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建
摘要:創(chuàng)設課堂互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和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現在教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本文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問題、獨立自學、交流互動、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特點、學生聽課注意力保持規(guī)律、學生的質疑心態(tài)、自然與生活關系等范疇來闡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教學體會。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 自主學習; 創(chuàng)新思維;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0-0066-01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這要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共同探討。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課堂互動打好基礎
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馳有效的理想氣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考慮
(一)根據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針對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出疑問(能反映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重點),使學生清晰地知道一節(jié)課內學什么,怎么學,學好了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時的積極思維。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二)問題須與學生現有的認知規(guī)律相呼應。教師在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并提出具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進入探索問題的境界,如:為什么桔樹花開了許多而結出的桔子數不是很多?(傳粉,受精知識探索)。以學過的知識為基礎并與本節(jié)新知識相銜接的問題,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舊知識銜接)。經過學生自學找到問題的答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能滿足學生的成功感。
(三)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有好新奇、盼肯定、愛表揚、爭好勝的心態(tài),問題的提出要考慮學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動態(tài)思維、貼近生活實踐以及思維轉折次數多少等因素,把要學習的新知識創(chuàng)設成若干問題情境,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提出來滿足并強化學生的好奇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麗,而有些則很“難看”?(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要使向日葵多結瓜怎么辦?
二、體驗問題,獨立自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成為攝取知識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讓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對照問題和學習任務,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深刻,而且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
(一)親身體驗過的知識要比從他人處聽到的要深刻。學生通過預習教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到學習的樂趣性。就記憶強度而言,這要比教師直接告訴原因的要強得多。
(二)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解決問題的根源。預習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特別對于學習不夠主動的學生來說則是一個很好的鞭策機會。對于好的學生或課前預習過的學生則引導他們做好課后練習或知識歸納小結。
三、師生相互切磋,把課堂互動引入高潮
(一)通過學生的預習自學,經學生自己的思考、體驗,在個人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并展開學生之間的討論,互相補充與糾正,通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師以肯定、鼓勵為主的形式來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望。在具體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必須適可而止。
(二)鍛煉學生發(fā)言的膽量和語言表達概括能力。對于性格內向、不敢舉手的學生要注意觀察其表情,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發(fā)言,消除其膽怯心理。有些學生回答問題按教材的語言來表達時,教師逐漸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答案。
四、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智力活動處在積極狀態(tài)中,為傳授和鞏固知識奠定基礎。這樣有利于:
(一)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使之主動積極地運用知識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具體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把學生從被動的地位中解放出來。這樣能促進學生積極聯想,豐富想象力,訓練思維力,熱烈討論可使教學民主化,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體現了教學相長的原則。教師啟發(fā)學生,學生觸發(fā)教師,不斷循環(huán)往復,在教學中就會出現“雙邊提高”和“雙向交流”的效果。
(三)可以得到教學的反饋信息。在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中,可發(fā)現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生的思維方式,為教師講授知識時,適應學生的學習思路提供依據。利用15分鐘的時間(根據學生問題數的多少和
課堂討論氣氛而定)讓學生發(fā)問,教師解答,進入現場質疑的階段,經過師生的熱烈出題、答題,來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
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發(fā)現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特別好奇。有許多疑惑需教師給予解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滿足學生的知識饑渴。也可將一些問題轉移到課后或下節(jié)課中去,為學生自學下節(jié)課內容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