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名篇。長期以來,是悲秋還是頌秋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截至目前,爭論的結(jié)果有二:要么各執(zhí)一端,自圓其說;要么游走兩端,折中處之。但無論哪種解讀,都會造成牴牾:既然頌秋,何來悲涼?既然悲涼,何來頌秋?這也勢必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似是而非,迷糊而過。竊以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對該文的題材都作出了眾口一詞的誤判: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這種所謂的“共識”,長期以來無人懷疑,使大家無一例外地陷入自以為得,實則迷糊的境地之中。我以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寫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造成誤讀的“結(jié)”在哪?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顧此失彼的解讀缺失,形成思路死結(jié)
文本解讀,首先必須理清全文思路?!白髡咚加新?,遵路識斯真”,這個道理誰都懂。但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對于《故都的秋》并沒有真正做到“遵路”閱讀,賞析該文我們總是只圍繞1-11段、13-14段這兩大塊,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視之如雞肋,甚至棄之如敝屣,教學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這種顧此失彼的解讀缺失當然是無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體闡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該有怎樣的地位?顯然,作者是分三層闡述的,第一層:舉例歸納論證了不論國別人種階級,秋之于人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秋味的普遍意義);第二層: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秋味的中國特色);第三層: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典型秋味的淵藪)。作這三層論述,至少彰顯出兩大信息,其一它顯豁昭示:前者所謂景中之情“特清特靜特悲涼”并僅非作者個人的心境,所謂清、靜、悲涼的感觸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因此該文當然就不會是所謂情景交融的抒懷之作;其二,論述的三個層次,層層推進,層層剝筍,有力揭示了中國典型秋味文化的淵藪。反觀1-11段,兩相比較,第12段無疑處于居高臨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認定,1-11段盡管是寫“飽嘗秋味”,其地位也不過是為后者的議論作層層鋪墊。前者為賓,后者是主,主賓關(guān)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結(jié)也便劈開了,對該文題材及主題的認定也便有“洞穿復雜是簡單”的輕松之感。
局部與局部的關(guān)系理順了,整體思路也便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歸并該文段落可知:1-2段對比反襯突出故都秋味的總體特征(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非“清、靜、悲涼”);3-11段作者選取尋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進行描繪(賞玩秋味),旨在突顯故都秋味的特點;12段層層揭示中國之秋的文化淵藪;13-14段表達贊美眷戀之情。由此觀之,主題便可初定為描寫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淵藪,飽含眷戀之情。其中暗含著解讀的指向——文化。
二、景觀內(nèi)蘊的錯誤判讀,形成賞景死結(jié)
對于故都之景,我們總是用“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思維聯(lián)系方式,對“清、靜、悲涼”作平面膚淺的解讀,于是該文不可避免的被歸于那種文人學士或悲秋或頌秋的舊式題材之列,把本是浸潤文化氣息的人文景觀判讀成情語景觀。
“遵路閱讀之,入境始相親?!笨v觀全文,作者寫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傳達拘于個人小天地的所謂景中情語,而是以景顯秋之故都的風物人情,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故都文化之深厚。
如寫“小院秋景”,在點數(shù)了故都秋景名勝之后,隨之退步假設(shè)“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边@一退步假設(shè)不僅突顯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別”,而且?guī)в休^強的招引意味,招引著一個個“你”。請注意,這一個“你”字,意味深長,它讓賞景之“我”轉(zhuǎn)瞬之間不覺變身為故都出色的文化導游,帶著大伙體驗小院秋景,體驗傳統(tǒng)文化中寧靜淡泊的境界(“天色”、“飛聲”、“日光”、“藍朵”)。段末的“我以為”幾句,透出“賞玩十足”的心態(tài),作者在此重點賞玩秋草襯花的“悲涼”藝術(shù),這秋草襯花的悲涼意境,其實就是一種托物喻人的隱喻,它暗含的就是那種中國秋士的品格: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因此,此景之悲涼,絕非個人心境,作者借賞玩“悲涼”,藝術(shù)的傳達出中國秋士文化的內(nèi)核。(悲涼的文化內(nèi)涵各景不一)
此后四景,雖不著一“你”字,但無一處不是領(lǐng)你同行感受。
“秋槐圖”中,那種腳踏落蕊的觸覺,那種落葉清掃的細膩,突出了細微之處見清靜之意。同時,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約”推測:正是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啟發(fā)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華文化。
“秋蟬啼唱”一節(jié),可分兩個層面解讀。其一,故都的秋蟬無處不在,殘聲無處不聞,較之于南方,秋蟬所營造的悲涼氛圍要濃重得多,以此突顯“特別之悲涼”?!扒锵s啼唱”為故都籠上一層濃重的蒼涼色彩。其二,秋蟬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古詩詞中雖早作定論,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與第12段相照應。
“閑話秋涼圖”中,那些都市閑人著符號之衣,吟京腔京韻。行動是清閑的(“咬著煙管”,“上橋頭樹底去一立”),語調(diào)是平靜的,感嘆是悲涼的。作者抓拍這一細節(jié),定格都市閑人的典型一瞬,讓讀者從一個側(cè)面體會到那些歷經(jīng)風雨變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幾度新涼”時淡定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這個精彩的片段,從世態(tài)人情的角度著筆,豐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
由于此文是應急之章,“秋果奇景”較之于前四景,選材下筆都似顯倉促,個中情味稍遜前者,本人不再贅述。
該文景觀內(nèi)蘊的判讀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題——故都的秋,更是強調(diào)了這種判讀指向:故都,不稱北平只言故都,不僅飽含眷戀之情,而且潛藏著濃濃的文化底蘊,再與“秋”結(jié)合,暗含著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題的這種秋之文化的濃濃氣息又真真切切地彌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著這些判讀指向,跟隨作者來賞秋景,讀文化,那種長達七十余年的“頌秋”與“悲秋”之惑的老結(jié)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結(jié):《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寫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為主的“背景情結(jié)”,形成“套解”死結(jié)
第三冊人教社《參考》第80頁編者云:“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久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學生,在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離,飽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詳不周,補充其“兩歲喪父、少小離家、異地求學,二十幾歲得肺結(jié)核、日本侵華等等導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應證“悲秋”之說。這是典型的先入為主的“背景情結(jié)”。
解讀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當其要,若要輔之以背景,其前提條件是,那個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時的境況,即便是那時那刻的境況,還得看兩者之間聯(lián)系的多寡、深淺,尤其是境況之真?zhèn)??!豆识嫉那铩分鎸嵄尘坝质窃鯓拥哪??在郁達夫后來發(fā)表的《故都日記》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間世》社快信,王佘杞來信,都系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還約定于明日來坐索。”17日的頭一句又是:“晨起,為王佘杞寫了兩千個字。題名‘故都的秋。”可見《故都的秋》這一經(jīng)典,還是編者函索坐索逼出來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脫坐索叨擾的急就之章怎會有那些繁復的背景呢?
自鳴得意的“背景情結(jié)”套解著一篇又一篇精美詩文,嚴重阻礙著文本的解讀,其慣性之大,流毒之廣,令人搖頭嘆息。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解讀文本甚是關(guān)鍵。我們要善待文本,走進文本,聆聽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甚至人云亦云。實施新課程,首先要狠磨文本解讀的基本功,一名語文教師如果缺少整體把握之能、細節(jié)品味之功,又何談讓自己走進新課程?又何能讓學生走近真語文?這也是重讀《故都的秋》帶給我的真切體會。
張鴻彬,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武漢。本文編校:鄭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