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鳳華
耕耘在鄉(xiāng)村教壇,滑翔在精神的跑道,去追尋古典,去擁有寧靜,這是一種求索,也是一種情懷。
極向往古典詩詞中描繪的那種純樸、寧靜和悠遠的田園生活。為此,我的目光總是逡巡于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把自己完全融于自然,感受生命的無限歡暢和美好。
山的詭譎能豐富人的想象,水的溫柔能孕育人的靈活。人們玩懌山水,偶觸機微,獲一山一水之靈啟,發(fā)人生宇宙之諦悟;登山臨水,游目騁懷,感自然氣韻,塵滓澄雪,物我俱忘。歷代文人墨客無不情鐘自然,性寄山水,從中感悟,一朝迸發(fā)。于是臨蒼穹發(fā)仰韶窮奧之嘆,登高山生俯瞰碧微之情。有“客愁鄉(xiāng)思亂如絲”的哀愁,也有“狂歌走馬遍天涯”的豪情;有“大漠孤煙直”的雄渾,也有“秋肅萬木紛”的陰凄。天地有陰陽俯仰之別,人有美丑善惡之分,勝則鼓震九垓而旌收六合,敗則魂落八荒而戈曳三折。蘇東坡赤壁懷古,張若虛臨江寄懷,曹孟德滄海述志,范仲淹遣興岳陽樓,歐陽修醉臥瑯山,陶淵明漫游桃花源,文人們登山臨水,是何等的興會淋漓呵!
我平素酷愛書畫,涵泳其中,深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法自石門出,氣從造化來”的底蘊。王羲之得江南靈山秀水的滋潤,一掃魏晉以來質(zhì)樸雄渾的書風,形成了嬌美秀逸、韻勝高雅的晉書格調(diào)。冬日陽光融滿身心,我便吟誦起“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聽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忽陰風襲來,心中頓生悲涼。良久,心中悟出若無黑暗之惆悵,何得光明之欣喜,這也是書畫黑白轉(zhuǎn)換的道理吧。
我曾醉心于弘一法師的書作,我渴望去體驗接近那敏感而多情的心靈。弘一法師曾說:“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自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蔽耶敺顬殂懹?。我常常沉浸在黃賓虹、張大千、林風眠、吳冠中的畫境里不能自拔。“松性淡逾古,鶴性高不群”,這就要時時放牧自己的心靈,忌諱任何虛偽、狡詐和浮躁。米襄陽的俊逸灑脫、何紹基的平和超然、潘天壽的冷峻、吳昌碩的雄渾、徐悲鴻的沉實,皆是感悟自然賦以風神發(fā)于筆端出于無跡的獨特風格。
耕耘在鄉(xiāng)村教壇,我常常向往這樣的境界: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只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被ㄏ阍谒嫔巷h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迎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聽到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定的河上描寫夢境與春光。特別是蘇中里下河地區(qū)特有的“行到小橋春影碧,一溝晴水侵垂楊”、“數(shù)點殘燈沽酒市,一聲柔櫓采菱舟”以及“瓜蔓水生初抹岸,梅黃雨細欲遮樓”、“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的野趣風光更富有詩情畫意,更富有水鄉(xiāng)澤國的奇風異采。
讓自然和心靈引導我的生活和教學,我將展開精神的翅膀緣著現(xiàn)實的跑道滑翔。老師額頭鑲嵌著春蠶的幾縷新絲,眼角閃爍著蠟燭的不滅的光芒,嘴邊環(huán)繞著喇叭的永恒聲波,滿面蕩漾著春水的層層細浪。教師要從小生靈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奇跡,從文學中得到身心的靜養(yǎng),從自然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教育者應該散發(fā)靜靜的淡淡的芬芳。老師的良好心境來自老師對學生的體貼與關懷,來自老師的豁達與寬容、耐心與冷靜、詼諧與幽默。追尋古典,擁有古典情懷,做一個幸福的草根教師!
責任編輯余志全