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芝
【摘要】消費者群體訴訟制度是為了解決人數眾多的消費糾紛所設立的一種法律制度。消費者群體訴訟制度具有訴訟當事人人數眾多、有共同的利害關系,判決效力具有擴張性,訴訟有公益性的特點。
【關鍵詞】消費者;群體訴訟
消費者群體訴訟制度是為了解決人數眾多的消費糾紛所設立的一種法律制度。訴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基于法律或事實上的牽連關系,而且人數眾多時,由于這個訴訟群體并不構成一個固定的組織,無法將其作為一個法人實體來進行訴訟,為了解決這種群體性糾紛,法律所擬制的一種糾紛解決制度。現(xiàn)階段各國的消費群體訴訟制度主要有這么幾種類型:消費者集團訴訟制度,消費者選定當事人制度,消費者團體訴訟制度以及消費者代表人訴訟制度等。
由此可見,消費者群體訴訟制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并非是單一的訴訟制度,它是由不同層次的多數人訴訟制度構成的,因而這類訴訟比一般的“一對一”訴訟和共同訴訟要復雜得多,涉及諸多訴訟問題。相對于其他訴訟制度而言,筆者認為消費者群體訴訟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訴訟當事人的數量來看,人數眾多
這是消費者群體訴訟制度最顯著的特征,也是衡量消費者群體訴訟能否成立的依據,并且人數越多,越能顯示群體訴訟的優(yōu)勢。作為消費訴訟案件當事人的原告一方,大多數是因被告方的不法活動而受到加害或加害危險的消費者,而且在多數情況下表現(xiàn)為人數眾多,具有團體性和廣泛性。與此相反,作為被告的一方當事人,則主要為共同團體或大型企業(yè)等等。在傳統(tǒng)型的民事訴訟中,因為調整的是私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爭議,因此原告一般為一人,原告為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案件為少數;而在相當一部分消費訴訟案件中,由于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某一產品如果存在設計或制造方面的缺陷,當它經由銷售環(huán)節(jié)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時候,
就會導致眾多的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權益都會受到損害,從而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訴訟。作為現(xiàn)代型訴訟的一種典型,消費訴訟為傳統(tǒng)的糾紛解決方式提出了技術上的難題。如何在有限的訴訟空間解決如此眾多的糾紛,是擺在當代立法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如果允許消費者單獨起訴,然后將案件一個一個地審下去,司法資源將在會為解決這一類型的案件而耗盡。因此,立法者設計了訴的合并的制度,將訴訟標的是相同的或者是同類的訴訟予以合并。各國也大都設立了群體性訴訟制度,將全新的訴訟理念引入到解決現(xiàn)代型糾紛的過程當中。
2.從訴訟當事人之間關系上來看,人數眾多的一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共同的利害關系
群體訴訟人數眾多一方全體當事人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害關系,對訴訟中的損害事實均有相同的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因而使整個群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把利益相同性作為民事群體訴訟的特點之一,是基于各成員糾紛形成的同因性,或糾紛的同類性。在不同類型的群體訴訟中,利益的相同性表現(xiàn)為不同的具體形式。如美國的集團訴訟要求“該集團有共同的法律或事實問題”,日本選定當事人要求“須有共同利益的多數人存在”,等等。如果沒有以多數人的共同利害關系為背景這個前提,群體的“公共訴訟”也無從談起。利益的相同性表明集團成員間在訴訟中不存在利益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同向連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全體成員不是基于相同的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而是分別存在著不同的、各自分立的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也就不能形成群體訴訟。同時需要指出,利益相同性蘊含著多數方訴訟請求的抗辯具有同類性,即代表人提出的訴訟請求和抗辯與群體其他成員的請求及抗辯屬于同一類型。這表現(xiàn)為:訴的請求屬于同一性質,如都是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抗辯理由相同,都依據于同一或同類型的事實、法律基礎,代表人所據以對抗他方主張和根據的理由、訴因對于群體其他任何成員都能夠成立。當然,這并不排斥各成員實際請求中標的額上的差異和某些成員的某些特殊抗辯理由的存在。
3.從判決效力上看,具有擴張性
傳統(tǒng)型訴訟的判決效力通常局限于參與訴訟過程的、充分行使平等抗辯權的當事人之間,而消費訴訟的判決效力往往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也有波及,并得以產生“訴訟外部效力”。根據傳統(tǒng)民事訴訟理論,判決的效力應當僅及于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對未參加訴訟的案外人原則上沒有約束力。因為“民事訴訟判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事人間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爭議,判決是基于當事人之間言詞辯論的結果作出的,而訴訟的勝敗是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如訴訟標的的提出,舉證的方法和范圍等)來確定的,因此原則上不宜將既判力的范圍擴張到沒有參加訴訟的案外人?!毕M者提起訴訟一方面是為使自己受損的利益得到補償,另一方面他的訴訟行為還具有相當大的社會意義。與起訴的消費者受到同樣產品侵害的其他消費者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對自己直接適用已經作出的判決,使自己的所受到的損害得到補償。但對于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型糾紛,為實現(xiàn)訴訟的經濟,必須對判決的效力做廣義上的理解,允許判決的效力擴及于未參加訴訟的受有同樣或同類損害的人,以緩解大量的受害人同時提起訴訟對司法機關帶來的沖擊和壓力。
4.從消費者群體訴訟的性質來看,具有明顯的公益性
從訴訟的目的來看,是為了解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糾紛,對消費者受損的利益予以補償,同時還可以對違法欺詐消費者的生產者予以所造成損害的數倍的懲罰性賠償,目的在于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予以充分的保護,并對違法生產者的行為予以懲戒。況且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消費者起訴的目的并不僅僅為了自己損失的補償,而是為了使不法廠商吐出其不應得的利益。在我國人民權利意識日趨高漲的今天,基于以上目的提起訴訟的消費品侵權案件已經越來越多了。此時的消費訴訟,不僅為維護個體或一部分人的群體利益,而且更具有維護社會公益的訴訟性質,消費訴訟便具有公益性質。
【參考文獻】
[1]李龍:《論民事判決的既判力》,載《法律科學》1999 年第 4 期
[2]章武生:《代表人訴訟制度初探》,載《河南大學學報》1993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