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坤
摘要網絡文化必然會更新大學生的觀念和思想,網絡是當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它必然會推動大學生思想的大解放、活躍大學生思想、開闊他們的眼界,促進觀念更新;同時落后、封閉、保守、愚昧的觀念也伴隨著網絡影響著大學生,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負面影響,本文從這兩方面探討,并探討了網絡價值取向負面影響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網絡文化 大學生 教育信息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56-02
一、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思想的正面作用
網絡文化的交互性促進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解放,使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他們的自我價值可以得到實現。在網上,大學生則可以索取所需知識、信息,在主動、積極、放松的狀態(tài)下自由獲取信息,主體性得到大大增長,能動性得到發(fā)揮。
(一)網絡文化以全新的傳播手段提高大學生的主體能力
網絡拓寬了大學生獲取教育信息的來源,拓展了獲取教育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在我們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上網的興趣相當廣泛,有的選擇時事新聞、政務咨詢、民生討論、商貿就業(yè)、影視藝術、游戲競賽、旅游休閑、生活知識,其中選擇時事新聞的占到69%,影視藝術的占到52%,生活知識的占到48%。由于網絡具有傳統(tǒng)媒介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電視、廣播、報紙都是一種單線的模式,而網絡使的大學生既是傳播的主體,又傳播的客體,這極大的解放了大學生的思維、使大學生具有空前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體性。網絡信息傳播使大學生獲得知識更加快捷高效。我們只要百度一下瞬時間無數的信息就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供我們選擇,人們在短時間內可以擁有巨大的信息量,而且更新的頻率也會加快,這樣極大的刺激了人們的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在全新網絡環(huán)境中,網絡所營造的環(huán)境將極大地擴展人的智力、體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潛能發(fā)掘到一個更深層次,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
(二)網絡文化促進了大學生民主意識的發(fā)展
政治的民主化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著名政治學家俞可平鮮明的指出民主是個好東西,我國正處于轉型期,正逐步向政治民主化社會邁進,但是民主政治需要廣大人民具有民主意識,這樣才有利于更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國家的棟梁,必須培養(yǎng)他們的民主意識,新世紀網絡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網絡的覆蓋廣、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的特點,正好有利于我們推進大學生的民主意識的推進,網絡有助于大學生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和交往渠道,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參與時事新聞事件的評論,每年兩會期間許多學生就對兩會報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涉及民生、法治、教育、腐敗外交等各個領域的話題,因而有學者指出這是一種新民主形式:網絡民主。網絡一定程度消除民主的最大障礙,社會地位的差異、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層次的高低等因素在民主政治進程中不見了。大學生還有許多固定的論壇、博客中討論政治民生話題,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去年胡錦濤總書記還做客強國論壇,可見黨和政府對網絡意見的重視和關注。
(三)網絡文化充實了大學生豐富生活和心理
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感受更廣泛的外部世界,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網絡給人們的精神營造了一種平等和自由的空間,大學生不受傳統(tǒng)文化、道德、校紀的約束,他們的個人情緒可以宣泄,從而回歸本我,使身心放松,緩解學習與工作壓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學生借助于網絡這種獲取信息新媒介,這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培養(yǎng)。當代的大學生具有不愿受別人的強制,他們有著強烈的主體意識,傳統(tǒng)的媒介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網絡的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使得它成了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最好媒介,網絡上擁有無數的資源,這些信息是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的,使得大學生的學習寓教于樂,網絡為大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前提,現在大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聽音樂,可以看小說,可以上網購物,培養(yǎng)大學生的商品意識,大學生通過郵件、QQ加強同朋友、親人的聯系,調查顯示86%的擁有QQ,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心理變得更加多元化。
(四)網絡文化有助于大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網絡為大學生發(fā)展開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提供了途徑。受民族文化傳統(tǒng)、社會經濟發(fā)展、學校自身教育水平和教育資源的影響,大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中國學生的最大的不足是創(chuàng)造性不足,網絡的交互性、平等性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網絡信息雙向傳遞,所有參與者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見解和主張,沒有誰是以權威的面貌出現的。因此,大學生在上網時,可以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受他人左右,從而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品質。他們在網絡上學會如何判斷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拓展原有思維的單一性和狹隘性。網絡使大學生有可能直接接觸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理論、信息技術,沖破傳統(tǒng)的思維束縛,甚至現實世界的束縛,自由地在想象的、虛擬的世界里翱翔,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超前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產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文化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和沖擊,影響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政治觀念、行為方式,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網絡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沖擊,大學生思想教育在網絡社會將失去巨大的教育導向作用。
(一)網絡文化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喪失
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性,西方國家是網絡技術的開發(fā)者和主導者,網絡成為他們進行和平演變的工具,冷戰(zhàn)期間,美國通過聲波的力量把蘇聯的意識形態(tài)打得七零八落、支離破碎,進入新世紀網絡又成為他們新的演變工具,當其瀏覽網頁時會發(fā)現許多滲透西方價值觀的信息,包括影片、新聞、反動宣傳等,由于今年來我國放松了對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這又給他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革命要先搞宣傳,反革命同樣要先搞宣傳。我國對于報紙、電視、廣播的地控制和引導可以說是值得稱贊的,但是對于網絡的管理存在很多問題,網絡上經常會看到許多假新聞,這些新聞有些是有意散布,擾亂人們思想,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網絡上充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這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動搖、傾斜。這種網絡時代的文化霸權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念形成沖擊。大學生沒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信念,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正確認識、處理全球化和民族化兩者的關系,就會動搖國家意識、動搖愛國主義信念,懷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二)網絡文化導致大學生的低俗審美取向
以往大學生所接觸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媒以及老師的灌輸,內容經過層層把關,那些不正確、消極頹廢的信息已經被過濾掉?,F在大學生只要谷歌一下或百度一下就會出現許多相關信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將文本、聲音、圖像信息傳遞變得十分快捷和方便,人們的許多工作或活動都可在網絡上完成,有用的信息與無用的信息同時產生、被傳播,信息的產生無法通過法律有效控制。加之大學生社會閱歷淺,判斷和鑒別能力受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對網絡上文化信息的選擇帶來盲目性,使大學生很難分清和判斷信息的對錯、是非、真假、美丑、善惡、不知怎樣利用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警惕和抵御不良反動信息,在網絡這自由的天地里,大學生可以為所欲為,似乎不用和人打交道,從而忘卻自己的社會責任而放縱自己的行為,無道德約束、無責任約束,有的大學生在網絡上散布不良言論、攻擊他人搞人肉搜索的破壞和泄漏別人隱私的事件,有的通過網絡的覆蓋廣傳播快的特點為達到成名的目的而采取令人不齒的行為,如現在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木子美等人物,充分體現了他們審美取向低下的特點,這樣大學生不自覺精神上患上麻痹癥,喪失有效的道德判斷力。
(三)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的傳統(tǒng)價值取向
由于網絡文化具有依賴性較小、自主性較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在沒有時空限制、沒有權威約束空間自由發(fā)布和接受信息,在網絡上大學生能夠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自己可以控制整個世界,感到自己就是法則,這使得大學生的自我中心思想日益嚴重,個人主義不斷膨脹,使得他們的價值取向紊亂,道德判斷力削弱,社會價值觀念很難再保持統(tǒng)一,以至于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呈現出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而社會道德的主要規(guī)范一直所起的支配作用則可能消失,由此而來造成的道德評價失范、道德相對主義最終必然導致大學生道德選擇迷惘和價值取向紊亂。網絡所容納的信息數量極其龐大,使法律所提倡的言論自由和控制言論自由的兩難境地之中,大學生群體在信息消費中無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認知事物和判斷是非,道德的判斷力因此下降甚至喪失,由于網絡信息容量大、變化快、人們思維積留少甚至陷于感性追求。
三、網絡價值取向負面影響形成的原因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產生如此重要的負面影響,那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農業(yè)社會、人治文化和封建人格現代屬性的先天不足;網絡是一種新興媒介但是它所承載的內容卻不是新興的,網絡之所以影響深遠,原因是它的覆蓋廣、交互強、傳播快、開放性使它所承載的網絡產生了無可比擬的影響,中國社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兩千多年對于中國當代網絡文化是深遠,雖然我們和合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我們也有著濃厚的人治文化特點,現在網絡上隨時都可以看到康熙王朝的電視劇,而二月河所寫的這部著作是數千年專制文化的頂峰的鮮明體現,但這并沒有引起我們的批判,我們的廣大學生都夢想成為一位康熙式的人物,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人治文化、封建人格現代屬性的先天不足。
第二,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對文化價值觀念的侵襲;改革開放后,我們開始了文化反思,80年代我們最早興起的傷痕文學、尋根文學、以及90年代的先鋒小說都是在文革結束后的一種文化領域的大解放,雖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的大解放,為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也乘機興起,最明顯的是《河殤》的出臺,現在網絡上仍然可以搜到這步劇片,這部劇片是民族虛無主義的集中體現。
第三,國家宏觀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缺乏操作機制,對網絡缺乏堅定明確的導引和制約;我國雖然有明確的文化機構負責文化工作,但是我國的文化戰(zhàn)略一直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對網絡缺乏明確的導引和制約。
第四,網絡的“逐利性”造成了其價值取向的異化。由于進入市場經濟后,人們的積極性空前覺醒,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牟利,忽視網絡的社會效益,使網絡成為牟利的工具,導致了網絡價值取向的異化。
參考文獻:
[1]張海鷹,藤謙.網絡傳播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
[3]陳曉云.眾人狂歡——網絡傳播與娛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宋元林,陳春萍.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蔡文之.網絡:21世紀的權力與挑戰(zhàn).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