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水龍老師發(fā)表在《語文學習》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學實錄《追尋遠去的父愛——我教〈背影〉及思考》,對《背影》作了據說是“到現在為止”“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讀”。筆者讀罷,實難茍同,現不揣淺陋,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文章最后一段寫的是“現在”嗎?
師:文章有一條分界線,分開了回憶與現在兩個部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答案: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現在”,中間部分是回憶。
這是董老師的“智慧”解讀之一,課堂上不止一次拿來作為推理的根據。他博客里的另一篇文章也提到:“像《背影》一文,文本在結構上分開了回憶與現在這樣兩部分,雖然教科書從學生閱讀難點的角度加以了適當關注,但由于沒有從語文或者文本形式的高度加以重視,所以《背影》一文中最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而且在八十年的閱讀史里一直被忽略著?!魂P注寫‘背影用來展示父愛的回憶部分文本,而有意拋棄了譴責父親和追尋父愛的‘現在部分?!?/p>
很可惜,這一據以顛覆傳統(tǒng)的“發(fā)現”有著嚴重的“硬傷”。當我們把最后一段里的幾個時間短語(“近幾年來”、“最近兩年”、“我北來后”)和第二段的“那年冬天”連成一體來看,就會發(fā)現,最后一段仍是在“回憶”往事,只不過是從對“背影”的“回憶”中走出來,但絕對沒有回到第一段的“現在”。從內容看,首段“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引出回憶,直到最后一段,仍能找到與“我最不能忘記”相照應的內容——“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闭嬲c開頭呼應并回到“現在”的,是全文最后一句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句中“何時”照應“二年余”,“相見”照應“不相見”。首尾圓合,結構渾然。
二、文章以“背影”為題是因父親“正面”形象不好嗎?
師:作者為何以“背影”為題?
答案:因為父親做了兩樁丑事損害了其正面形象,于是朱自清只好寫“背影”了。
父親的“正面”形象在兒子心目中“肯定不好”的結論,是董老師從自己出示的兩則資料得出的。筆者查閱了一下董老師所引材料的原文,驚訝地發(fā)現,他竟對引自馬祥《〈背影〉備課資料》(見《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10期)的材料作了多處竄改!其所謂“父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到后來甚至形同路人”、“在徐州任煙草公賣局長的父親,因娶妾引起家庭矛盾,又被人舉報在任上有貪污受賄行為”、“為了還任上的虧空,只能債臺高筑”云云,都不見于馬祥資料,純屬無中生有。在釋讀材料時,董老師先對朱自清父親“娶小老婆”的所謂“丑事”予以調侃并加臆測:“肯定會引起朱自清媽媽的不滿,他媽媽就和朱自清父親及小妾發(fā)生激烈沖突?!辈⑶易屓瞬豢伤甲h地說:朱自清之所以在文章中沒有明確告訴讀者父親的“丑事”,是“因為中國人有‘家丑不可外揚和‘為父母隱瞞丑事的風俗習慣”。接著,他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覓到了父親另一件“丑事”(貪污受賄)的“蛛絲馬跡”——“還了虧空”,并對此作了“縝密”的推斷:“朱自清父親又不是做生意的,這以前是在徐州‘擔任煙酒公賣局長,怎么會因此‘虧空,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虧空了公家的賬,也就是貪污和受賄了,如果不還,就要去坐牢。”——這樣,一個“正面”形象不佳的父親終于打造完成。
不可否認,從現有的許多資料看,朱自清與父親的確有過一段感情的摩擦,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沖突,但父子矛盾起于他1920年北大畢業(yè)工作之后,且主要是經濟原因造成的。這從董文所引孫紹振先生資料中也可看出來。那么,朱自清大學期間,父子關系如何?董文提及的兩樁所謂“丑事”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查《朱自清年譜》(姜建、吳為公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可見如下記述:
1916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去北京讀書。(12頁)
1917年夏,回揚州家中住五十天。因弟妹漸長,父親常年在外謀生,持家不易,自覺應盡早分擔家庭責任,難以按部就班讀完兩年預科四年本科,遂改名“自清”,跳級投考北京大學本科……冬,因祖母逝世,回揚州奔喪。父親時任徐州榷運局長,在徐州納了幾房妾。此事被當年從寶應帶回的淮陰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趕至徐州大鬧一場,終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為打發(fā)徐州的姨太太,父親花了許多錢,以至虧空五百元,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辭世,終年七十一歲。(13頁)
1920年5月,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19頁)
筆者手頭還有1988年10月25日(董文引用時誤注為1998年10月25日)《人民政協(xié)報》所刊《朱自清與〈背影〉》一文,作者為朱自清先生胞弟朱國華,其中說:
一九一六年,我家境況已大不如前,父親盡了最大的努力,非常體面地為自清籌辦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學讀書。自清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獨自北上。這以后不久,父親的公賣局長職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關照我:不要寫信把這些瑣事告訴大哥,以免他學習分心。然而,大哥對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當時,北大學生應先讀兩年預科以后,才能再報本科。自清為早日完成學業(yè),減輕父親負擔,將“自華”改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場,免去了一年的預科學習?!郧褰拥阶婺溉ナ赖呢模c父親同路奔喪回揚州。只有在這時,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涼:父親的差使交卸了,一切喪事費用均靠借債和變賣典質;……滿院枯枝敗葉,一派蕭條景象。自清凝視著微微發(fā)胖而顯龍鐘之態(tài)的父親、老實巴交的母親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他輕輕嘆了一口氣,拉著我的手說:“我要爭取再早一年畢業(yè)?!?/p>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朱自清大學期間,父子相愛相憐,并不像董文所說“朱自清與父親的關系從課文第2段的父親卸職,71歲的祖母在揚州病逝這段時間開始有了矛盾”。朱自清父親“納妾”確有其事,但以“丑事”論之,似有不妥,這是用今天的社會道德標準去苛責那個時代的人?!疤澘瘴灏僭币彩鞘聦崳趺淳湍芸隙ǖ卣f是“貪污和受賄”“虧空”了公家的賬呢?退一步說,即便父親因“納妾”而丟官并“虧空五百元”最終導致家境敗落,其“正面形象”就一定會因此在兒子心中受損嗎?從朱國華的回憶中,我們讀不出他們兄弟有絲毫的怨恨父親的情緒,更何況朱自清從小所受的是“百善孝為先”、“子不言父過”的傳統(tǒng)文化浸染,而且是一個“為人厚道、真誠”(朱國華語)的人。從傳統(tǒng)倫理的角度說,父親畢竟是父親。一個在董老師或其他人心中“形象不佳”的父親,在兒子心目中就一定不好嗎?我們不能用旁觀者的超然心態(tài)去臆測一個兒子看待父親的心理。
三、作者是想喚醒父親、把父愛找回來才寫了這篇文章嗎?
師:為何父親留給兒子最不能忘記的偏偏是“背影”?
答案:父愛離作者或他們家人而去,漸行漸遠,只剩下了一個父愛的背影,作者想喚醒父親,把父愛找回來,所以寫了這篇文章,“而那次父親買橘子則是最后一次給作者印象最深的背影,也是給作者印象最深的父愛”。
在董氏看來,父愛“漸行漸遠”,作者想“喚醒”父親,把父愛找回來,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他的這一“智慧”解讀的根據主要是從《背影》末段“尋覓”到的。的確,父愛有一段時間離作者遠去(父子矛盾1921年激化失和,直至1925年8月朱自清前往北京清華學校大學部任職時,也沒有根本緩解),但是,從末段所述“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的這一事實看,朱自清寫此文時,父愛已經開始“回歸”并“漸行漸近”,既無需“喚醒”,也無需“追尋”。莫名其妙的是,在董老師眼里,父親因惦記兒子、孫子主動寫來的一封信,竟成了他用來讓“有意見的兒子”“愿意見見”自己的“方法”,父親信中“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充滿親子之情的人生遲暮之悲慨竟成了博取兒子憐憫和原諒的手段。而作者在字里行間對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而“老境卻如此頹唐”的巨大心理落差所流露的哀憐之情,對父親“觸目傷懷”而“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而“發(fā)之于外”的人之常情所表達的理解之意(特別是“自然”一詞,連用兩次,更見兒子對父親因家境敗落而產生的種種反常心理和行為的深切理解),董老師非但視而不見,反而僅從中讀出所謂:①父親“是少年得志,但老了就不如意了,所以向老婆兒子發(fā)脾氣”;②父親“以前待我好,后來待我不好了”;③“是父親先錯。是父親先向兒子發(fā)怒”;④“是‘我不好,因此父親不想和兒子見面”。實在是匪夷所思。
通覽董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我們讀不到學生對父子深情的真切感受,讀不到學生被“背影”感染的深切體會,看到的只是董老師和學生在文本和所提供的資料中找尋——找尋父子“不想見”的緣由,找尋父子矛盾的證據,找尋“家丑”的“蛛絲馬跡”。倪文尖先生曾說:“《背影》的講讀史上,始終存在著一種不大應該的簡單化定勢:將‘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為父子關系一貫其樂融融,將朱自清父子之間的感情一廂情愿地‘提純‘凈化?!保ā丁幢秤啊岛我猿蔀榻浀洹罚墩Z文學習》2002年第2期)而董老師卻有意無意地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將父親形象“丑化”,將父子矛盾“擴大化”,將父子之情一廂情愿地理解為“譴責父親”、“追尋父愛”,以致徹底從《背影》文本“走失”。其解讀新則新矣,但卻是對原文的誤讀,而對學生則是一種誤導。
潘國勝,語文教師,現居江蘇無錫。本文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