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飛紅 洪美玲
摘要刑事和解作為一項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新型刑事案件解決機制,在刑事司法實踐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了各種困惑和問題,建議通過不斷完善法規(guī)、規(guī)范程序和工作制度,來規(guī)范刑事和解工作,使其在刑事檢察環(huán)節(jié)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刑事和解 司法實踐 司法政策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63-02
刑事和解作為一項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新型刑事案件解決機制,在刑事司法實踐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我院從2007年初開始嘗試刑事和解工作,并收到了初步成效。今年3月份,我院被省院確定為刑事和解工作試點單位后,成立了刑事和解工作領導小組,在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基礎上專門制訂出臺了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范了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和程序,強化了刑事和解案件的跟蹤回訪和監(jiān)督制約機制,為刑事和解的大步推進創(chuàng)造了條件,目前,我院的刑事和解工作已初顯成效。
一、刑事和解的效果
從辦案實踐看,刑事和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有利于被害人權益保障
與傳統(tǒng)的刑事司法方式相比,刑事和解在保障被害人的權益上凸顯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獲得賠償?shù)募皶r性。通過刑事和解,被害人可以在偵查、批捕、審查起訴階段就能得到賠償,而不用經過判決、執(zhí)行階段,與以前相比至少要提早20天得到賠償。二是賠償?shù)母呗男新省N以恨k理的所有刑事和解案件,均是在犯罪嫌疑人的民事賠償先行到位,并取得被害人(或家屬)的諒解后才作出不捕、不訴決定的,履行率高達100%。而其他刑事案件的經濟賠償履行率只有20%左右。三是賠償?shù)某浞中?。由于刑事和解中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是否賠償直接影響到對其實體處理效果,因此,他們在賠償方面往往有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被害人也容易得到較為滿意的經濟補償。據統(tǒng)計,我院辦理的刑事和解案件受害方獲賠數(shù)額達到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標準的1.6倍左右。
(二)有利于達到對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效果
一是有利于促進犯罪嫌疑人的真誠悔罪。在刑事和解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通過對話,使犯罪嫌疑人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痛苦,在促使其真誠悔悟方面有更好的效果。二是促使犯罪嫌疑人較快地回歸社會。刑事和解使犯罪嫌疑人盡早擺脫刑事訴累,促使其改過自新、回歸社會。我院在回訪中發(fā)現(xiàn),刑事和解被不起訴人從事原職業(yè)的達66%、重新就業(yè)的達13%,繼續(xù)上學的達5.2%,重新犯罪率為零。
(三)有利于整合配置司法資源
一是減少羈押。我院對刑事和解的犯罪嫌疑人均采用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住的非羈押強制措施,有效緩解了羈押場所的壓力。二是促進了刑事案件的審前分流。刑事和解使一大批輕微刑事案件在審前就得到了迅速、合法、有效地解決,使得司法機關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重點處置嚴重刑事案件。雖然從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檢察人員的負擔,也相應延長了審查起訴的期限,但從整個訴訟程序來看,還是起到了縮短訴訟期限、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訴訟成本的作用。
(四)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
刑事和解在相關人員的主持下,通過犯罪嫌疑人的真誠悔罪,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得到被害人諒解,表示不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妥善化解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解決了社會糾紛,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一是提高了當事人對處理結果的認同度。2009年6月份,我院對兩年多來達成刑事和解作相對不訴處理的案件進行了集中回訪,結果顯示,當事人對刑事和解方式滿意率達98%,基本滿意率達2%,無一人申訴或上訪。二是促進了當事人之間關系的修復。我們在回訪中發(fā)現(xiàn),當事人之間本是熟人關系的,認為修復到案發(fā)前狀態(tài)或更好的占到85%,基本修復的占15%。
二、開展刑事和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由于刑事和解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尚無規(guī)范性文件,也缺乏具體的操作規(guī)程,我們在實踐中遇到了各種困惑和問題,影響了刑事和解工作的開展和適用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不統(tǒng)一
盡管該項工作正在推行,但對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認識有偏差,導致承辦人員主觀上存在畏難情緒,不敢也不愿開展刑事和解工作:一種觀點認為刑事和解案件的處理模式有去刑化的傾向,有可能作出低于法定刑的處罰或免予處罰,犯罪嫌疑人往往可以通過物質賠償、賠禮道歉等形式來彌補自己的罪過,一定程度上有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有認為刑事和解制度往往會因犯罪嫌疑人賠償能力的不同導致案件處理結果不同.在目前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社會大眾還不完全理解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可能帶來的不必要麻煩,承辦人不敢做刑事和解工作;另一種觀點認為刑事和解可能成為法律外界力量染指司法的有力途徑,成為案件當事人與司法官員進行不當利益交換的便捷利器,成為產生司法腐敗的新窗口,導致司法不公,為了“避嫌”,讓人猜測,不愿做刑事和解工作。
(二)法律依據不足
刑事和解制度設立的法律依據不足。刑事和解是刑事訴訟程序的一種途徑,也是刑罰處罰的一種方式,但無論是在刑事訴訟法或者是刑法中均無明文規(guī)定,在檢察院辦案規(guī)則等司法解釋中也無相關表述,現(xiàn)行的刑事和解工作更多的是司法實踐中帶有自生自發(fā)性的、自下而上的一個改革實驗。我院現(xiàn)行的刑事和解機制也是通過對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理解,結合省院的一些指示精神及相關的規(guī)定來實施的,在具體實施中會有于法無據的困惑和尷尬。
(三)審查不全面,刑事和解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
一是前期考察不到位。實踐中,由于審查起訴的時間有限,而刑事和解程序較一般案件復雜,往往沒有過多的時間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平常表現(xiàn)、可教育挽救性等情況進行前期的全面考察,容易造成判斷失誤。二是對悔罪表現(xiàn)的考察不到位。實踐中承辦人往往把雙方當事人是否達成民事賠償作為刑事和解成功與否和犯罪嫌疑人是否悔罪的條件,導致刑事和解制度化后,犯罪嫌疑人主觀上會認為只要支付了賠償金就可以不受處罰,誘導一些沒有真誠悔罪的犯罪嫌疑人再次違法亂紀。
(四)刑事和解對預防犯罪方面的作用有待考量
我們在開展刑事和解工作過程中,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憂慮:就是刑事和解在降低懲罰成本的同時是否也降低了犯罪成本?刑事和解后即能夠相對不訴或從輕處罰,是否會使得個別犯罪嫌疑人借此機制規(guī)避法律、逃避應得的法律追究。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為了保障刑事和解的自主性,往往對和解活動的進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主要是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從而難以發(fā)現(xiàn)實質上的缺陷,難免會有漏網之魚。由于犯罪成本降低,是否也有可能會滋長犯罪?要證明這些問題尚需時日,所以刑事和解對預防犯罪方面的作用有待考量。
(五)刑事和解方式和事后處理方式單一
目前,刑事和解的方法缺乏多元化,基本上采取一次性經濟補償方式。因為一次性經濟補償方式立竿見影、操作簡便、后續(xù)工作少,受到大部分當事人和案件承辦人的偏愛。據統(tǒng)計,我院辦理的刑事和解案件以給付賠償金的方式來了結的占總數(shù)的95.6%。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會忽視了被害人情感、精神利益的彌補和修復,造成案件當事人反悔的隱患。
(六)配套制度尚不完善
一是尚未建立與社區(qū)矯正的對接機制,因為目前的社區(qū)矯正主要針對判處緩刑的人員,所以達成刑事和解作不訴處理的人員,除了在校學生、在職人員可以依托學校和所在單位順利可以開展矯治外,其他大量的外來人口、或無固定職業(yè)、居無定所人員的矯治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社區(qū)的矯治經費難以保證,責任難以落實。二是相應的量刑建議和被害人救濟制度還不完善。對達成刑事和解是否可以作為法院對其從輕、減輕處罰、作相對不訴處理的被不起訴人是否可以在公務員招考、用工錄用中不受影響等問題尚不明確,對一些有真誠悔罪表現(xiàn)卻無經濟賠償能力的犯罪嫌疑人造成的被害人損失無法得到更多途徑救濟,也就無法對犯罪嫌疑人體現(xiàn)刑事和解的效果。
三、對完善、規(guī)范刑事和解的思考和建議
針對兩年多來刑事和解工作運行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除了進一步統(tǒng)一檢察人員思想認識,提高對開展刑事和解工作重要性認識之外,還應通過不斷完善法規(guī)、規(guī)范程序和工作制度,來規(guī)范刑事和解工作,使其在刑事檢察環(huán)節(jié)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一)建議在刑事訴訟法中單獨設立刑事和解程序
有必要將刑事和解程序納入到刑事訴訟程序中,保證司法機關和解工作有法可依。如將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應用程序、監(jiān)督和矯正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同時要完善各項配套制度。一是完善國家刑事賠償制度。對于符合刑事和解條件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可以通過申請賠償擔保金來促成被害人與自己達成和解(之后通過為社會服務償還擔保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貧富差距而導致的司法不平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被害人為追求經濟利益而“被迫”參與和解的可能。二是構建暫緩起訴制度。對犯罪嫌疑人能積極悔罪、挽回損失,獲得被害人諒解的案件,或對一些經濟賠償不能及時給付、加害人愿意提供分期付款、服務性賠償?shù)染邆湟欢◣徒虠l件的刑事和解案件,可以運用暫緩起訴,設立一個適當?shù)目简炂?如果在考驗期間表現(xiàn)良好,認真履行和解協(xié)議,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三是在刑法中增加社區(qū)服務和公益勞動等非監(jiān)禁刑的種類,完善量刑建議制度,建立刑事和解檔案制度等,使刑事和解制度更具操作性。
(二)努力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刑事和解方式和處理方式
和解方式應該因案制宜、因人制宜,不斷地探索一次性經濟補償以外的其他模式,如分期付款、勞務補償方式;也可以借鑒民法領域恢復原狀的補償方式,如對失火罪或盜伐、濫伐林木的,可按毀綠還綠、毀林還林的原則,責令當事人進行補栽,恢復原狀;對未成年人還可以采用社區(qū)勞動、做義工等方式。處理方式上,應大膽采用量刑建議的方式,建議法院對達成刑事和解但不宜作不訴處理的被告人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以拓展刑事和解的功能。
(三)設立多樣化的監(jiān)督矯治制度
可以建立和解保證人制度,對于適用了刑事和解的加害人,建立類似于取保候審的保證人制度,由保證人具體監(jiān)督、督促加害人矯治工作;檢察機關也要建立以轄區(qū)司法所、社區(qū)民警、社會志愿者、學校、單位及親屬等參與的社區(qū)幫教組織,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跟蹤幫教;政府可制定相關政策,對安排加害人就業(yè)、幫教和監(jiān)督的企業(yè)予以政策上的優(yōu)惠,鼓勵企業(yè)在這方面多為國家做貢獻。
(四)明確刑事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
對于犯罪嫌疑人實施欺詐等行為制造假象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并與之簽訂和解協(xié)議的,或者相對不訴后氣焰囂張,對被害人作再次威脅侮辱、情節(jié)嚴重的,檢察機關可以撤銷原不訴決定,重新審查予以起訴;對于被害人僅僅是為了盡快得到犯罪嫌疑人的經濟賠償,等經濟賠償?shù)绞趾髣t以種種借口向司法機關提出反悔,要求繼續(xù)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的,應當駁回被害人的反悔請求,維持已作出的刑事和解之決定。
(五)加強對刑事和解協(xié)議的審查
檢察機關對刑事和解協(xié)議的審查內容不應只是看犯罪嫌疑人是否對被害人進行了充分、有效的經濟補償,還要綜合案情看犯罪嫌疑人是否“真誠悔過”,這才是整個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礎。在審查時除了問詢被害人外,還要通過問詢或走訪犯罪嫌疑人的家庭、學校、企業(yè)等,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背景、個性特點、平時表現(xiàn)、悔罪表現(xiàn)、幫教條件等,評估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綜合考慮做出是否起訴的決定。
參考文獻:
[1]王金鳳,朱琳,李穎慧.南京市雨花臺區(qū)人民檢察院刑事和解實證研究.刑事和解與刑事訴訟法完善研討會材料.
[2]馮仁強,謝梅英.刑事和解反悔行為的認定與處理.刑事和解與刑事訴訟法完善研討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