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抓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戰(zhàn)場—德育課,開拓思路, 為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根據《德育》教材的內容要求,積極借鑒技工教育世界領先國家德國關于“行為引導教學法”的成功經驗,并大膽付諸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探討設計出《德育》教材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德育課行為引導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手腦并用,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學會了人際交往,奠定了科學世界觀的基礎,張揚了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德育》教材 教學模式 設計 行為引導 手腦并用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新時期具有深遠意義的要求。技工院校是對未成年人——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戰(zhàn)場,而德育課教學,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針對通用《德育》教材內容要求,探討設計出切合學生實際、符合中央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勢在必行。
一、教學模式設計——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初探
行為引導教學法,源自德國。它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唱主角,教師唱配角,鼓勵學生腦手并用,身心合一,積極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集體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現代教學理念。 它包括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卡片法 、討論探究法等,其目的在于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以激發(fā)學生興趣,鼓勵積極學習,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媒體片斷播放,“在做中學、學中做”達到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同時此教學法也是學生人際交往的學習練習過程。
例如《德育》教材第一冊第二課《培養(yǎng)健康心理》的第三節(jié),內容是學會人際交往,其重點是如何學會人際交往,其難點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展示人際吸引。此項教學內容可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法中的討論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卡片法等方法進行授課。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課下預習 ,積極準備 ,這是上好行為引導型教學法課的前提。
根據本次課授課的篇目要求學生:1、仔細閱讀吃透教材;2、圖書館查找資料,搜集一些成功人士,著名人物是如何進行人際交往的實例,學習他們交往中的技巧,探討學生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得失的感受;3、給老師、家長、同學分別擬寫節(jié)日交流的贈言。預習的目的在于使同學們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
根據需要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
(一)合作學習 探討研究法的運用
設計合作學習、探討研究法的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掌握交往技巧中培養(yǎng)團隊意識。
(1)課前班級學生把教室的桌凳擺成圓桌狀四大組;把全班學生平均分成四大組,各組圍坐在自己的圓桌邊。
(2)上課后,教師講解本節(jié)課的任務、教學方法及目的。
(3)屏幕播放胡錦濤總書記與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交往會晤等一組畫面,感悟國家領袖人際交往的風范及普通勞動者和諧得體的人際交往的場面;再播放本校學生在宿舍、在教室、在球場、在家庭中與人和諧交往以及非和諧交往的另一組畫面,營造出圍繞主題熱烈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導入語后概述:什么是人際交往?請全班同學齊聲朗讀回答,并板書。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進行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方法有哪些? 為什么說展示人際吸引的“第一印象”是人際交往技巧的重中之重?如何處理好常見的人際關系等,要求大家集體合作學習,踴躍探究,完成任務,初步學會人際交往。
(4)各組選出正負組長各1名。以組長報名順序為依據,優(yōu)先獲取本組學習研討代表隊的冠名,他們分別是老師隊、家長隊、企業(yè)老板隊、學生隊。
(5)組長領取該代表隊的任務書后,再把具體任務分給全組成員。
老師隊任務書:
①人際交往的意義、作用。
②列舉成功人士人際交往的案例并加以說明。
③扮演學校老師角色與學生交往。
④分別給自己的老師、家長、同學擬寫一份節(jié)日贈言。
家長隊任務:
①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②人際交往中的技巧?如何提高溝通技巧?
③列舉耳聞目睹的人際交往實例中,突出的交往技巧和不足之處。
④扮演學生家長角色與學生交往。
⑤分別給自己的老師、家長、同學擬寫一份節(jié)日贈言。
企業(yè)老板隊任務:
①人際交往中應克服的障礙。
②列舉人際交往中由于心理障礙導致交往失敗的例證。
③扮演企業(yè)老板角色與學生交往。
④分別給自己的老師、家長、同學擬寫一份節(jié)日贈言。
學生隊任務書:
①想一想有的人同你經常見面,卻難以成為朋友;而有的人同你只接觸兩三次,卻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是為什么呢?
②常見的人際關系的處理方法?
③想一想,你和同學關系相處得怎樣,應該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改進?
④扮演學生角色與老師、家長、企業(yè)老板、學生交往。
⑤分別給自己的老師、家長、同學擬寫一份節(jié)日贈言。
(6)組長用3—5分鐘的時間把每項任務,逐人下分;每個人帶著任務學習10分鐘后,各組再用15分鐘的時間統(tǒng)一集體研討任務書要求;各組任務研討結束后,開始在全班展示研討成果,也就是說各代表隊要派1—2人上講臺,理論聯系實際地講解任務題目。(同時也是學生在展示和培養(yǎng)自己人際交往的能力。)
(7)登臺展示學習研討成果步驟和要求:
①鞠躬并有問候語:“大家好?!?/p>
②自報家門:“我的學號是X號,叫X名字?!?/p>
③我代表XX代表隊,展示我們的學習研討成果。第X問題是……。
④結束語:“展示完畢,謝謝大家。”
⑤要求學生聽眾給予熱烈的掌聲以示歡迎和鼓勵
(8)每個代表隊代表展示完研討成果后,該隊成員可以上臺補充發(fā)言,對不清楚的問題,各代表隊成員可以進行質疑,被提問的代表隊有義務回答。
(9)各代表隊派一名評價員代表對各隊展示研討學習成果情況進行一分為二的客觀評價。教師針對學生學習研討展示的亮點,要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在贊美聲中提出希望。對于如何進行人際交往,以及交往技巧中展示人際吸引的“第一印象”等重難點內容,要重彩濃墨,以補充學生研討中的不足之處,起到點睛的作用。
(10)各代表隊合作學習、討論探究、展示研討成果完畢后,根據發(fā)言質量和人數評出理論研討展示最佳團隊,每人加0~1分,入德育課總評成績,以示鼓勵團隊協(xié)作精神。
合作學習 ,探討研究法的運用,就是人際交往的實習過程,使同學們在領會感悟交往技巧的不經意中,凝聚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同時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二)模擬實操 角色扮演法的運用
人際交往,角色扮演的實操是為了讓學生體驗交往的感覺;抓住人際交往閃亮登場的第一印象;留住人際吸引 。要求老師隊、家長隊、企業(yè)老板隊分別出3個代表扮演各隊的角色,學生隊出12個代表。
1、置景 ①教室當作辦公室,門關閉,教師本人和一學生扮演的“教師”坐在桌前,正在批改作業(yè)。一學生剛打完球,準備到辦公室找老師談自己近段學習情緒不佳的表現,學生來到了辦公室門前……
②教室當作自己的家,門關閉,一學生扮演的“媽媽”正在準備做飯,一學生扮演的“女兒”從學?;氐郊议T口……
③教室當作某企業(yè)廠長的辦公室,門是敞開的,一學生扮演的“實習生”,被“廠長”叫來談談自己的實習感受……
④教室當作集體宿舍,門是虛掩著,兩個“學生”正在午休,該室的另一個“學生”,抱著籃球從外面進來……
上述每種置景,每組都有ABC三套角色,要求分別以注重、不在乎、羞怯人際交往登臺即興表演,以突出表演“第一印象” ;既切合實際,又新穎吸引,富有創(chuàng)意。
2、評價 人際交往角色扮演結束后,請各組出評價員對表演進行評價 :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哪些地方在“第一印象”中吸引了你,他運用了什么交往技巧恰到好處?哪些地方通過改進努力會更出色?并評出角色扮演優(yōu)勝隊,每個隊員加0~1分,入德育課總評成績。以此增強集體協(xié)作精神,強化團隊意識。
模擬實操, 角色扮演法的運用,由于教師本人也扮演其中一名“教師”,就增加了師生互動感和真實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表演欲,對達到本課學習交往技巧的目的,很有實際意義。
(三)創(chuàng)意贈言 卡片交流法的運用
創(chuàng)意贈言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溝通,培養(yǎng)愛心,提高交際能力。
它包括三大步,第一步是評贈言,各組成員把課下各自準備的三幅節(jié)日贈言拿出來在組內互評,并分別評出不同贈言對象的最佳贈言三幅,抄寫在老師發(fā)放的彩紙片上。
第二步是貼卡片,將抄寫好的贈言卡片張貼在黑板上。
同學們在興致勃勃地參觀學習優(yōu)秀贈言展示中,受到啟發(fā),得到享受,學會了人際交往的又一種手段——贈言交流。 全班再評出最優(yōu)秀贈言三幅,命名為該班人際交往中的優(yōu)秀贈言(各加1分)。
第三步是寄贈言, 這是以課后布置作業(yè)的形式出現的,要求每個同學在寫、評贈言的過程中再改寫贈言,在節(jié)日前后寄給自己的老師、父母、同學或朋友。我將以回復贈言的卡片內容為據作為檢測學生人際交往實操的答卷。
設置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人人動手全班參與,在寄贈言的實操中初步把握交往的技巧,避免了人際交往面對面的緊張等心理障礙,為以后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積累經驗。
(四)歸納小結 布置作業(yè) (略)
行為引導法的教學運用,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習探究與實踐中,培養(yǎng)了綜合能力;促使教師不斷為適應時代要求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博覽新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創(chuàng)新是任何事物生命不竭的動力,是時代的迫切要求。新形勢下新的教學模式的探討,筆者絀見,拋磚引玉,謹供同仁指教。
參考文獻:
[1]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2]國家勞動保障部出版的《德育》
[3]德國“行為引導教學法”推廣資料
(蔡璞珺,鄭州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