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飛 沈 娜
摘要:《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綜合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舉足輕重。只有讓學生有意識地去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才能使學生迅速而準確地把握閱讀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大學英語》(精讀)課;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應用目標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要想在具體語境中做到應用英語語言得體,僅有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美國語言學家Hymes在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指出語言交際能力包括語言知識和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應用語言知識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等多種因素。
Canale和Swain在1980年對“交際能力”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提出交際能力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語法能力,即廣義的語言法則,其中包括語音、語調(diào)、語法規(guī)則和書寫規(guī)則;二是社會語言能力,包括語言應用的規(guī)范和語言的得體性;三是語篇能力,即組句成段、組段成篇、口頭和書面語言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涉及語言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四是應對能力。從上述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出,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當中至少有兩個方面——社會語言能力和應對能力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密切相關。因此,在跨文化教學中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外語教師的共識。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胡文仲曾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講,越深刻、越仔細地了解所學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jié),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種語言?!?/p>
外語教學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知識文化以外的交際文化能力。知識文化能力主要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在詞語理解、語句組織等方面不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文化知識。具備了這些知識,就可以應用英語進行交流。但是,會用英語只是低層次的要求,對學習者來說關鍵是解決“用什么、怎么用”的問題。也就是說,既要會用更要用得恰如其分、自然得體。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必須把對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
自2004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就受到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大學英語》(精讀)課是高校針對英語學習者而開設的一門基礎課,也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基礎課程。只有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才能夠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大學英語》(精讀)課中的文化導入
所謂文化導入,指的是在外語教學中向?qū)W生傳授適當?shù)哪康恼Z文化,從而使學生了解本民族語與目的語(外語)的文化異同,以更好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提高聽說交際能力。文化導入包括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導入。文化導入教學模式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建構語言與文化知識、促進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的相對穩(wěn)定的操作性框架。而現(xiàn)在高校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輕實踐”的問題。教師把學生當做知識的灌輸對象,把精讀教學當做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教師占用了過多的課堂時間,而學生聽說實踐的時間卻很少,即使有實踐,也僅限于機械的重復、死記硬背和簡單的單詞、單句操練。因此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精讀教學實施中,就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文化導入。
1.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對英美習語或詞語文化的導入
英語習語是英語語言發(fā)展的結晶,“滲透著濃郁的西方文化氣息,交織著其他民族的影響,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展示出英語民族語言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詞匯差異是不同民族間文化差異的主要內(nèi)容。一方面,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部分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極其接近;另一方面,由于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兩種語言的詞匯文化內(nèi)涵又存在差異,如有些詞匯雖然其字面意義相同,但聯(lián)想義不同。
根據(jù)20世紀50年代的對比分析理論,當母語對目的語形成干擾時,學習的困難就越大,即“負遷移”越多;目的語與母語越接近,學習的困難就越小,即“正遷移”越多。另外,英語和漢語有許多詞義相對應的詞,但是這種對應是相對的,在用法上其實并不對等,這屬于英漢詞義不對應現(xiàn)象。如“eat”和“吃”用法不一樣,其實兩者的意思也不一樣,尤其是比喻義。下棋時,我們說“吃掉”對方一個棋子,英語就不能用“eat”,要說“take”,至于“吃驚”“吃虧”“吃回扣”“吃老本”“吃官司”等,英語都有不同的說法。英語(漢語)中的一個詞表達的意思或概念,在漢語(英語)中可能要用一個短語。
英漢語在顏色詞語上的語用差異體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對顏色的喜好是不同的。以藍色為例,中國人對藍色頗有好感,比如“藍色的海洋”“蔚藍的天空”能喚起人們的遐想,因此,具有這種文化心理的人把西方頗為流行的名曲“Love is blue”誤譯為“愛情是藍色的”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此處的“藍色”非但不能激發(fā)西方人對愛情的憧憬,反而會使其感到“憂郁、沮喪”。因為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人們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語言學習和交際的過程中套用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所以在文化導入實踐中,運用對比分析理論,比較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異同,培養(yǎng)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盡量實現(xiàn)“正遷移”,減少“負遷移”,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對背景知識文化的導入
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內(nèi)容。文化知識的缺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他們閱讀到自己熟悉的事件、人物的材料時,即便遇到一些生詞,也能夠很容易看懂并很好地理解;而遇到陌生領域的材料時,讀起來就顯得很吃力,盡管有些材料生詞不多,語法不難,字面意思也了解,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卻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真正含義。因此,當課堂內(nèi)容涉及節(jié)日時,教師可以把東西方的節(jié)日及其傳統(tǒng)進行對比,逐步導入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特點。
學生大都了解一些圣誕節(jié)的習俗,如圣誕購物、圣誕老人、圣誕卡片、圣誕樹、圣誕歌曲等,但是對圣誕節(jié)的來歷、耶穌的誕生及復活、圣誕老人的故事、長統(tǒng)襪等具體的信息卻不是很清楚。因此,課堂上教師對圣誕節(jié)背景知識文化的導入就顯得尤其重要。而對中國春節(jié)的習俗,學生相對知之甚多,如除夕守歲、放鞭炮、拜大年、發(fā)壓歲錢等。如果導入了兩種文化背景,再通過分組討論,讓學生列出東西方這兩個重大節(jié)日的異同點,則可以加深學生對這兩個節(jié)日的理解,并且能促使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這兩個節(jié)日的看法,從而達到從源語言輸入到最終目標語言的輸出這一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
三、結語
《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綜合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舉足輕重。挖掘語言背后的英語思維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對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成功培養(yǎng)起著關鍵作用。從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中探索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在精讀課堂中的導入將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有意識地去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有意識地培養(yǎng)應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學習者才能反應敏捷,迅速而準確地把握閱讀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