任教,由班主任或其余學科教師兼任,而班主任是小學德育的主力軍。班主任由于事務繁忙,很少關(guān)注自身德育知識的提升,班主任更多的是關(guān)于班級管理的事項,少有德育,因此班主任缺乏專業(yè)的道德教育培訓,對于道德教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缺乏對道德教育中反道德作用的深刻認識,把道德教育簡單化,殊不知正是在簡單化的道德教育中,埋下了反道德的種子。如案例二中的德育加分,班主任從“很功利的角度去考慮和處理具體的道德行為,其結(jié)果只能是反道德的,因為道德首先是人性的而非功利性的。[4]”由此說明教師對德育知識的缺乏;案例三中的“道德矛盾”,教師為了很功利的分數(shù)、紅旗而教會了學生如何說謊,如何逃避責任,那么留給學生的是什么呢?道德出現(xiàn)沖突矛盾時,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區(qū)辨、如何協(xié)調(diào),體現(xiàn)著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
當然,我們的道德教育還和整個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正是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和危險性的增加;再加上家庭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等等,種種因素促使教師在潛意識中夸大陌生人的危險。正如案例一所說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教師過度的安全教育也使得德育走向了“反德育”的一面。
三、 反道德現(xiàn)象的消解策略
1.學校要制定層次性的德育目標,做到張弛有度
在學??傮w德育目標的引領(lǐng)下,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標,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德育提高,這是縱向上的層次體現(xiàn);另外在橫向上就是如新課標的三維課程目標一樣,德育也應該具有多維目標,不但體現(xiàn)德育知識的傳遞,也要體現(xiàn)德育的人文關(guān)懷,實現(xiàn)德育的情感價值目標等等。
2.提升自身德育素質(zhì),細節(jié)處落實德育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加強道德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作為班主任,首先在意識上要重視自身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班主任時時刻刻和孩子相處在一起,可能時刻面臨各種德育難題,因此還應該具備較專業(yè)、敏銳的德育素養(yǎng)。
(1)注意教學的教育性。赫爾巴特曾經(jīng)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5]”因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quán)威性”,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形成重大的道德影響,所以,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僅僅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過程,其也應是對學生的道德影響過程。德育不只是品德教師的事情,班主任需在教學中,時時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言行,避免反道德現(xiàn)象發(fā)生。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時刻做好學生的榜樣和表率,比如說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善意的謊言時,在允諾學生一些要求而發(fā)現(xiàn)無法實現(xiàn)時,教師都應該馬上作出解釋或者說明;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對學生進行承諾,失信于人便會造成“反道德”教育。這些看似細微的事件都處處體現(xiàn)了教師應該時刻關(guān)注行為、事件的教育性。
(2)把握道德的本質(zhì)。道德需要一定的手段,也不排斥運用功利的目標,但道德更講求的是一種無功利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絕對律令。如果無視道德的這一特性,道德教育就會變成功利的算計。案例二中,教師就是沒有很好地把握住道德與功利之間的關(guān)系,使道德教育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那么也有教師會疑惑,該怎么激發(fā)學生的德育行為呢?我們應該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內(nèi)化自己的德育行為。首先,可以和學生交流給父母端茶后的心得和體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其次,可以在班級中滲透情感教育,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把每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的,讓學生學會感恩,讓學生明白自己為父母所做的是一種感恩與感謝;再次,可以和父母溝通,表揚學生在這方面的進步,等等。
3.分析道德沖突
各種道德觀念之間難免會發(fā)生碰撞和沖突。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無條件地以犧牲一種道德為代價去滿足另一種道德,并且在特殊情境下,道德還是有高低之分。案例三中的教師是在用犧牲誠信、公平競爭的道德,來滿足狹隘的集體榮譽感,因而是不足取的。這就需要教師用自身具有的德育知識及應變能力來分析德育中的主次之道。寧可少一面紅旗也不可教會學生缺失誠信。
4.把握德育的度
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個度,少一分不行,多一分則不然,德育也是如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也應該注意時刻把握這個度,就如案例一中的安全教育。應該說,現(xiàn)代社會確實需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但是切不可過度;另外在這里是否只要教會學生遠離陌生人就可以了呢?我們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關(guān)鍵還是教會學生如何“理解自我以及與自己密切相關(guān)的人”[6],讓學生學會分辨不同類型的陌生人,并適當?shù)亟淌趯W生如何有效機智的與陌生人打交道,我想這才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吧!
(參考文獻本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